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史哲》2014,(6)
是否将女皇武则天安放在《本纪》,史家争讼不已:德宗时期,沈既济上书《论则天不宜称本纪议》,声讨吴兢,公案肇起。然李唐基本上对则天保持接纳态势;自《旧唐书》开始,情感上的放逐已经彰显。范祖禹同司马光因此问题的决裂,表明放逐之声已占主流。公案的实质在于是否认可则天的帝王身份。而史家又在实录与正统的关系上出现了分歧:欧阳修在卫道的同时,还要考虑为当朝皇权寻找合法的依据,故采取既接纳又放逐的体例形式;范祖禹完全接受沈氏放逐则天的主张,批评实录只是纯粹纪实,不合春秋之义,绝非正统。终唐之世能够接纳则天入纪,因为她挑战正统成功,终于被正统接纳。但她在征服正统的同时,却又回归正统,此即正统力量下女人的宿命。  相似文献   

2.
3.
正统化是辽代"汉化"或"封建化"的实质,辽代历史发展贯穿着契丹统治者树立正统形象的努力.为了争得正统,赢得汉族民众的认同和归附,契丹统治者在民族血统方面将自己认定为华夏圣王的后裔;采取"尊孔崇儒"的文教政策,发展儒学,任用汉族知识分子;在政治军事方面不断进取中原,试图统一天下.辽代确立正统的努力有效地保证了其统治的稳固和长久.  相似文献   

4.
论清前期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如何衡量清前期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是清史研究的一个基本课题。本文在对近代化理论和方法做出自己的解释的基础上 ,分析了清前期中国社会转型的三个特征 :政府对基层社会政治控制的松弛化 ,以及普通百姓人身自由的扩大 ;商品经济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 ;与上述变化相适应的反传统观念的兴起与传播。作者认为 ,清前期的中国社会在事实上已经形成了从传统向近代转型的态势。研究中国近代化史 ,不能置鸦片战争以前的发展成就于不顾 ,不能将 1 84 0年前后的中国历史截然割裂。和西方社会比起来 ,清前期中国社会的变革是缓慢的 ,但并未止步不前 ;是凝重的 ,但充满了希望。持续而不间断的进步 ,正是我们民族历史独有的特色和风貌。  相似文献   

5.
正统论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在时间上连续不断和在空间上统一的特点的国家政权理论和史学理论。政治家讲正统 ,体现了政治家的政权连续性意识 ,促使有作为的政治家以统一中国为己任 ;史学家讲正统 ,体现了史学家的政权连续性意识 ,促使史家不断以正统观念编撰正史或改编史书 ,正史成为中国文明连续性的重要载体。正统论是促成中国文明具有连续性特点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正统论与中国古代史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古代的史学领域,正统问题一直是一个引人注目,有争议的问题。千百年间,不同时代的史学家都为这个问题而“攘臂张目,笔斗舌战”耗尽了竹帛。尽管人们在对这一命题的界说、解释、阐发和运用时,因其各自所处的时代不同而不同,甚至还因人而异;但是,避开他们  相似文献   

7.
在网络社会通过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而表现出理性化趋势的同时,还应当看到其中蕴含着另一种数字技术无法分析的感性化趋势。关注具体的表象化思维、彰显差异的符号化追求和延续传统的网络化群体,是网络社会感性化趋势的明显表现。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在几千年的感性教化下,形成了稳定的感性秩序的熟悉社会。传统社会的感性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其稳定的惯性和广阔的包容性,在网络社会中发生了扩展和融合。相关研究应当注意对网络社会发展变化的感性分析,以避免单纯理性分析的片面性。  相似文献   

8.
正统论与欧阳修的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梁启超指出:“中国史家之谬,未有过于言正统者也”后,述中国传统史学者,皆以为正统不足论.其实,作为传统史学中的一种深层的历史观念,正统观一直影响着史家的史学思想以及史著的内容与形式,决非不足论之事.本文对传统史学中具有典型性的欧阳修的正统观做一探讨,以期加深对欧阳修史学思想的理解,同时也期望通过这一探讨,加深对传统史学中一些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本论首先概述正统史观,再以《汉书·刑法志》为切入点,通过分析班固对汉及以前之兵刑制度史的撰述,从国家政权与法同源于天、王朝嬗递与兵刑继受、国家治乱与礼刑秩序三个层面解构蕴含于《刑法志》中的正统史观与法律观念,并以宽恕历史为基点再评正统论。  相似文献   

10.
生产力是社会有机体的物质基础,社会发展史归根到底是物质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人们的一切社会活动,无一不是直接或间接地围绕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越个轴心而展开的.对此,毛泽东同志曾做过精辟的论述:"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建国以后,毛泽东同志不止一次地重申  相似文献   

