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李金坤 《人文杂志》2003,(2):124-130
“唐人最重《文选》学” ,一方面是为了学习创作诗文之需要 ,另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科举考试之需要 ,而归根结底却是为了科举考试。为了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为了满足广大士子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文选》的要求 ,李善注《文选》和《五臣注文选》等注本亦便应运而生 ,由此形成了唐代“文选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迎来了中国“文选学”的第一个高潮  相似文献   

2.
科举制度到清代已成末路,但仍是清代选用人才的“正途”。清代对于八旗子弟参加科举考试,采取了一整套有别于汉族的特殊政策,而在驻防地参加科举考试对于驻防八旗别有一番意义:是从客居走向土著居民的标志之一;是生计问题解决的途径之一;是旗、民关系或者说满汉民族关系发展的标志;是旗内各民族文化程度高度发展的表现。从科举制度研究的角度看,此种政策是对科举制度在民族与等级统治背景下一种变通与调整,表现出科举制度在清代仍有其生命力和灵活性,而且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民族关系史的角度看,这种对不同民族区别对待的考试政策,表现出民族统治政策的灵活性,是民族关系发展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科场作弊是自从科举考试这个活动出现之后就随之产生的一个现象。清朝时,政府对于作弊严令禁止的程度实属历代之最,科举关防上开展了频繁的反作弊活动,文章重点了探讨了考生作弊的手段,和政府打击惩罚科考作弊者的措施,但清朝朝科场作弊之风却是愈演愈烈,甚至奔向了市场化的发展道路,从而形成了一道官方严打禁止和士子作弊两个完全相悖却同时并存的奇特景观。  相似文献   

4.
清代《文选》校勘可分初期、中期、晚期三个阶段,而以中期成就最高。清代的《文选》校勘方法多样,或重视保存古本原貌、坚持版本对校,或综合各种校勘成果、旁证众多文献,或精于小学、深于考证。特别是清代学者已经逐渐认识到《文选》在传抄版刻过程中产生的羼乱问题,并试图通过总结李善注义例、详辨《文选》删削合并的痕迹,以恢复李善注原貌,在《文选》校勘史上尤为可贵。清代《文选》校勘的缺失一方面是学者所见版本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对《文选》文献流传的特征缺乏深入的认识,其校勘或局限于个别字句,拘泥于细枝末叶。  相似文献   

5.
科举考试与日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东亚科举考试文化圈的一员,模仿唐朝制度的日本科举考试经历了古代的贡举制、江户后期的"学问吟味"与明治初期的"进士及第之法"提案三个阶段.但是,受到政治体制与历史条件的制约,日本的科举制度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出公平竞争、选拔人才的功能.贵族色彩浓厚、注重汉文"素读"的日本科举制度只是游离在政治体制的边缘地带,潜移默化地发挥着文化传承与教育普及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吴雁南教授主编的《清代经学史通论》,作为他主编的“国学研究丛书”之一,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学术界一件喜事.我曾读过他写的《儒学与维新》一书及其他有关心学的文章,知道他正领导国家社科规划有关项目,并准备将“国学研究丛书”继续编写下去,最近推出的就有《心学与中国社会》、《大同国粹与政潮》以及《王学与近世社会思潮》、《中国经学史》数种,可谓蔚为大观.  相似文献   

7.
(一) 与科举制度相关的中国社会变动性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47年E·A·克拉克《中华帝国科举中的家族因素与按劳取士的对抗》一文。作者在研究了现存的两宋全国性的登科记后发现,在1148年和1256年,超逾半数获取进士资格的人,父系三代无人入仕。他总结道:“科举考试是新涌现的人才进入仕途的重要渠道,因此也就成为促进社会更具变动性的因素”。此后不久,在将宋代官员全部进行分类研究的一个部分中,日本学者周藤吉之也作了大量相同的研究。克拉克的研究方法后来为何炳棣所采用,他运用这一方法对明清两代更多的登科记进行研究,并且再次发现:“新贵”所占的比例相当高(尽管比宋代低)。  相似文献   

8.
张仲谋博士的论著《清代文化与浙派诗》(东方出版社1997年8月版),做到了思想与学术的有机融合,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一定启发意义。第一,广阔的文化视野与深沉的思想内涵。作者目光所瞄准的是浙人,著作的突破口是浙派诗,他把浙派诗放在清代文化的大背景下论述,...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各代反动统治者都喜欢写“应制诗”、“圣德颂”的文人,憎恶“惟歌生民病”的进步作家,甚至对所有进步文人都不大喜欢。因为这样的作家、文人多读几本书,多观察了一些现实,有独立思考能力,头脑复杂些,容易洞见社会的症结,好“胡思乱想”、“舞文弄墨”,制造进步舆论,对统治者很不利。鉴于这种情况,历代帝王都对作家和其他知识分子采取了一些反动措施。到了清代前期,统治者继承和发展了前代反动统治经验,制定了一整套文化专制统治的策略,禁锢进步作家的思想,迫使广大知识分子箝口结舌。从顺治、康熙到雍正、乾隆,文化专制统治日益严酷,致使一百多年形成“万马齐喑”状态,大批“才士”、“才民”遭到镇压禁锢。当然,在“万马齐喑”的时代里,并不是一切都鸦雀无声。进步的知识分子沉默之  相似文献   

10.
清代是等级森严的社会。流放制度作为刑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作出了不同的规定,反映出清代的阶级统治和不平等的社会现象。官员在封建社会是国家机器能够正常运转的主要依靠力量,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些在职的官员,加上业已致仕的官员和未入仕的士子举人,甚至官员的亲属,构成一个庞大的社会阶层。流放制度对官员的规定,未列入刑律,只是“成案相沿,遂为  相似文献   

