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浙江嘉兴为个案,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手段,基于对202位失地农民的问卷调查,对失地农民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规模和关系构成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失地农民群体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所提供的社会支持对其解决征地拆迁后面临的困难有着重要作用,其表意性支持力度较强,工具性支持力度较弱;亲缘关系在失地农民社会支持中起着重要作用,非亲缘关系的作用相对较弱;不同的社会关系提供着不同的社会支持;受社会地位、网络异质性和社会资源占有程度的制约,失地农民社会支持网可以提供的支持和资源较为有限,急需获得制度性支持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带来全新的社会关系,要素、空间和交往过程的层级关系构成了网络社会的主要框架。网络社会的要素层级关系体现出三个方面特征:一是个体传播者分层化、个性化,群体传播者多样化、品牌化,智能人传播者精准化、预驯化,二是受众阶层化、差异化、可塑化,三是媒介移动化、智能化、融合化等。个人空间、群体空间和智能人场景构成网络社会的空间层级关系,个人空间推动隐秘、黏合的个体文化发展,群体空间加深互信合作关系、提升分众舆论传播效率,智能人场景推动人联网与物联网的有机融合。信息共享、关系创造和数字再造构成网络社会的交往过程层级关系,信息共享过程强化网络社群文化认同感,关系创造过程有利于网络社会关系的全域拓展,数字再造推动网络社会关系聚合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虽然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忽略种族意识形态,他的"空间三一论"却体现种族空间政治张力.本论文将莫里森新作<爱>的故事空间作为观察对象,以列斐伏尔的"空间三一论"为理论框架,分析文本虚构世界的空间关系,探讨虚构社会如何为空间所结构,空间关系如何反映社会关系,权力怎样构建空间,空间怎样表征权力.指出:种族统治体现为空间统治,空间构建表达个体、社会之间的协商.科西一家的空间发展和位移、"丝镇"的空间构成和重组,折射出种族现实的变化,空间生成密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发展再造了一个既能整合和影响既有线下社会关系又能建立和发展新的线上社会关系的新型社会空间,促使个体(行为)、关系、结构等社会空间要素呈现较为明显的互联网化特点。当代青年是"网络世代",其价值观受到互联网的深刻影响。作为教育者,如何应对互联网在青年价值观形成和固化过程中的消极影响?一方面应分析影响机制,采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对三个空间要素进行逻辑延伸,可以认为行为要素体现为青年的网络亚文化认同,关系要素体现为青年社交圈层的固化,结构要素体现为青年对传统权威的非理性怀疑。另一方面应提出解决路径,采用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围绕影响机制给出引导策略,具体包括学习鉴别并灵活运用网络亚文化、实现网络圈层结构的创造性转化、以主流价值观塑造网络传播节点体系。  相似文献   

5.
农村土地征收不仅表现出社区地理空间的变迁,并伴有明显的社区社会空间转变特征。由于农村家庭行为决策受社区社会行为影响较大,所以家庭在面对土地征收做决策时会将社区社会空间因素考虑在内。基于此,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对农村土地征收的社会空间效应对农村家庭保险需求的影响加以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农村土地征收通过社区财政收入、社区收入水平及社区劳动力外出就业等渠道,给家庭带来的社会-经济空间异化效应,抑制了农村家庭保险需求。另一方面,农村土地征收产生的社区社会空间集聚效应促进了农村社区家庭保险需求。因此,为了提高失地农民保障水平,促进失地农民多层次保障体系有效运行,农村社区政府应该积极完善财务透明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以减少因土地征收带来的社会-经济空间异化对农村家庭保险购买的影响。同时,商业保险参与完善失地农民保障过程中需要合理利用土地征收后社区社会空间升级优势。  相似文献   

