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轮寺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大城子镇,原系元臣济拉玛之后裔、喀喇沁部落蒙古王公的旗庙。该寺为清代较著名的十大黄教寺庙之一,在辽代寺庙灵隆寺废墟上,修建于清乾隆十年(1745年)至嘉庆八年(1803年),前后经历了五十八年之久,历经主持喇嘛24代,是宁城自清代以来最古老、最宏大的古建筑群中至今保存完好的唯一一座寺院。法轮寺在建筑艺术上集伽蓝  相似文献   

2.
中会寺系千山“五大禅林”之一。位于千山中部五老峰南山坡上,因居千山五寺之中,且昔年五寺之僧多集会于此,故名“中会寺”。中会寺历史悠久,据寺内明万历八年(1580年)重修碑记记载,中会寺“历汉唐宋元,中经水火,不知几变”。清嘉庆四年(1799年)重修碑记记载,“襄平南千山上自唐敕建古刹有五,中会寺居中”。可见,中会寺于唐代已经建成,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几经水火,多次易址,后于明万历八年在现址进行了重建。至今在寺北山和西山等处有古庙遗址多处。现寺殿宇大多为明代建筑,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在《游辽东千山顶记》中曾记述:“中  相似文献   

3.
妙峰寺双塔     
妙峰寺双塔坐落在绥中县永安终塔子沟村北妙峰山上。因原塔下有一妙峰寺,故名为妙峰寺双塔。妙峰寺双塔建于辽乾统年间(1101—1114年)。该塔设计巧妙,造型美观,虽历经沧桑,至今雄姿犹存。双塔一大一小,东西对峙,相距50米,屹立于炒峰山上。大塔为砖筑,八角九级,密檐式,高19米,每边宽2米。其基座高2.4米,平面作八角形,八立面,各面塑小佛像两尊,转角处塑承托力士像。第一级塔身约占全塔高度的三分之一,塔檐下砖雕平措,每面各有砖雕大佛像一尊,手托净盘,坐于莲花之上,头上是凌空飘飞的仙女。正南菩萨项带串珠,一手抚膝…  相似文献   

4.
千山祖越寺     
在千山北沟卧虎山下狭长的幽谷林荫中,掩映着一座规模虽小却建筑古朴的寺院,这就是千山“五大禅林”之一的祖越寺。祖越,传说为一在此建寺的和尚之名,寺建于苍松古柏之间,在此环顾周围起伏的山峦,四季不同的景色,加上青砖灰瓦,玉宇琼楼交相辉映,衬托出古刹之美。因此在“五大排林”中祖越寺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又以幽雅的环境、独特的景观而著称。前人游此寺曾赋诗赞道“祖越多奇境.天王亦幻哉”。祖越寺原来的规模较大,清康熙年间其部分庙宇被无量观所占,使其规模变小。现存的寺院由东西两个院落组成,西院为寺的佛事活动区,东院…  相似文献   

5.
圣经寺     
圣经寺位于辽宁省彰武县大四家乡所在地,是一座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的寺院。现只存碉房式建筑的大殿。大殿建在高台上,面阔五间,由门廓、经堂、佛殿三部分组成,与西藏的格鲁派措钦大殿扎仑模式相同。前部门楼二层,底层门廊进深二间,双排方柱,柱上有绰幕枋(雀替),两侧是门楼,左侧室内设有楼梯,门楼一层有窗,二层墙面砌有装饰,系用白色小圆木砌成一个方框,内有黄色大圆,上绘佛教图案。这种图案是佛教建筑中所特有的装饰。中间经堂,高二层,进深四间,方柱四排,最后为佛堂,高三层,进深一间带前廊。经堂和佛殿两侧开有小…  相似文献   

