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时至今日,拉丁美洲的土著民族还受被西班牙殖民制度长期制约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形式的束缚。通过对印第安人以及对白人和梅斯提索(印欧混血种)人的研究,可说明这一点。今日印第安人什么叫“印第安人”?今天,在拉丁美洲,谁是印第安人? 的确,要答复这些问题并非容易。我们认为,在西班牙征服美洲之  相似文献   

2.
魏莉 《世界民族》2012,(3):90-96
土著民族存在的强大证明就是土著文化的存留,它通过口口相传,传统仪式和土著教育传承了数千年。土著文化能够冲破重重压迫,从文化灭绝中幸存下来,主要归因于其内在的智慧和理性及科学的预见性和判断力。早在数千年前土著就已经拥有现代和谐的生活理念和令人敬重的价值观。土著文化是世界人民的无价瑰宝,全人类有责任与义务保护这朵奇葩。  相似文献   

3.
在有关巴西的土著居民印第安人的来源方面,目前有两个问题尚在争论之中:到底美洲人是东方民族的后裔,还是后者是美洲各民族的后代?或者是两个人种经历了相同的进化过程,使得东、西方人看起来有许多相似之处?人们发现,印第安人在外形特征上很象亚洲的蒙古人,比如有人就是这样描绘印第安人的:他们“皮肤黄里透红,体高  相似文献   

4.
加拿大的土著民族由印第安、因纽特和梅帝人构成,他们在历史上长期饱受战争和疾病的困扰,土著儿童更是从19世纪末开始遭受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寄宿教育制度的文化摧残,土著人口的整体教育水平薄弱.加拿大政府在20世纪中期开始发展土著高等教育时面临着三大困境,即土著人的自我迷失、土著学生的求学意愿不足和土著地区的地理环境挑战,最终政府通过设立社区学院、进行招生倾斜和提供经济资助等三管齐下的方式推动了土著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参考范例.  相似文献   

5.
地球上具有最古老文明之一的亚洲曾孕育出许多同源共族的文化,并传播至全球每一个角落,使当地原有的文化再加上移入的一些亚洲文化,遂又开始了一个新的世界。对太平洋地区的许多民族来说,美洲印第安人就是一个奇特的例证。哥伦布是第一位记载了发现印第安人的人,他误以为登陆的新大陆即是印度——这个贸易与无数财宝发源地的神奇东方之国。因此,他推测这些看上去与欧洲人完全不同的土著就是“印度人”。他  相似文献   

6.
彭雪芳 《民族学刊》2012,3(1):76-82,96
历史上,开办寄宿制学校是加拿大政府对土著人实施同化教育的途径之一。布鲁奎尔斯印第安寄宿制学校的历史变迁为了解加拿大土著教育的发展历程提供了一个窗口。透过寄宿制学校的生活状况及联邦政府对土著教育采取同化、隔离、融合与自主的政策变化历程可以一睹加拿大土著寄宿制学校的兴衰。其衰落标志着教会与政府联合实施的同化教育的失败。随后,土著人重新掌控教育权,土著教育与西方教育相结合的模式既使土著年青一代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也确保了土著民族的价值观、认同感、语言及传统文化得以保留与传承。  相似文献   

7.
在美国的所有民族和种族群体中,在美国的整个历史进程中,最引起人们关注的、受剥夺最严重的莫过于土著美国人。从儿童玩的“牛仔与印第安人”游戏到学校的美国历史教科书;从西部电影和电视到印第安人事务署的设立;水源权利的争执;翁迪德尼(woundedKnee)和缅因州帕萨马科迪人的领土要求……印第安人在美国历史上经历的辛酸、屈辱是数不清,道不完的。因为印第安人各群体在白人到达美洲之前就生活在这里,所以,印第安人部落和白人中  相似文献   

8.
卢玲玲 《世界民族》2022,(2):112-123
1910年墨西哥革命之后,政治精英不再将印第安人视为“退化”的民族,而认为他们可以被“改造”和实现进步。墨西哥通过“民族一体化”政策,着力在文化上整合印第安人,塑造以“混血”为特征且具有同质性的“梅斯蒂索文化”。在历史记忆上,墨西哥政府“挪用”阿兹特克文明,将之与现代墨西哥历史嫁接,凸显其历史的连续性、独特性和印第安属性;文化上,大力在印第安社区推进混血文化,普及西班牙语,使印第安人放弃传统文化与认同,融入现代文明。这些举措缔造了作为主体的梅斯蒂索文化,但也存在明显的民族同化倾向。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多元文化主义的兴起,墨西哥逐渐承认了印第安人的族群地位和文化权利,其族群关系趋向缓和。  相似文献   

9.
孙立生 《民族论坛》2012,(10):103-105
苗族的丧葬仪式是其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苗族的丧葬仪式,从中发现苗族丧葬仪式的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是显著的,人们可以从中学习本民族历史、宗教、习俗、神话、生产等知识,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其情感抚慰功能减少了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缓解了人们悲伤、焦虑的心情;其社会整合功能加强了家族、宗族的凝聚力量,增强了以村落为地缘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建了新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10.
何群 《世界民族》2006,12(6):37-42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以后,一个事实越来越为人们所瞩目,即分布在亚洲、非洲、美洲等地从事传统狩猎、采集、简单农业的无文字的小民族社会和文化比较简单的群体,亦即常被称为“原住民”、“土著人”、“原始人”中的部分群体,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其处境往往不佳。他们的社会遭遇到巨大的冲击,以致其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残存无几,甚至出现整个群体的灭绝。例如分布于美洲各国的印第安人的500多个支系,现有近半数的人口降到只剩下几千人甚至几十人。这些小民族目前的状况如何?它们为什么会落到今天这样的处境?它们的前途将会怎样?这是人类学界…  相似文献   

