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终极关怀观的启迪与超越——试析马克思对黑格尔“整体主义”价值观的扬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终极关怀问题上 ,黑格尔的价值思路对马克思具有诸多启迪。但从最终的理论成果看 ,马克思毕竟超越了黑格尔。这具体表现为 :在终极关怀的依据方面 ,马克思以“内在于个人的实践整体结构”超越了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整体凭借” ;在终极关怀的主体观上 ,马克思以“现实个人本身”取代了黑格尔的“源于绝对精神的人类集体” ;在终极关怀的实现问题上 ,马克思以“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否定了黑格尔的“个人对国家的无条件服从”。究其根本原因所在 :马克思立足于“人类解放”的思维路向 ,确实在质底上胜过了黑格尔“国家整体主义”的价值旨趣。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学术界普遍认为,马克思和历史唯物主义拒斥形而上学和彼岸世界的存在,因而不讨论人的终极关怀问题.其实,正如马克思仅仅拒斥形而上学抽象的先验的思维方式而不拒斥形而上学一样,他改变了对人的终极关怀的抽象的、先验的和思辨的探讨方法,代之以实践的和历史的思维方法,并且揭示了人的终极归宿在于历史. 相似文献
3.
4.
西方近代史上一个公认的事实是:康德是首屈一指的道德思想巨匠。他在建构自己的价值系统时,首先立足于“实然”的历史考究了道德作用,然后从中提升出“应然”的道德原则,最后借助这“应然”原则为所有个人悬设起值得永远追慕的“未然”伦理目标。这在实际上提出了与人类命运交相缠绕的三大道德课题:道德对“实然”历史的作用是什么?“应然”的道德原则对人类有何价值?人类“未然”的道德远景何在?马克思正是在接着对这三大课题的再思索中,批判性地吸收并超越了康德思理的有益成果,才在伦理学上达到了自己的理论高峰。道德对“实然… 相似文献
5.
在《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中,施蒂纳批判了费尔巴哈作为“类存在物”的人,他指出,要使人成为现实的,自由的,就要使“我高于一切”,使人成为利己主义的.在施蒂纳看来,这个“高于一切”的现实的个人(Individuum)就是“唯一者”.施蒂纳给了马克思很大的冲击,使马克思开始反思费尔巴哈理论的局限性,开始重视个体(Individuum)的地位和价值.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重新定义“现实的个人”(das wirkliches Individuum)的内涵,马克思认为能够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个体自由的共同体不是资产阶级国家这种虚幻的共同体,也不是施蒂纳所谓的“利己主义者的联盟”,而是共产主义这一“真实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方法论个人主义和整体主义的争论,但它们各自都存在着困境和局限。马克思既批判方法论整体主义,又批判方法论个人主义。马克思超越方法论对立的方法论特征——解释学循环原则、历史性原则、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实践的能动与受动相统一的原则——对于我们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8.
马克思具有博大精深的人文关怀思想。他对异化劳动和人的异化的批判 ,显示了他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强烈关注 ;他对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追求 ,显示了他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他对抽象人性论和人道主义思想体系的批判 ,并不是要否定人性的内容和人道的精神 ,而是要将其纳入唯物史观的范畴。 相似文献
9.
在雅斯贝斯的生存哲学中,作为可能性的生存是自我选择和创造的,但它并不是自足的,而须以超越为终极依归。超越作为绝对的实在,扬弃了生存的自由选择,奠定了个体生存的自我确定性,也使生存拥有了时间中的永恒。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是一个意识被实体化,并以形式历时性建构的方式完成了绝对精神的自我实现的历程。唯物辩证法则赋予形式以现实的历史内容,揭示形式的变化只是真实的历史变化的反映,它在此过程中展现了自己的历史必然性和反体系性,并通过对历史的形式进行现实的实体化过程获得上层建筑的概念,解释了它的反作用功能。本文在探讨唯物辩证法在诸多方面超越黑格尔唯心辩证法的同时,赋予唯物辩证法以独立性品格。 相似文献
11.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我们的价值观建设,一个有机的重要环节在于:必须对中国传统价值观实现科学合理地传承和超越。只有传承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才有坚实的实现基础;只有超越古代的传统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价值观才有时代生命。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贯穿于马克思思想的始终,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不同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是人道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而在历史唯物主义语境中的人学思想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了科学的人道主义。因此,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人道主义或视为反人道主义的都是错误的。当代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依赖于人的全面发展之生发。 相似文献
13.
加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其宗旨便是富国利民,即充分地满足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实现这一目标,固然需要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努力,但是也不能没有与之相适应的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我们必须充分重视人们的道 相似文献
14.
对人的关注与关怀是贯穿马克思经济学发展全过程的内在主线。以“现实的人”为前提、以人及其劳动为社会发展的动力、以人的发展程度为衡量社会发展的尺度、以人类解放为最终归依,是马克思经济学人本精神的集中体现。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本精神对于准确把握当代中国“人”的历史方位,正确对待西方经济学理论,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经济学的人文主义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经济学闪耀着尊重人的价值、尊严和权利的人文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即马克思在经济学研究中确立的重视人的价值研究的方向,注重政治、文化等人文因素同经济的互动和注重制度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于构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意识形态:一种政治分析 --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新论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是一个存在论概念,他的意识形态论不是为了颠倒虚假意识来获致真理性认识,更不是为了建构一个一般社会认识理论,而在于通过意识形态批判来揭示人类生存的状况,并谋求这种生存状况的改变.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以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集中代表,无产阶级由于能够形成彻底革命的意识,因而其阶级意识不是意识形态.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概念,并不适用于全部历史时代的社会结构,它仅仅适用干阶级社会又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论从属于他的国家理论. 相似文献
17.
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进在对黑格尔法哲学的批判中得以展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阐发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理论原则,实现了其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奠基和初步发展;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把无产阶级作为实现人类解放的现实物质力量,实现了其市民社会理论的哲学批判功能与社会批判功能的对接,预示了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之创建。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土地资本化理论的现代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马克思土地资本化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挖掘和研究.在经济学说史上,马克思最早提出了收益资本化的思想.在马克思看来,当土地具有带来收益的权利能够进入市场流通并进行自由交易的时候,土地权利就被资本化了.土地资本化实际上是地租的资本化,本质上是土地所有权资本化.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特别是在现代产权结构及其权能条件下,土地资本化是通过土地使用权资本化实现的.对土地使用权实行资本化,就是通过一定的手段寻找能够带来等值收益的"资本"价值的工具.土地使用权资本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重要的经济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