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 沙里福汗,1900年出生于新疆阿尔泰地区哈萨克族中的贵族家庭,其祖上库库岱家族世为克烈部落的统治者。库库岱于1790年赴京朝觐清朝皇帝,被封为“镇国公”,此后世代相袭。沙里福汗的父亲金斯汉袭公位,妻生一子名艾林,袭父位,1912年民国总统袁世凯授予“郡王”职衔。沙里福汗的母亲系金斯汗之妾,出身平民,因此,按照哈萨克的习惯法,  相似文献   

2.
公元第一千年的中叶至后半叶生活在蒙古草原上的回鹘人的遗迹是中央亚细亚游牧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回鹘人曾经积极地参加建立与颠覆突厥汗国和薛延陀汗国的活动,创建过自己的国家,在中央亚细亚地区政治史和军事史上留下了引人注目的遗迹。公元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被黠戛斯人灭亡之后,回鹘人被迫离开自己在蒙古的生存之地,分别迁移到东亚和中央亚细亚邻近各地。原先回鹘汗国的基本游牧民、回鹘的亲族铁勒诸部落迁居吐鲁番之后,还在那里建立了国家,并且一直存在到13世纪蒙古征服时期。属于公元8至9世纪回鹘汗国时期的各种考古遗迹——古城、堡垒、建筑设施、纪念碑、铭文、印记、墓地等在蒙古和南西伯利亚得以保存下来。蒙古的回鹘文化遗迹的研究能  相似文献   

3.
现在国内外研究中亚草原历史和突厥史的人一般都把唐代突骑施汗国列入西突厥内,这是不符于历史的。因为突骑施是哈萨克族的部落,它所建立的汗国,是哈萨克族历史上第一次建立的汗国,统一了自阿尔泰山直至里海伏尔加河地区的广大哈萨克草原。何以知道突骑施部是哈萨克族呢?据《新唐书·西突厥传》称:唐太宗贞观六年(632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以来,学者们对哈萨克族宗教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研究。相比较而言,学术界对哈萨克族原始信仰包括对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信仰以及原始社会后期的萨满教的研究较为充分,也涉及了哈萨克族曾经信仰的佛教、祆教和基督教的研究。关于哈萨克族伊斯兰教信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伊斯兰教在哈萨克族中传播、发展及特点,伊斯兰教与哈萨克族文字、教育和法律诸方面的关系,哈萨克族伊斯兰教信仰现状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探讨了近现代哈萨克族哲学思想发展的轨迹 ,重点研究了 19世纪哈萨克族伟大的思想家阿拜的文化批判精神、教育哲学、伦理思想和宗教观及对 2 0世纪我国哈萨克族思想发展的影响。本文认为宗教学家阿合提继承了阿拜的宗教观并发展为伊斯兰教神秘主义 ;而唐加勒克等则继承和发展了阿拜的唯物主义思想和经验主义认识论 ,并对宗教的本质和危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对我国哈萨克族社会的政治变革和哈萨克族人民迎接新时代起了先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突厥语大词典》是11世纪突厥民族的"百科全书",它反映了回鹘族当时的史学和文学等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另外为了形象地说明突厥诸部落和突厥语言的分布,通过绘制圆形地图描绘了作者所认识的世界,这也是回鹘民族史学中首次出现的现象,表明了回鹘史学意识的萌芽和世界观影响下的史学观的出现。本文通过分析《突厥语大词典》的史学特征,以试探喀喇汗王朝时期的回鹘史学。  相似文献   

7.
东察合台汗国,系本文对1347年蒙古察合台汗国覆没以后,由察合台汗后裔在西域诸地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的统称。其前后延续达三个多世纪。穆斯林史料将其称作“蒙兀儿斯坦汗国”,同时代的汉文史籍则作“别失八里”或“亦力把里”。东察合台汗国建立以后,历经秃黑鲁帖木儿汗,黑的儿火者、沙米查干、马哈麻、纳黑失只罕、失儿·马哈麻诸汗执政时期。到了公元15世纪歪思汗卒后,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势力渐衰。后迄16世纪中叶,随着东部满速儿汗和西部拉失德汗的先后过世,东察合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中外历史文献的深入探讨,文章肯定哈萨克族的主要族源为两汉的奄蔡、南北朝的曷萨、隋唐的突厥可萨;次要族源是蒙古汗国和元朝西迁至钦察草原的蒙古人。又在细致分析“迦沙”、“曷萨”、“克普恰克”等突厥语词汇的基础上,认为“哈萨克”族名的含义是“聪明能干的人”、“形质兼美”的人。  相似文献   

9.
哈萨克民族传统婚姻家庭制度经历了从传统社会的习惯法到现代社会制定法逐渐变化的过程,其内容涉及婚姻和家庭的诸多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宗教特点。了解哈萨克族传统婚姻家庭制度,有利于在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过程中,结合少数民族婚姻家庭特点,更好地贯彻现行的婚姻家庭制度,这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创建和谐社会,稳定社会秩序,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30年代,新疆阿勒泰等地区的一部分哈萨克族迁徙青海,为了生存他们备受艰辛,到了21世纪,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很大的变迁。青海哈萨克族在社会、经济、文化取得质的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积极调适。  相似文献   