6.
易地扶贫搬迁是我国脱贫攻坚重要政策之一,对成功实施精准扶贫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但由易地扶贫搬迁引起的物理空间、生产空间、社会关系空间及心灵空间的改变,打破了原有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治理问题,需要完善配套制度和治理政策。对湖北巴东的考察表明,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社区及其空间变化引发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邻里关系空间及心灵归属等问题,需要从社区治理创新视角,探寻重构物理空间、再造生产空间、重塑社会关系空间、建构心灵空间的社区治理路径。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化时代引发的诸多变迁中,社会空间的生产变革具有独特的意义。区别于工业社会的社会空间,网络空间呈现出独有的空间特征:缺场空间的“脱域”特质,蕴含网络权力逻辑的流动性,兼为民主政治领域和私人交往领域的赛博空间。微信朋友圈从空间的视角维系和重塑了网络社会的社会关系,并在其发展中不断生产着社会性的空间,塑造了个体化趋势和圈子文化并存、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属性兼备、虚拟空间和现实空间融合与再生产的社会空间。微信朋友圈以中国化的方式生产出本土性的互联网公共空间,彰显了网民的能动性,创造了别样的空间生产逻辑和公共价值。  相似文献   

8.
网络中的蜕变: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与市民化关系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失地农民的市民化镶嵌于他们的社会网络之中。依据实地调研资料,本文在对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与其市民化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1)失地农民与原市民的关系影响其对市民角色的评价和认同;(2)失地农民的邻里和亲缘关系在征地后稳定中有变化,工具性倾向增强,失地农民原有的社会资本受到影响;(3)失地农民的业缘关系还非常薄弱和不成熟,给其市民化带来制约;(4)社区居委会在失地农民社会网络发展和市民化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因而,需要促进失地农民社会网络的开放性,防止贫困文化的产生;拓展失地农民的社会网络,推进其社会资本的再创造;重视发挥居委会在失地农民社会网络发展及市民化过程中的作用;发展失地农民及其子女的教育,提升失地农民社会网络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列斐伏尔社会空间生产批判的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阐释了社会空间生产的运行机制及过程,表明社会空间的阐释需要把社会、历史和空间结合起来,才能对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有所超越。空间生产的构成不仅包括事物,而且蕴涵社会关系,并以城市化为集中对象,从而呈现资本化、城市化、全球化等特征。空间生产随着资本霸权不断在全球扩张,受资本利益的驱动,是竭力利用时间占据空间、用空间资本化布局人的生存方式的过程,需要建立人文地理学,建构社会主义空间,强调差异和他者,重视多元话语、身体空间和艺术生产。  相似文献   

10.
个人空间是现实存在的。广义的个人空间系指直接围绕着个人的空间和个人在活动中使用的空间。个人空间的广延性是个人与不同空间相关的各种社会关系、各种心理关系的协调。个人空间是自然空间和社会空间二者的结合,观察个人空间主要看个人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个人空间具有不均等性,它的各个方位和部分赋有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意义。个人空间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研究个人空间是有社会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市民化的核心环节是农民的职业转型。从职业转型的视角考察现在城乡结合与城中村的社会现实,可以发现农民失地之后即失去了稳定的生存职业,就此产生了广泛的职业临时化与虚化问题,从而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文章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考察解决问题的方法,认为在微观层面上需要立足于建立合理的补偿机制,在宏观层面上需要建构失地农民的职业转型机制。  相似文献   

12.
由于空间维度的偏废与缺失 ,社会发展研究日益陷入以时间为中轴的线性历史观 ,这种教条主义历史观不仅造成了我国社会历史定位的错位 ,还导致了发展机遇的错失和发展进程的延误。笔者以为 ,空间在发展哲学中具有元问题的性质 ,离开了空间维度的横向拓展 ,历史便无法取得时间维度上的纵向发展。尤其在世界大交往的今天 ,空间的优先性得以确立 ,通过拓展交往空间来缩短发展时间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出路。为此 ,本文主张恢复空间视角 ,建立“时间———空间———客体关系———主体间关系”四维坐标 ,从而为当代中国的全球定位、社会转型与未来发展提供恰当视角  相似文献   

