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认知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新兴学派,它产生于认知科学从非涉身心智观向涉身心智观的深刻哲学转变之中。按照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念,语言范畴和结构源于人的感知一运动经验和身体与世界互动的方式。在方法论层面,认知语言学主张在认知、文化及语言使用的具体完整性之中解释语言的共性,为充分刻画语言的人文维度提供了一种更为科学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2.
语境是在交际中动态生成的。元语用意识是交际者选择语言、做出语境顺应时表现出来的自反意识。发话人认知体系激活其心智运动的能力取决于其元语用意识凸显度的调控,故语境的生成有赖于发话人和释话人元语用意识凸显度的上升。区别于传统语言学语境研究,从U—I功能性实体的元语用意识行为角度出发,探讨语境生成中功能性实体的认知及心智成分控制这一语境研究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关联理论认知语境观的框架下,以Fauconnier概念复合理论为视角,探讨了隐喻的动态识解过程,认为隐喻是在特定认知语境的前提下多个心智空间映射和概念复合的过程。隐喻识解过程中,认知主体激活认知语境中的相关信息,选择具有最佳关联的语境假设,突出心智空间的相似关系特杠,最终完成隐喻的识解。  相似文献   

4.
认知语言学主张认知概念等的形成是建立在人的体验经验基础之上的,也即奉行认知的体验观;同时还认为认知是双向的,包括话语的建构和话语的理解。在此过程中人们心智中储存的百科知识的参与使此过程充满了乐趣与挑战。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新三字习语"进行分析,揭示其语义建构和理解的过程,以期为新的认知体验观的提出和认知语言学研究机制的完善起到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认知语法中,语境概念主要存在于侧面/基体、射体/陆标、背景和认知域等概念之中。认知语法的观点是,任何通常意义上的语境因素都必须通过人的心智、作为说话人的体验才能参与到概念形成过程中,才能对语言意义产生作用。上述这些概念就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Langacker所说的情景语境、系统语境和组合语境都体现在这些概念之中。  相似文献   

6.
语料库为语言研究提供大量的自然语言材料,有助于语言研究得出客观的结论,具有观测性和验证性,语料库发展需要人们的内省和语言学理论支撑.认知语言学强调心智是体验性的,认知是无意识的,思维具有隐喻性.功能语言学认为,交际和交流是语言的基本功能,强调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环境之间进行交往、相互作用的社会现象.认知语言学和功能语言学相似重合处较多,均承认体验与意义之间的关系,只是研究角度不同:认知语言学探寻人们的心理感知、认知推理,重视心理因素;功能语言学重视社会功能,强调语言意义是一套社会潜势功能.在认知语言学与功能语言学互相补充的基础上,借助语料库,分析研究词汇语法层面的语言现象,挖掘语言学现象背后的理据.  相似文献   

7.
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认知语言学的观点,没有独立于认知之外的语义,词义的产生与人的身体经验和人的隐喻性思维密不可分。因此,人类的认知在词汇隐喻意义的理解中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本文从认知语义学中的经验观、隐喻观和百科观出发,探讨对多义词的静态词汇意义和在语境中动态的词汇隐喻意义的理解方面的一些 学术问题。  相似文献   

8.
体验哲学是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体验哲学认为人类概念的形成依靠人的身体和心智的体验,依靠人与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强调意义源自人的身体体验。文章在收集和归纳英汉语“下(DOWN)”的空间隐喻基础上,尝试探索“下(DOWN)”的空间隐喻在英汉语中的认知模式和分布格局,挖掘其内在的体验哲学根基,剖析“下(DOWN)”的空间隐喻背后深刻的体验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9.
人们的大脑中存在影响语言理解的模块性认知机制.从语言学角度讲,语言系统是典型的模块聚合的例子;从哲学角度说,指称意义观是典型的语言符号和客观世界的模块对应观.心理模块论认为,语言的使用和理解是语言在大脑中的推理和加工过程,同时也是认知模块相互作用的过程.在认知科学理论框架下,语用认知是心智阅读模块下的子模块.根据关联理论,语用认知模块在语言的认知推理和加工过程中启用一套快速、节约的机制,所费努力少,理解效率高.  相似文献   

10.
在认知语言学40多年的发展中,再语境化是其主要的内在趋势和特征,而传统的批评话语分析也强调与实施再语境化。认知语言学对社会语境的关注主要表现在4个层面:(1)语言的界定和基本的架构包括处于社会和文化环境中的认知;(2)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变异性,探讨文化模式在语言变异性中所起的作用;(3)不关注语言之间的变异,而是考察某一语言内部的变异。批评认知语言学就是在这一层面出现的,它倾向于采取评价的立场,而不仅仅是描写;(4)关注从社会相互交际的角度分析实际的对话和交流。批评话语研究的再语境化体现在社会行为者分析中,形成社会行为者分析的三步模式:识别社会行为者;推测话语背后所隐藏的意识形态;认清交际者所要表达的可能意图。批评认知语言学继承了认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所共有的再语境化特征,并进一步发展为社会再语境化。社会再语境化符合第三次认知科学浪潮,即融合大脑、身体与环境的混合心智,而批评认知语言学中的心理学实验是社会再语境化的形式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