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构建和谐社会包含、体现着丰富的哲学思想,既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这一古老的命题的现代回应,更是对未来理想社会预设的价值取向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不仅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而且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目标的设想。  相似文献   

2.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中心问题,也是其社会发展的伟大理想和终极价值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当代中国发展的价值取向,既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目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社会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发展演变经历了革命话语体系、建设话语体系、改革话语体系、发展话语体系四个阶段,四个阶段中的价值取向分别是解放人民群众、改造人民群众、关注人民群众、发展人民群众。在这一演进过程中,人一步步真正成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主体。以人为本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价值取向之归宿。把握这一价值取向,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才能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并使之永葆青春和活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民族复兴提供坚强后盾与智力支撑,从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管理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人为本”管理是按照现代科学理论 ,把人作为“第一资源”,作为管理要素中的主体 ,运用各种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以实现组织目标 ,保证人与组织协调稳定发展的一种现代化的管理。本文从“以人为本”管理的着眼点、价值取向、手段、重要内容及最终目的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并就组织管理中如何有效地贯彻和体现“以人为本”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5.
科技创新中的的基本价值取向,是科技创新中的的重要内容。科技发展中出现的人与自然环境的严重冲突和对立,要求当代科技创新必须有环境价值定位,在科技活动的价值追求中,纳入保护自然和建设自然的目标,使当代科技创新能在“以人为尺度”和“以生态为尺度”双重观照的实践中,重建造福人类、解决地球环境危机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1.重视人文关怀 现代高校管理思想充分注意到人在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认为在学校管理中人是管理的起点和终点,一切由人去管理,一切管理都是为了人。而在知识日益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导要素、人力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更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具体到学校管理当中,就是树立以“教师为本”和“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因为他们是学校管理的主体要素。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不仅实现了科学认识的变革,也实现了价值取向的变革,这集中体现于其批判继承了近代人道主义的优秀价值取向,体现于对人的解放和发展的追求。科学认识和价值取向的双重变革使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成为完整严密的社会历史观,也使之具有深刻的价值意蕴,这就是关注人、肯定人的价值优先性、追求人的发展。以人为本理念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价值意蕴的当代体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价值意蕴,是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当代建构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8.
论科学发展观的法治思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学发展观内在地包含着“以人为本”、“和谐”、“效益”、“公正自由”等思想。当代法治是一种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和谐、保障效益、体现公正自由价值的治国方略或手段。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也是当代法治的基本价值目标、理想追求、时代要求和目的归宿,二者密切相关并高度统一于当代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之中,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当代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问题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提出我国大学生应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八荣八耻”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并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以“八荣八耻”为行为准则,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和根本要求。从价值论视域审视“以人为本”,其哲学意蕴在于:创造价值是人存在的意义,人的需要是人创造价值的动因,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的终极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1.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以人为本有一个广泛而长久的发展之路,它将长期贯穿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关心人、重视人的表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而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指针。  相似文献   

12.
贺善侃在《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撰文指出,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意义在于实现了以下三方面的转化:一是从“物本”向“人本”的转化,这是对经济发展目标的新思考;二是从抽象“民本”向现实“民生”的转化,这是对发展基点的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以人为本”作为新时期执政价值理念,其实质就是将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统一起来,更有实效性地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实质所在。“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人学观”哲学思想的又一次深度理解、运用和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并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了以人为本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作用,即要把“为了人”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起点;要把“尊重人”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要把“塑造人”确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当代社会人的价值取向由“贡献你自己”而“牺牲你自己”而“发展你自己”,文学的价值走向也相应地经历了由二十年代末至共和国建立、由共和国建立至八十年代末、由八十年代末至世纪未的流变。中国现、当代社会人的价值取向及文学的价值走向是一个与近代流变过程有着某种相似而又并未因二十世纪的终结而完成的流变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也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必须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因此正确理解这一基本价值取向,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本文拟对“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哲学内涵和现实依据作以深入探讨,以对我们理解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有些裨益。  相似文献   

17.
王芸 《宿州学院学报》2011,26(10):15-18
追溯“以人为本”的历史渊源,以马克思主义人学为基础,立足当代视野,从国家发展观、党的执政理念、社会共同价值准则等层面剖析“以人为本”的必要性、内涵及实践理路,有助于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构建。马克思主义从唯物史观出发,论证了“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发展进程。从自然、社会、人这3个雏度,分析了“以人为本”,为科学发展观明确了价值向度的路径选择;指出了“以人为本”也是中国共产党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而提出的更具有时代精神的执政新理念。而面对文化领域纷繁乱象,具有强大解释力和凝聚力的“以人为本”将提供价值导航。  相似文献   

18.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得生存和发展,一方面要提高装置水平、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必须具有与市场竞争相适应的职工队伍素质。这两方面的关键因素是人,有人说“人是企业最大的资产”不无道理。因此,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管理理念。   “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是将管理对象从“物”转向“人”,把关心人、爱护人、培养人作为基本出发点,即尊重人的价值,爱护人的成长,培养人的技能,从而把职工队伍中参差不齐的技术水平以及价值取向统一到企业整体利益和价值标准上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和飞跃,新…  相似文献   

19.
科学发展观秉承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的基本原理,以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演变的辩证把握为致思取向和价值取向,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合理、辩证、科学地认识与处理了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身的实践性关系,从而把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推向新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的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20.
“以人为本”:当代教师应积极追求的教育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的学生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时代潮流。人性化、信息化和终身化早已成为教育的价值取向并成为教育的明显特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当代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更应重视人的和谐发展,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并能够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更广阔的范围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终身教育观要求教师不断提高科研能力,积极追求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创新型”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