11.
武则天是一位特殊的洛阳诗人.对于文学,她“尚文”、“尚用”,鼓励提拔文学之士,促使了洛阳“仕诗人”群的产生;她崇尚自然,带领群臣“石淙会饮”,开拓了初唐诗歌创作的题材,主张模山范水而不“滞”于山水,为盛唐山水诗高潮的到来作了铺垫;她的颂诗“追求气势”,在初唐洛阳契合了时代的潮流,引领了时代的风范,促成了初唐新精神的萌发,为唐诗盛唐气象的最终形成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论唐高宗与武则天的矛盾和斗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徽六年(655)十月,唐高宗不顾长孙无忌等元老重臣的反对,在李义府、许敬宗等人的支持下,立武则天为皇后。这样,武则天经过艰难而激烈的角逐,取得了实现自己目标的第一个胜利。但是,刚刚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十分清醒地认识到,皇后的地位并未给她带来她想得到的那些权力。为了夺得更大的权力并最终登上皇帝的宝座,武则天不失时机,利用各种机会、各种借口,一个又一个地打击双方抗自己的掌权者,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矛盾就这样展开了。  相似文献   

13.
技术标准化趋势是现代西方社会组织的特点,它是由技术理性在社会生活中的泛化所规定的。从组织理论角度看,它的出现使社会组织中的人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社会的人逐渐让位于的角色的规定,这是与人的本性相背离的。本文通过对西方社会组织标准化技术理性的批判性分...  相似文献   

14.
论管理科学发展的哲学化趋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类在管理实践的经验认识阶段,已经包含了科学认识的萌芽,表现出经验认识发展中的科学化趋势。而从现代管理科学产生之日起,也已包含着对管理的哲学思考的萌芽,现代管理科学发展过程则表现出哲学化的趋势。本文试就此略作分析。一、现代管理科学发展的哲学轨迹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经历了“古典管理”、“行为科学”、“管理丛林”,直至今天的“企业文化”阶段。从哲学的角度考察其发展过程,能够清晰地看到管理活动中的哲学色彩、管理理论中的哲学思想日益增强。倘若以哲学为轴线,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过程为曲线,那么这是一条愈来愈…  相似文献   

15.
作为十七世纪立场最坚定的明遗民之一,王夫之在其正统思想中植入了遗民群体对生命价值与使命的深刻思考,并重估了正统论中若干关键性概念。他首先强调华夏治道与民族身份、特殊地理空间的对应关系,确立易代之际遗民存道的必然性。同时又在一个大的历史视野内,重新评价了统一和善治之于王朝正统性的意义,消解了清朝对士大夫群体在合法性上的吸引力,最终在正统复兴与遗民存道之间建立起关联,为遗民群体的存在构建了生命意义。  相似文献   

16.
人类在今天已被置于风险社会之中,这个风险社会是工业社会发展的后果。其中,在社会运行和社会变化的加速化过程中产生出了诸多社会风险,并在社会风险的积累中形成了风险社会。农业社会的发展是平缓的,而工业化、城市化所开启的则是一个社会运行和社会变化加速化的进程。社会运行和社会变化的加速化用了几个世纪的光阴就把人类社会变成了风险社会。也就是说,风险社会是社会运行和社会变化加速化的系统性后果。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片面追求以及消费社会的出现等,可以被看作社会加速化的主要动因。在人类已经置身于风险社会的情况下,工业社会传统的政治以及整个社会治理模式都不再适用,反而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更多、更大的社会风险,使人类在风险社会中越陷越深。所以,我们需要寻求风险社会中的生存之道,即变革包括政治在内的整个社会治理模式。在这方面,霍耐特的承认理论也许能够给予我们一定的启发。  相似文献   

17.
摘要,以电信资费的基本原理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比较,阐述了我国目前电信资费存在的问题 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进一步改革趋势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社会历史客观发展规律的科学结晶,但要实现它,则要通过革命和建设的诸多手段来完成。邓小平理论为科学理想向社会现实的转变与推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伟大贡献  相似文献   

19.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 ,腐败在改革后呈现出严重化趋势的原因 ,尤其值得我们研究。从一个前提 ,即社会发展动力机制的转变 ;四个基本方面 ,即经济体制改革本身存在的问题 ;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法治的落后和思想意识方面的症结 ;系统地全面地探讨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刑法必然体现一定社会之核心价值理念,同时又对培育和维护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理念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是指能够满足社会、集体、个人某种需要的积极意义。社会核心价值理念即一定社会的人们普遍追求和遵循的,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体系和道德境界。研究刑法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之构建对进一步完善我国刑法、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