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浅谈“固有色”刘长发“固有色”的存在是物质客观实在性的体现。人们生活在一个色彩的物质世界之中,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对一切物质产生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如;红花、绿叶、蓝天、白云、青山、碧水……这些实实在在存在的物象色彩便是我们通常说的“固有色”,或者说,在...  相似文献   

2.
最美中国色     
王艺凝 《新少年》2023,(4):46-49
<正>2023年央视春晚的创意歌舞节目《满庭芳国色》,向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色彩的美。“青白黄赤黑,东西中南北,五色的经纬,织出山与水……”中国的古人从自然万物、天地四时中探寻色彩,整理出世界上最早的色彩体系。歌词中吟唱的“青白黄赤黑”指的就是中国传统色彩里最基本的五种色系,又称五正色。五种色系间相互搭配,又变化出无穷的色彩。浪漫的古人还为这些色彩起了富有诗意的名字,赋予了更为生动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称谓是人与人之间的称呼,“老+动植物类名词”是一种特殊的称谓。本文从语义色彩方面.把“老+动植物类名词”称谓分为三类:一是具有褒义色彩的,二是具有贬义色彩的,三是褒贬色彩兼具的;并从语用角度对其进行解析;从认知角度分析,这一类称谓的生成机制是隐喻。  相似文献   

4.
乐嘉 《人力资本》2009,(12):92-92
古往今来的悲欢离合,随手拈来皆是小事一桩,但如果想物色一个最为博大精深的案例,非红楼莫属。2006年我《色眼识人》问世的那一刻,我梦想若谁能完成“红楼人物性格色彩”的工程,提供给红学爱好者一个史无前例的角度,从性格色彩去诠释红楼各人物的命运必然性;与此同时,也让普天下不了解《红楼梦》的读者,能通过喜闻乐见的性格分析方式开始萌生对红学的兴趣,善莫大焉!  相似文献   

5.
"五色"理论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色”理论是中国古代装饰用色的核心理论 ,历代统治阶级对这一理论均很重视 ,并影响了广大下层劳动人民的审美观。它沿用了数千年 ,贯穿整个中国古代装饰史 ,直至今天对现代装饰用色的某些方面仍存在一定影响。因此 ,对它的内涵的了解 ,对它与古代“五行”观念、等级观念关系的研究以及对它的美学意义的阐释是探讨中国装饰史不可缺少的工作。为此 ,笔者结合古文献与工艺美术实践对“五色”理论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论述 ,重新审视某些传统用色观念 ,从中发掘出能够启迪现代艺术思维的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6.
"墨分五色"的认识原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墨分五色"的认识原型,运用原认知结构理论,对中国画审美之贵"墨分五色"这一价值观的哲学基础进行了分析,并由此得出"运墨而五色具,谓之得意"这一文人画笔墨价值观的核心,乃是与道相配的"本色"或"正色"文化心理在笔墨变化上的体现。换言之,古人不是感觉不到自然界丰富多彩的颜色变化,而是"道""德"意识左右着他们的文化心理,并使之主动放弃甚至蔑视五色之外的其他颜色。经过一千多年文人画的发展、五色观念无疑已经使中国画的用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21世纪是中国画变革的一个关键时期,因此,从理论上认识五色观念的文化本源,对于变革中的中国画如何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历史发展中,人们对神灵的认知和对人自身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政治思想色彩,也展现了对人的认知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与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进一步提升人的历史主体地位,是当今中国政治思想认知上的又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8.
▲据中国睡眠研究会公布的睡眠调查结果。中国成年人失眠发生率为38.2%。高于国外发达国家的失眠发生率; ▲全球睡眠调查(SLE-EPsurvey2002)表明,45.4%的中国人有失眠问题; ▲45%的车祸与睡眠不足有关; ▲50%的工伤事故与睡眠不足有关; ▲慢性失眠者发生事故的风险率是正常人的4.5倍; ▲失眠症是一种未被广泛认知的疾病……白天。他们强打精神。在办公室里上演“金枝玉孽”;夜晚,他们精力掏空。无缘一晌贪欢,鄙视夜夜笙歌,甘做夜间“宅男宅女”的他们没有别的奢望,只求美梦一场。然而。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愤愤不平:“为什么老天连这么一个小要求都不能满足我?”于是,他们压抑许久的小火山爆发了。决心找出偷走睡眠的“可恶小偷”。  相似文献   