11.
评清水凯夫“新文选学”顾农近十多年来,日本学者清水凯夫先生就《文选》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其中大部分已译成汉语,在中国发表并已结集出版。据清水先生自述,他"窃望创建"的"新文选学"包括十分广阔的内容,可分为四大课题若干小的方面(见《清水凯夫(诗品)(...  相似文献   

12.
<正>《清代政治与社会》一书是我国著名学者郭松义所著,同时也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专题文集之一。书中收录了郭松义研究清史的多篇论文,内容涉及清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内容丰富、论述生动。综合来看,该书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内容丰富生动郭松义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为历史专业的研究生讲授清代历史,专注于清史研究多年,理论学识深厚。该书是郭先生多年研究成果的汇编,收录论文18篇,内容涉及清代人口、军事、法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清代学术史研究领域,结合社会史来研究学术史的学者不乏其人。就18世纪的学术史研究而言,黄爱平教授是采用这种研究路径取得突出成就的中国学者之一。其《四库全书纂修研究》、《18世纪的中国与世界·思想文化卷》都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专著。而其新著《朴学与清代社会》,可以说是一部反映清代学术史研究前沿水准的力作。朴学是清代绵延日久、名家辈出、著述如林的学术流派,它的形成、发展、衰落,与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紧密相关,要把两者关系说清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朴学与清代社会》一书,在许多方面发表了有深度、有新…  相似文献   

14.
晚清科场考官是主宰科举考试风气的要角,突出代表者即为张之洞。同治六年,张之洞出任浙江乡试考官,不仅注重首场文体的醇正,而且重视二、三场文体的命题和取士,极大地推动了晚清科场的古雅风气。此后,他又在湖北学政任内倡导经解之学,开办新式书院,成为晚清学风转向的关键。从同治六年至光绪初年,张之洞在出任科场考官之际,选编《江汉炳灵集》、《轩语》等科场书,在论文论学方面侧重教士而非讲学,对各类科举文体逐一指示门径,既便于初学者揣摩捷径,又能为中上之才说法,反映出晚清选才取向与科场风气互动影响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为了杜绝科举考试过程中出现的舞弊行为,维护科举考试的公正原则,选拔优秀人才;也为了缓和权贵势要与普通士人的矛盾,宋朝统治者在开国之后逐步对科举考试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这些改革所体现的维护国家考试之公正原则的意向值得肯定,并且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为后世考试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丰富经验与教训。  相似文献   

16.
张杰撰写的《清代科举家族》一书 ,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 2 0 0 3年 7月出版了 ,本书是运用历史社会学方法和统计分析法阐释历史学的一部力作。为了撰写本书 ,作者从 1 992年即开始研究多达 42 0册的《清代石朱卷集成》,到本书最终完成 ,历时整整 1 0年。《清代石朱卷集成》是一部史料价值很高的石朱卷汇编 ,它分会试卷 (附武会试 )、乡试卷 (附武乡试 )、贡卷 (包括副贡、优贡、拔贡、岁贡、恩贡 )三部分 ,共收录石朱卷 83 64份。特别是其中的石朱卷履历 ,史料价值更高。几千份履历 ,就是几千个家族档案 ,石朱卷履历所载 ,涉及每一个家族…  相似文献   

17.
张东光 《中州学刊》2007,(3):182-184
唐代是贵族地主政治向品官地主政治的过渡时期,贵族政治无时不在对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施加影响。在录取实践中,试卷成绩对考试结果常常不是决定性的。因此,科举考试的舞弊大多不在科场之内,而在科场之外。唐政府针对科场舞弊建立了各种防范措施,并加大惩处力度。有些措施不仅在当时收到良好效果,就是对今天的各类考试,也不乏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举考试思想是科举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是科举制度日趋完善、走向成熟的时期。相应地,科举考试的相关理论和思想较之前代也更为丰富、深刻。具体言之,以四书五经为代表的儒家思想成为科举考试的主导思想,在科举考试的实施过程中,为保证其公平公正和实效性,分地选拔、职前培训、立足实用综合考核,科举与学校一体化、科举必由学校以及反舞弊等一系列规章、举措得以实施,在人才选拔上,明代科举考试坚持宁缺勿滥,不以一试定优劣的原则。总之,明代科举考试思想在选拔标准、选拔途径、考试内容、取录方法诸方面都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发展的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科举考试是一种确立于隋唐时期的考试制度,然而其起源并不始于隋唐时期,其某些特征在两汉时期就已显现出来。本文针对最能反映科举考试特征的分科考试、士人投牒自进、黜退之法等几个方面,指出分科考试肇端于两汉时期开始的察举制度,投牒自进萌芽于南北朝时期,黜退之法最迟开始于北朝晚期。科举制度的基本特点是上述特征的同时具备,它脱胎于察举制度又与察举制度有本质的区别。文章最后还对科举考试现象和科举考试制度在概念上进行了区分,指出其现象虽然出现很早,但制度的确立依然是隋唐时期  相似文献   

20.
清代《西游记》道家评本解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袁世硕 《文史哲》2003,(4):150-155
由近人的论述反观古人的解说 ,发现有清一代道家垄断了《西游记》的评说。《西游证道书》首发其端。《西游真诠》大张其说 ,后出之评本均依从之。都是将《西游记》附会为隐喻道家的修炼之道的书 ,其目的就是借这部为人爱读的通俗小说 ,传布其教 ,招徕信徒 ,挽救道教日益衰落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