6.
通过以诗证史的方法对唐代白居易、宋代苏轼、金代杨云翼等人游历周至的诗作进行考证,发现《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所在的唐代大秦寺既不是长安义宁坊大秦寺,也不是现在的周至大秦寺,而是周至仙游寺。而碑文的撰述者僧景净为中国基督教总监督,仙游寺在唐代曾经是中国基督教的总部,它在早期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唐代游历过仙游寺的士人思想中明显有基督教思想影响的痕迹。因此,对大秦寺具体地理位置的考证,对中国思想史的研究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7.
惠宁寺     
在北票市南三十余里的下府蒙古乡下府村、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寺庙──惠宁寺。寺院的规模相当可观,鼎盛时期有僧达千余人。据传此寺是土默特贝于某欲叛情独立兴工的建筑物。后被皇上闻知,该贝子恐被讨伐,急将它改成庙宇。后该贝子被暗下鸩死。此传说与《朝阳县志》的记载基本相符。但据寺内的石碑记载,温布朝禾日的后四代哈穆嘎巴雅斯呼朗图(成吉思汗第二十六比摘系子孙)于乾隆三年在他家附近修建了四方殿、东西厢房,乾隆十五年修建大殿、天王殿等。以后略有增建,使之成为今天的规模。现存的惠宁寺东西宽63米,南北长193米,占地面积…  相似文献   

8.
首山清风寺     
清风寺位于辽阳城西南十五华里的首山南坡,始建于明隆庆五年(公元1517年),清乾隆44年(公元1779年)、咸丰7年(公元1857年)。其正殿、配殿仍保持初建时的结构及风貌,山门、后殿、僧房为清代晚期建筑。清风寺依山势而建,坐北朝南,有山门三间,硬山式屋顶,垂脊前装有戗兽和走兽,前檐有檐柱、柱下垫鼓形石柱础。明间为对开板门,抱框前镶装抱鼓石一对,两侧次间为石雕卷草纹的方形圆孔窗。山门前垂带踏步五级,台明前高0.6米,后高0.12米,门前原有绿砂岩石狮一对。  相似文献   

9.
海城三学寺     
海城是关丽的辽东半岛上一座历史悠远、经济富庶的小城。自古以来不仅是商贾云集的贸易盛地,佛教在此更是广泛流传,颇为兴盛,城西南所存的三学寺便是当时人们崇尚佛教、广结善缘的见证。三学是指佛教教义中的戒学、定学、慧学。寺以此命名。三学寺相传建于唐代。据寺内明宣德十年(1435)的碑文《重修三学寺记》所载:“辽东之海城旧有三学寺,传自唐乾元初……今以僧得胜所言,系千山而来,重建是夺在洪武年间,迄今宣德用工多矣。”从上文可知,寺院重建于明洪武年间,明初到现在已经六百多年了,三学寺历尽沧桑,几度兴衰,现在寺内还…  相似文献   

10.
奉国寺     
奉国寺在辽宁省义县城内,初名咸熙寺,后改称奉国寺,因大殿内塑有七尊大佛,所以也称七佛寺或大佛寺。寺院坐北朝南,平面布置前狭后宽。山门一间,两侧各开一便门。山门外左右列石狮二座,门内设四柱三楼木牌坊三间。再进为歇山式的无量殿五间,殿后有甬路直达月台,月台前部东、西两侧有六角和方形碑亭各一座。月台后部为大雄宝殿,耸立在月台之上,宏伟壮丽。前人曾作诗称颂“大雄宝殿势威雄,今昔人称建筑崇,庙貌盛传关  相似文献   

11.
晚唐五代敦煌三界寺藏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界寺是晚唐五代敦煌佛教教团管辖的十七寺之一,位于今敦煌莫高窟第16窟前面,即敦煌莫高窟下寺。公元900年前后,甘州回鹘攻打敦煌,三界寺及其藏经被焚,905年张善才主持修建了三界寺。五代时期,张道真在担任三界寺观音院主、法律、僧政、僧录期间,收集各寺古坏经文加以修补,重建了三界寺藏经。三界寺藏经来源有抄经、供养经、修补古坏经文,敦煌藏经中存在的经卷大量重复就是这个原因。  相似文献   

12.
在辽宁省辽阳市东7.5公里的清云山的西南坡上,有一座始建于唐代、重建于明洪武年间的永宁寺。它是辽阳城内广祐寺的东庵,占地约4000平方米。在该寺后院缭墙外3米处,有一建于明清时期的僧墓塔院,塔院内东西并列着7座墓塔,背靠青山,松林环绕。其中最大的一座墓塔,名为永宁寺圆公塔,  相似文献   