13.
农民市民化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然而,进城农民市民化仍是一个障碍重重的缓慢进程.本文从流动与市民化、社会保障权与内在市民化、政府责任与社会保障权利获得三个逻辑起点出发,分析得出了农民市民化的路径,认为以社会保障权利为核心的社会权利的公平获得是内在市民化的本质和关键,也是市民化最核心的命题.本文基于对武汉市进城农民的典型调查,分析了进城农民市民化和社会保障权利诉求的倾向,从政府责任与制度变革的视角,提出了改进进城农民社会保障权利获得的制度建设思考.  相似文献   

14.
社会公正是现代社会、民主国家普遍的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物质、政治、精神三大文明建设共同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大众传媒作为公共空间,其宗旨是塑造社会的公共精神,社会公正是作为公共空间的大众传媒之价值核心.为此,大众传媒应着力于促进人权发展、限制公共权力、增进人民幸福、维护社会公平,并将重点放在培养社会公众特别是占我国人口多数的农民的政治能力方面.  相似文献   

15.
社会冲突视阈下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的错位和缺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失地农民权益受损关涉整个社会和谐稳定。本文在社会冲突视阈下围绕失地农民利益表达现状、利益表达机制缺陷等问题展开论述,揭示失地农民利益表达不能的深层根源,提出构建失地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对策和建议,对增促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乡统筹工作的推进,农民的市民化问题也逐渐提上了日程。但是农民市民化并不是农民的户口解决、户籍制度的改变那么简单,要实现农民的真正市民化关键在于实现行为主体(即农民)本身的转变。文章对农民在城乡统筹中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实现农民市民化的措施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现阶段城乡统筹工作的开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市民共同享有的基础性公共资源,城市公共空间不仅承担着服务日常生活、增进社会交往、激发社会活力和促进城市公平发展等一系列重要职能,其背后更是映射了城市社会结构发展变迁的基础动力和深层影响,是完善城市空间治理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城市社会治理能力的核心内容。基于社会属性思考,城市公共空间扮演着社会形态的物质载体、公共领域以及自由权力的对话场域等多重角色,通过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的交互关系透视,健康城市建设需要不断强化城市公共空间的社会属性,持续促进空间结构与社会结构的双向良性互动,将空间权力向社会回归,以此捍卫城市公平正义,让城市公共空间从分化加剧的发展状态沿着良性发展轨迹走向善治。结合高质量健康城市建设与现代化城市治理目标,在梳理健康城市理念发展脉络与公共空间价值研究的基础上,对公共空间的基本属性和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价值取向与治理内涵分别做出阐述,进而以健康城市治理为导向,从规划意识转型、规划体制建设、规划研究拓展3个层面系统论述公共空间规划的具体响应途径,指出结合城市治理内涵开展公共空间规划是高质量健康城市建设的时代所需,是对城市现代化治理目标的积极回应。  相似文献   

18.
空间生产实质上表明的是空间生产与社会发展的辩证法,在基于空间生产视角审理社会发展时既要看到空间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历史进步作用,又要看到空间生产与社会建构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城市是空间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城市的特点表明城市建构具有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即技术建构和社会建构。城市发展的终极价值指向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当代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主要强调了城市建设的技术建构,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甚至遮蔽了城市发展的社会建构,由此导致并强化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实现城市建设从技术建构到社会建构的转换成为当代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历史抉择。  相似文献   

19.
宁波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现状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征地规模扩大,失地农民的数量也在增加,其社会保障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通过对宁波市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查分析,对如何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分析主观阶层认同、阶层流动感知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主观阶层认同感高的农业转移人口,其市民化水平较高;阶层的上向流动,能提升农业转移人口的市民化水平。机制分析表明,家庭阶层、社会经济地位自评分别在主观阶层认同对市民化水平影响中发挥调节作用、中介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老一代、女性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观阶层定位对其市民化水平影响更大,中、西部地区较东部地区有更大的市民化发展潜力。据此,应为农业转移人口搭建多元化社交平台,畅通阶层的上向流动,尤其关注老一代和女性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观阶层定位;中部地区可探索户籍准入同城化,鼓励就近市民化,西部地区应重点维护农业转移人口的阶层地位,以促进东中西部地区市民化协调发展,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