11.
一、匈牙利民族与阿尔泰民族匈牙利是个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的国家,周围环山,多瑙河流经其境,在历史上,寻求丰美水草的东方游牧民族,曾几次潮水般涌入过这个地方。公元四百多年的时候,从东方来的匈奴族占据了这个地方,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匈奴族及其皇帝阿提拉的各种传说。公元五百多年到八百多年期间,从东方来的柔然(Avar Kor)族占据了这个地方。其皇帝白彦汗迫使拜占庭王朝为其进贡。公元八百多年,奥诺古尔—保加尔(Onogur-  相似文献   

12.
试论唐代西域的可萨汗国--兼论其与犹太人入华的联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可萨是西迁到高加索地区的一支突厥化部族,公元7至9世纪,可萨人在伏尔加河中下游建立了强大的可萨汗国,成为丝绷之路北道上的重要中转站,同拜占庭帝国和阿拉伯帝国保持着密切的政治经济联系。8世纪中叶,可萨人从萨满教的信奉者转而皈依犹太教。本文着重分析可萨人改信犹太教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并结合唐代文献证明可萨汗国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途径同中国相连,由此提出这样的论点犹太人或可萨犹太教徒有可能从可萨汗国出发,经过从中国到拜占庭的北道入华。  相似文献   

13.
塞尔柱突厥人的兴起突厥是公元6世纪中期兴起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古老民族。它先是联合北周灭了雄踞漠北的柔然汗国,于公元552年建立了突厥汗国,后来,它又与波斯在公元567年灭了立国中亚的(口厌)(口达)汗国。疆域横亘中亚北部,成为称雄一时的强大王朝。突厥汗国疆域广大,民族众多,国内缺乏统一的经济基础,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对所属部族的压迫也很残酷。被压迫部族的反抗斗争时常不断。隋朝建立后,突厥与隋朝为敌,经常发动掠夺性的战争,公元583年,在隋朝的打击下突厥分裂为东西两部,并且先后臣属于中原王朝。唐朝建立后,突厥又与唐朝为敌。公元630年唐朝在回纥等部的配合下消灭了东突厥汗国,657年消灭了西突  相似文献   

14.
突厥语民族和蒙古族由于相同的游牧经济生活、共同的萨满文化背景、错综复杂的族源关系和频繁的历史接触,他们的英雄史诗之间具有诸多的共同特征。本文通过哈萨克英雄史诗《阿勒帕梅斯》和蒙古英雄史诗形成、发展规律和结构类型的比较研究,阐释了突厥英雄史诗和蒙古英雄史诗传统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15.
九世纪以后,曾一度称雄蒙古高原的回鹘部分西迁至西域,与那里的原住居民融合并先后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与喀喇汗王朝。960年,伊斯兰教被喀喇汗王朝奉为国教,此后的西域随着喀喇汗王朝的扩张逐渐突厥化与伊斯兰化。伴随这一过程,回鹘、契丹、蒙古与原西域居民融合而成了畏兀儿、哈萨克、回回等多个新的民族,西域居民的身份认同呈现出更加明显的多元共生、动态交融之景。历史证明,今日新疆的任何一个族裔性群体都是长期历史发展中或远或近、自他乡而来并与当地原住居民交融共生、共同发展的历史之物。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介绍哈萨克族忌讳的来源、形成和发展,宗教活动对哈萨克族忌讳的影响及其教育意义做了详解。并对忌讳的传承和保护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一蒙古族在祖国大家庭中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勤劳勇敢的少数民族,早在十三世纪初就创制了自己的文字。蒙古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其方言分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蒙古族人民原来信奉萨满教。十三世纪元朝忽必烈汗时代接受了红派喇嘛教,但仅仅限于宫庭和贵族,广大牧民却仍然信奉萨满教。十六世纪中叶,黄教开始传入蒙古地区。到了清代,特别是乾隆年间,统治者对蒙古族人民实行的理藩政策之一,就是广建寺庙,引入藏经,传播喇嘛教,对喇嘛教实  相似文献   

18.
1、喀什话喀什是历史上的西域名城。哈喇汗王朝时期(公元十世纪下半叶至十三世纪初)它是伊斯兰突厥民族向往的宗教和文化中心。新疆西南部和中亚突厥人使用的书面语言——哈喇汗王朝回鹘语以喀什话为代表。马赫穆德·喀什噶里在《突厥语辞典》中指出“喀什话是王朝的语言”。哈喇汗王朝时期的几部古典名著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福乐智慧》、阿合买提·玉格纳特的《真理的入门》都是用喀什话写成的。著名的突厥语辞书《突厥语辞典》主  相似文献   

19.
哈萨克族诗歌对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哈萨克族的诗歌对唱这一独特的文艺形式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概括地讲述了诗歌对唱的形成、发展过程及其在哈萨克族人民中间的崇高声誉  相似文献   

20.
以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为样板地,考察了不同性别、年龄的哈萨克族居民对汉语的语言态度及其使用情况,并探讨了语言态度和其它因素对语言使用的影响。此研究作为个案分析,总结了哈萨克族在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上的特点,旨在为新时期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政策的制定和教育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