13.
张田 《北京纪事》2014,(9):96-98
西四地区,是北京著名的商圈之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这里都是商贾云集的黄金地段。由北至南的大街两侧,林立着各式各样的大型百货商场、南北小吃和特色小店,除此之外这儿还分布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如:金代的古刹广济寺、元代的妙应寺白塔、万松老人塔,和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北京市基督教第二大教堂--缸瓦市教堂等。尤其是坐落在西四南大街路口的万松老人塔更是别具特色,这座高约16米的八角形密檐式砖塔,矗立在街边的一座小院内,跃出墙头的高大塔身,显得与周围繁华时尚的街景有些格格不入,但这并不妨碍它与生俱来的古典美。古塔因埋有元朝高僧万松行秀禅师的骨殖而得名,它屹立此地已有700余年。时光不仅赋予了它厚重的历史感,还为它平添了一份历经世事变幻后的云淡风清,因此经过这里的行人都会不自觉地多看上它几眼。  相似文献   

14.
锦西圣水寺     
在锦西莲花山脚下有一座规模可观、建筑宏伟的寺院,这就是辽西著名的寺院——圣水寺。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寺之名是因其山南寺中有一股清澈的泉水四季长流而得名。据寺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的“建立圣水碑记载”“圣水寺之建也,起自甲午四月庚子岁五月,……其下有清泉仰出,冬夏不竭,似有口名,其泉口圣水,而寺名亦如之。”圣水寺虽建于康熙年间,但当时规模甚小,以后经不断修建方成为占地达一万平方米的辽西名寺。圣水寺的建筑可分为东、西、中三路。中路是寺的主要建筑,最南面的是天元宫,宫高三层,一层为砖砌的方形,当中南北向辟门洞,两侧开圆窗,门洞两侧为楼梯间可通二层。二层也为方形,每面阔三问,带周围廊、室内当中设有一根通天柱直通向顶部。  相似文献   

15.
窟檐建筑是石窟寺的重要组成部分,最早起源于印度,早期以装饰为主。佛教传入中国后,窟檐建筑作为石窟寺的保护性设施及重要礼佛空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衍生形成类型多样的建筑形制。目前,我国大多石窟寺窟檐建筑因毁坏或缺失致使洞窟内塑像、壁画等暴露而面临环境侵蚀的危险。因此,窟檐建筑作为石窟重要的保护屏障备受学者关注,但囿于保护理念、环境风貌、建筑形制和材料技术等原因,石窟寺本体保护需求、保护措施对石窟外观影响的平衡把控、窟檐原貌的缺失与保护性窟檐建筑风格的协调性探索三个方面,成为制约石窟保护的瓶颈。本文从窟檐建筑源起、形制特征与分类、保存现状与需求、保护性实践的利弊等方面,提出石窟寺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保护对策,指出适宜的保护性窟檐修建对于石窟寺的长久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张田 《北京纪事》2014,(3):106-108
南池子大街东侧有一条叫“普度寺前巷”的胡同,在这条略显狭仄的长巷里,灰墙、灰瓦、红院门构成了北京城最基础也是最和谐的色调,漫步其中悠然惬意。在胡同里的一个下坡拐角处,“呼”的一下就豁然开朗起来,眼前出现的是一组高大而雄壮的古建筑,这就是普度寺。而普度寺的前身就是睿亲王多尔衮的府邸,在这所府邸里多尔衮度过了他人生中最辉煌最得意的日子,手握大权坐拥天下,香车宝马、金银珠宝、红粉佳人都曾紧紧地簇拥着他,而这座“糜费帑金数百万”的睿亲王府,便是这一切的亲历者与承载者。顺治八年(1671)二月,多尔衮谋逆事发,王府中织金裹银的日子像梦一样被惊醒,富贵荣华在族人的哭喊声中草草地收了尾。家产、人口及这座金碧辉煌、雕镂奇异的王府俱籍入了官府。没了人气王府很快就破败下来,直到康熙三十三(1694)年此处才改建为玛哈噶喇庙。玛哈噶喇是梵语,意为“大黑”,是藏传佛教中的护法神,观音的化身。80多年后,乾隆四十年(1775)玛哈噶喇庙进行过一次大修,四十一年赐名改为普度寺。大殿额曰慈济殿,殿内额曰觉海慈航,皆为乾隆皇帝的御笔。庙宇修建得极为宏伟,佛像也塑得精奇。光绪年间,清人震钧所写的《天咫偶闻》中便有详细的记载:“(佛像)手执戈戟,骑狮象。陈设多宝物,沈香长及丈,雕镂花纹。明成化中,番僧板的达所贡七宝佛座,即仿其规式造五塔寺者。今尚供寺中,完好无恙,乃木雕加漆者。疑《涌幢小品》记所云:南内最后一殿,供佛甚奇古者,或即指此而言。国初,睿忠亲王曾作府邸,吴梅村诗所谓“十载金归掌握,月明车马会南城”者也。今殿极东一间,北墙下番佛五,皆乘狮象。南窗下悬王之甲胄弓矢,甲长七尺余,黄缎绣龙,鲜好如新。胄径九寸余,护项亦黄色。刀剑弓矢长于今三之一,弓无而一人之力不能开。旁二护卫像,著甲执兵,皆真物,王之二巴图鲁也。殿外作龙尾道,直抵山门,道旁古松林立,清荫甚美。”民国后,普度寺一直被军队或其他机构占用,而庙内所贡奉的多尔衮的遗物及部分殿宇均已消失不见了,仅余山门、正殿和方文院。新中国成立后,普度寺又被南池子小学和当地居民所占用。人为的破坏与自然的侵蚀,使这座王府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光华,残破的山门,剥落的红漆,长满荒草的屋顶,如一所破庙摇曳在凄风苦雨之中。2001年政府开始对普度寺进行修缮,这是继1775年后头一次大规模的维护,用了几年的时间才将学校与寺内居民腾退、迁出,大殿、山门等多处地方也进行维修,并全面实施了绿化美化。  相似文献   