9.
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从古至今,红色一直在点缀着中国人的生活和节庆。红色是一种热烈、喜庆、吉祥、浪漫、温暖、热闹、兴奋和具有丰富情感的色彩。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红色是吉祥色,红色具有中国特色,“见红大吉”成为中国人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10.
《说文解字》中保存了大量表“具体事物颜色”的词,体现了“颜色”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当时汉语中尚无表示“颜色”抽象概念的词语,这些“颜色词”便体现了古人的“颜色观”即“以物呈色”。这些“颜色词”是通过“比喻”手段创造而来的,并在实际运用中起到了“扩大化”的效果,丰富了汉语“颜色词”系统。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中国民族民间美术色彩的研究,系统解析了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形成、发展及基本特征.以民间色彩"五色现"为切入点,对其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进行分析探讨,研究现代设计理念与民族本土艺术语言相互沟通的途径,以拓展现代设计新领域,探索中国现代设计的民族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在古今中外的文辞中.色彩在书物、述事、抒情方面的应用很广。如在我国古老的成语词汇中就有“泾渭分明”“黑白分明”,用以说明立场和是非标准迥异清楚:有“姹紫嫣红”“湖光十色”,用以形容优美的风景;有“青筋暴跳”“面如死灰”,用以描述心理状态。正因为色彩在描绘人、事、景上的独特地位,  相似文献   

13.
基于语料库在线检索程序Sketch Engine词汇特性素描功能,构建英汉以“梦”为目标域的动词性隐喻概念模型,并结合“临川四梦”张光前英译本中“梦”的隐喻,对其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发现:1)Sketch Engine词汇素描功能可有效识别不同词汇搭配关系,进而归纳得出动词性隐喻模型;2)目标域“梦”英汉隐喻模型内隐源域主要包括运动体、有价物、易碎物、事件、人/动物五类,其中运动体源域所占比率最高;3)针对文化特征明显的动词性隐喻表达,译者趋于规避隐喻机制内隐的名词性源域,试图为英语母语者塑造更好的审美效果。基于认知隐喻理论,定性定量研究中国典籍的英译有助于向西方展示中国独特的认知识解方式,推动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4.
色彩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形态。色彩能产生美。色彩词作为视觉表色的信号,有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使用。文学家通过富有文字描写功能的色彩词的运用,能增强语言的艺术美感,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情绪的体验,因此马克思说:“色感的感受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  相似文献   

15.
韦庄对色彩的感觉极为敏锐,他过半的诗中都运用了色彩来营造繁多密集的意象.其诗中颜色字出现总体频率较高,而在不同诗歌内容中的分布上,也有其特点.韦庄同时善于“调色”,在互补色、对比色、调和色、相似色与叠色等方面的运用都有着独特之处,这与他感伤诗风的形成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中国”语义现有的解释都存在问题,原因是对语义源流分析不够,被诸说忽略的初始符“口”,即有都邑义,分化字“邑”语义过多,国都义又造“或”来承担:“或”借用为或然之或,国都义又累增符造了“国”字,因此,“中国”的初始义是“国都之中”,由此再引出表国家,华厦民族,黄河流程一带,生活在黄河流域一带的人,全中国地域,华厦民族等含义。  相似文献   

17.
陕北方言表贬义的“儿”可以做形容词,表义比较灵活、宽泛,犹坏、差劲、不好、不行、赖、丑陋.下流、胡(搞)、瞎(做)等等;可以表示程度深,犹北京话的程度副词“极”、“坏”;也可以作语素,与其它语素构成一些贬义色彩的词。贬义“儿”的用法早在汉代献中就出现了。  相似文献   

18.
草原四色     
草原何止四色,如落霞余晖的点点镏金,如浮云群羊的辉映浓白,如暴雨压城的遍野黯灰,如孤立野花的孑然殷红,但所有的色彩,都在绿色之间融解;放眼天涯,无论一马平川,或是绵延丘壑,都铺了绿色的毯,让人沉湎的绿,让人迷恋的绿,而我们,在绿色之间疾驰,用短暂的旅程,窥豹一斑,见证草原的四张面孔。[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升龙 《今日南国》2014,(12):61-61
七色 白色的阳光通过三棱镜便折射出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跨越天际的彩虹也是这七种颜色,“七”便在彩虹中客观地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奇妙与神秘。七色阳光,绚丽多私七色彩虹,天上奇观。七种颜色,构成了整个世界的所有景色。  相似文献   

20.
“暝色起愁”情境是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揭示《诗经》抒写思念艺术范型之一,本文基于中国古代诗文中“暝色起愁,,抒写情怀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基础上,对其“暝色起愁”这种抒情范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