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3 毫秒
1.
在普实克看来,中国现代文学的抒情性特征既受到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直接影响,也是中国古典文学抒情传统的现代发展。西方浪漫主义抒情传统注重自我情感的抒发,中国古典文学抒情传统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是一种感时忧国的思想情感。中国现代文学的抒情性融合了中西抒情传统,内涵更为复杂。由此,普实克不仅细致分析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与欧洲浪漫主义抒情传统的不同,展示了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独特性,而且深刻把握了中国现代抒情文学发生的根本动力。  相似文献   

2.
道德情感是重要的情感类型之一。叙述者、情节和环境描写是叙事文本的三种重要抒情因素,也是道德情感抒发的主要渠道。《驿站长》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中的叙事名篇,其成功塑造了维林形象,是描写"小人物"命运的开山之作。文本中叙述者与维林的视角融合,对道德情感抒发产生影响;《浪子图》、作者、维林叙述视角各异,分别呈现三种情节模式,共筑道德情感的抒发渠道;环境描写则借助于叙述者、小人物、自然环境进行道德情感抒发。揭示三种抒情因素在作者道德情感抒发中的作用,剖析叙事文本抒情性的源起和脉络,为《驿站长》乃至叙事类文本的解读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汉代养生思潮提倡"固精保气",反对情感的抒发;儒家经学诗教主张诗歌的中和美,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这种卫生观念和官方诗学批评模式造成了汉代文学抒情式微而叙事发达的态势。汉乐府中情感的流露非常隐蔽,但也凭借"歌"的身份取得了抒情特权;新声俗乐的重"情"特质又促使官方罢乐府,这反过来为歌诗的抒情创造了条件;可惜诗尊歌贱,始终处于边缘化地位。  相似文献   

4.
民间长诗分民间叙事长诗和民间抒情长诗。我国民间叙事长诗具有歌颂反抗斗争,描写爱情、悲剧;叙述曲折、抒发浓烈;塑人物形象,采用诗歌表现方法等艺术特征。一部分民间抒情长诗主要抒发世俗生活中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的情感,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民间婚丧、生产习俗、宗教活动中的情感抒发,是民间礼仪活动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一所谓抒情文,主要是指抒情文学中的诗歌和抒情散文而言。这两种体裁的作品之所以誉为抒情文,一是就写作目的而论,抒情文旨在抒发作者自我的情感,或者说,以表现写作者主观世界的情怀为主。二是就写作效应讲,抒情文意在用喜怒哀乐等特定的情感感染读者,使读者与作者一同沉浸于情感氛围之中。当然这并不是说抒情文就只是思想情感的单纯抒发,完全没有对客观事物的叙述描写。抒情文如果完全脱离了对表现客体的描绘,那么写作主体的  相似文献   

6.
在抗战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国统区作家在小说创作中既对抒情这一重要的精神表现方式做了有益的探索,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度.在既有研究基础上,将文本的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以抒情自我与抒情时刻为观照基点,综合比较不同作家在面对同一历史事件时抒发的情感差异,将有助于加深对特殊历史时期文学发展之繁复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文学的现象学本体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学的本体论本质上不是一个认识论和社会学、心理学问题,而是一个现象学问题,它是首先以美的现象学本体论为基础,将审美现象的社会历史前提和物质条件全部都放进"括号"内存而不论,直接从美感中直观到的现象学本质的理论.美是"对象化了的情感",这是美的本质的现象学定义,它具有"作为自我意识的情感"、"作为情感的美感"和"作为美感的情调"三个层次.艺术则是"情感的对象化",它的最普遍、最贴近"人学"的方式就是文学和诗.诗是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本质是隐喻,语言作为"存在之家",既是"思",又是"诗".文学是最直接表达了艺术本质的一门艺术,用中国传统美学的术语来表达,文学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语"之上以便传达的"情语".  相似文献   

8.
《古诗十九首》不但把文学从经学中解放出来 ,而且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它善于借景抒情 ,又善于撷取抒情主人公瞬息的感情、生活片断来抒发主人公的内心情感 ,特别是在构思上具有很高的艺术性 ,真可谓钟嵘所说的“一字千金”  相似文献   

9.
情感的抒发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叙说,内在地隐含着叙事的要素。抒情诗通过抒情主体 对抒情对象的情感抒发实现叙事交流,并最终实现作者与读者的交流。这种以情感抒发表现的交流,既 可针对特定的个人与群体,也可针对抒情人将之人化的自然物体,还可针对抒情人自身。无论在何种情 况下,诗人透过抒情人所意图实现的是与最广大的读者的交流,引起读者的共鸣,实现情感的共享。  相似文献   

10.
稼轩词中的用典具有丰厚的情感意蕴.辛弃疾凭借典故的运用,抒发了"热爱"、"怀念"、"豪迈"、"歌颂"、"勉励"、"仰慕"、"惬意"、"离别"、"困惑"、"鄙夷"、"悲慨"、"忧虑"等各种复杂的感情,为运用典故抒情开创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相似文献   