17.
清朝兴黄教以安蒙藏之政策,对统治蒙藏地区是非常成功的策略。兴黄教策略之一,即在蒙藏各地及京城广建黄教寺院。有清一代,陆续在北京兴建的黄教寺院达65座,其中除几座专以满洲人为喇嘛者外,基本都是蒙藏喇嘛,且皆从藏区或蒙古各地延聘高僧管理,各寺均有额定喇嘛,按级给与钱粮。关于自藏地延聘高僧至京城寺院问题,迄今尚未见专论。本文利用雍和宫满文档案,以长城内最大的黄教寺院雍和宫延聘济隆七世呼图克图来京任总堪布之经过为中心,冀以探讨清代黄教政策及延聘来京喇嘛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龙窑寺话龙     
去年盛夏,山西省左权县修复龙窑寺时,出土了一块耀眼的金砖,正面铸有带礼帽的外国人头像,背面铸有"大清金库、光绪五年"字样,四侧对称铸有双龙双凤,栩栩如生。用尺量距,各为一寸,用秤称重,恰好一斤。这一佛门喜事,吸引我第二次重游龙窑寺。龙窑寺又称雷音寺,始建於周朝,距今已3000馀年,这座古刹的修复填补了我国寺庙建筑类型上的空白。我小时候,听奶奶说龙窑寺建在半崖上,建筑材料难运,是聪明的羊工赶着羊群,一只羊驮两块砖,或四块瓦,爬坡攀崖,接送上去的。如今修通了旅游路,小车沿着似庐山的盘龙公路,登上海拔2000米…  相似文献   

19.
千山龙泉寺     
千山在钢都鞍山东南,原名千朵莲花山,因山峰层层耸立而得名,后来简称千山。龙泉寺是千山五大寺院之一。位于千山北沟祖越寺以西,从“悟公塔院”西坡直上.经条石台阶行半里即达龙泉寺。据寺内现存之明隆庆五年新建后堂碑记记载,龙泉寺始建于唐,后经明清等历代重修和扩建,始有今日之规模。寺内有大雄宝殿、法王殿、韦驮殿、毗卢殿、龙王庙、藏经阁等十五幢建筑。正殿(大雄宝殿)居其中,配殿列于两旁,韦驮殿居龙泉演梵之上,阶下左有云厨,右有客殿,法王殿与弥勒殿相对,钟楼与鼓楼相迎,  相似文献   

20.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固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上面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涉写于镇江鹤林寺的名作。它流传久远而广泛,其结句“又得浮生半日闲”,往往被人用为表达繁忙疲劳之中暂得休息的口头禅。 《全唐诗》收了李涉这首诗,篇名是《题鹤林寺僧舍》。旁注“寺在镇江”四字,当系清代编诗者所加,因为在唐代镇江尚称润州。又诗的结句“又得浮生半日闲”下加注:“‘又’一作‘偷’。”据《全唐诗》所收李涉其它各诗,如:《京口送朱昼之淮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