11.
梁竹  郭敏 《民族学刊》2010,1(2):121-128,165-166
土家族有着丰富的民族宗教文化,特别是丧葬仪式——道场。而彭水道场,是融溶了儒家忠孝观、释家轮回观以及佛教思想的一种宗教仪式活动,主要用于丧事祭奠超度亡灵,是彭水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民族语言习俗的渗溶,极具地域民族特色。在道场仪式当中,几乎都是以敲唱的形式为主,道场中所唱的《满庭芳》、《柳含烟》、《南乡子》等词牌和旋律以及他们的唱腔与仪式形式结合在一起,极具表演性,都是非常有特色的。从道场音乐中,我们也了解到了彭水土家人的生死观。而且,现在已慢慢的形成了一种具有宗教色彩的艺术表演。  相似文献   

12.
满族家祭和家萨满的萨满教属性近年来不断受到质疑,认为家萨满不属于萨满教范畴。结合萨满教的理论和满族家祭的特点,我们从宇宙灵魂观、仪式、服饰、家祭内容、家萨满的作用等方面入手,论证了满族家祭和家萨满的萨满教属性。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族群互动日益频繁的当今世界,生存在同一区域的不同族群,既要维持族内的文化认同,又要接纳强势的外族文化,才能确保本族的正常生存与发展。如何抉择并保证两种甚至多种认同互不冲突,招郎仪式对此做出了明确回答。仪式中展示的建构族内、族际文化认同的方式方法,体现出瑶族群众充分利用各种场所和可能建构族群文化认同。它是瑶族在主动适应社会变迁的同时,又灵活保存本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4.
从仪式到表演--恩施三岔"还愿"仪式的人类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湖北恩施三岔一带,有一种古老的还愿仪式,这种仪式保留了许多巫文化和傩文化因子.从其以祭祀为主的表演程式看,应该是处于前傩戏阶段的一种宗教祭祀仪式,对我们认识人类的早期宗教信仰无疑有活化石般的价值.然而,由于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政府的指导,学者、文化人和媒体的介入,还愿仪式正在发生变化,从祭祀仪式向娱乐性的表演演变,其故有的文化内涵和象征也正在消失,其结果将导致民族传统文化的失真.  相似文献   

15.
卓仓藏族文化在有鉴别地吸纳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其他民族文化的同时,又顽强地保留了其本身悠久的文化传统,这在婚俗中表现得颇为突出。因此本文就以卓仓藏族婚俗为视角,通过对其仪式象征的表层结构如实物、行为、言语等象征的阐述,继而分析了其象征的深层结构,即人生观、伦理道德观、宗教观和族群认同观。  相似文献   

16.
以干栏式民居、鼓楼、风雨桥等建筑为代表的物质性文化,以营造技术、装饰工艺、居住方式为载体的行为性文化和以建筑仪式、居住信仰、习俗及审美情趣等观念性文化构成的建筑文化体系,是壮侗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因地制宜、富于创造、不断积累而形成的,是壮侗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壮侗民族的智慧与创造精神,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学术价值。本文以多维的视野,对壮侗民族建筑文化的内涵及其价值进行揭示。  相似文献   

17.
基于四年多对元阳县箐口村哈尼族歌舞展演活动的田野观察,本文简要呈现了文艺队的发展历程及存在的问题,认为从日常生活及仪式中抽离出来的"为展演的"歌舞,在现代旅游背景下已经成为民族文化产品.表达原有价值观念的减弱及经济利益诉求的加大是这些歌舞活动意义变化的基本方面.村民最终成为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展演者报酬递增制度的建立及完善是这类艺术获得发展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8.
河湟文化圈中汉族一直是文化的主角之一,汉族入迁河湟地区后,在文化的叠加中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河湟汉族在重血缘的观念之下求子(尤其求生男孩)风俗较多,除传统汉族的文化因素外还有地缘影响,此观念对河湟世居他族也发生了文化涵化。本文以湟中县汉族为个案研究当下河湟人生仪礼、节庆民俗活动等方面的求子风俗,通过对湟中县的祈嗣民俗事象描述,认识文化圈文化涵化理论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覃嫔 《民族论坛》2012,(2):100-103
新晃"咚咚推"源于侗族宗教祭祀的傩戏,因其舞蹈表现形态等一系列的非凡艺术形式而引发了诸多文化学者的关注。这一深藏于民间的舞台歌舞艺术在舞蹈动作的表现力上面,具有原始的美感和宗教的神韵,这使得该古老艺术所释放的文化因子蕴含了颇为深厚的文化价值。本文重点对"咚咚推"的舞蹈表现形态及其意义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族群认同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族群认同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受到西方人类学家、社会学家的关注,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本文从族群认同问题的产生入手,论述了国内外学者有关族群认同的概念、构成要素、族群认同与文化认同的关系,同时对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这对于开展我国的族群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