11.
"男子作闺音"是唐宋词发展历程中凸现的一种畸形的文学现象。而宋代元夕恋情词,则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野,男性词人笔端流露的不再局限于女性的哀怨与叹息,他们更以"男性话语"昭示着自我的高傲与尊严。用平淡语写浓情,用端直语写缠绵,在一定层面上实现了"作妇人语"向"男性话语"的转型。  相似文献   

12.
宋代诗歌与书法关系密切,书法文献在记录宋诗上有着独特的价值,可用来辑佚诗、审字句、辨讹误,然而书法文献也有许多缺陷,例如后人作伪、误冠作者、串改原诗。《全宋诗》及其补遗文献中,存在误把前代诗歌当宋诗、同一首诗歌分属不同作者的情况,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正确区别书画作品中诗歌的书法题写者与诗歌真实作者的关系。在文本字句上,书法文献中的诗歌,还存在更改标题、串改字句、分割组诗、割断全诗的变异情况。  相似文献   

13.
“唐音宋调”之谈已成公论。唐、宋诗歌风貌各异,两者并没有优劣、高下之分。但综合社会发展规律与诗歌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来看,宋诗并没有绕过唐诗的影响。宋诗中的晚唐诗风这一特殊文学现象即是这种影响的一个体现。从“晚唐体”在当时的盛况及宋初与宋末前后呼应的情形可见晚唐诗风在宋代的接受史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的视角在于探讨南宋词人开拓词境的动力元素以及他们摒弃传统的生产手法。南宋词人运用登高望远、比兴寄托、选用词调等多种架构方式开辟了词学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5.
南宋遗民词中的隐士形象,给词体文学的抒情世界和审美意蕴注入了新质,反映出宋元易代之际民族社会的苦难和词人个体命运的不幸,以及他们寻求解脱苦难、摆脱不幸的途径,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6.
<渭城曲>是唐代一支送别的歌.中唐时已广为传唱.<全宋诗>、<全宋词>中的有关歌吟,反映出<渭城曲>在宋代的歌唱及传播情况,对其歌唱者、歌唱声情、歌唱方法等诸多方面均有述及.在宋人的诗歌创作中,<渭城曲>已形成专门的一"体".分析这一典型个案,诗歌歌唱在诗"体"形成中的意义即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7.
《苕溪渔隐丛话》是宋代诗话总集的双璧之一,该书对宋代诗学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在以选为主、选论结合的形式中体现出胡仔对北宋诗歌发展的生动描述;他重点解读了宋代诗歌的主要师法对象——杜甫、韩愈、陶渊明等;阐述了宋诗的创作特征——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评赏了诗人诗作的独特审美风味;考察了作家诗风的转变过程和作家的性格特征;关注了元祐文人集团和宋四家的创作得失等。这些都使该书彰显出弥足珍贵的宋诗史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山水诗的发展历程蕴含有一条清晰的叙事性线索,尤其是入宋以后,山水诗的叙事性得以全面彰显。事件过程、自然情节、逻辑思理三大叙事表征在宋代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作为宋诗“开山祖师”的梅尧臣,正是推动山水诗入宋以后取得叙事性前进的重要诗人,他的山水诗在诗题诗序、结构章法、时序时距、散文趋向等方面倶体现出了鲜明的叙事因子,是宋代山水诗叙事性发展之典型。   相似文献   

19.
辽代文献大量散佚,从今存作品看,辽文的基本体貌与五代文、宋文相同,辽诗却显得粗粝.金代文学作品以诗文为主,早期作家大都由宋入金,到金世宗大定以后,文学大盛,出现了著名作家赵秉文、元好问和王若虚.与作为区域性王国的辽、金不同,元朝是北方蒙古族统治者建立的统一王朝,文学繁荣,诸体兼备,尤以元杂剧最为重要,它为古典戏曲的表演艺术奠定了基础,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关汉卿、王实甫和马致远等都是闻名的戏剧大家.宋代出现的南戏在元代继续流行,艺术上还有发展,元末产生的《琵琶记》成为其杰出代表.元代散曲的兴盛是继宋词以后又一次杂言体诗歌大繁荣的重要标志.上继金末和宋末的宗唐诗风,元代诗坛宗唐成风,对明清诗歌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0.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纂的《全宋诗》是规模最大的中国古典诗歌总集,是20世纪古文献整理的代表性成果;《全唐诗》更是诗歌总集整理的典范。但《全宋诗》、《全唐诗》重出、误收、重见的诗歌数量庞大,除前人所论,又有300余组,可粗略分为作者两收诗歌重录、《全唐诗》误收、《全宋诗》误收、诗歌重见不能考订时代等四种情况。《全宋诗》误收唐诗的部分,共计24组59例诗歌,或重录于近同,或误收于相关,或错讹于无绪,缘例释证,甄别真伪,可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