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诗学是酒广告文化的土壤之一,因为中国古代诗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情感特征、独特的形象性和广泛的受众基础,诗歌已经把酒提高到了一个非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层面.在王国维的"境界"说的启示下,诗学精神和诗学艺术融入酒广告文化中,使酒广告从艺术上和文化层次上有具大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酒,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已不仅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酒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不少文人学士写下了品评鉴赏美酒佳酿的著述。酒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酒文化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对文学艺术、医疗卫生等各方面都有着巨大影响和作用。同时,酒被称为"百礼之首",也出现在大量的诗、词、赋中。《诗经》是我国第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其中的雅、颂两大部分中有大量的与酒相关的诗句,从这些酒诗我们可以看到先秦时期的酒文化特点。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涉酒诗有着独特的内容和特点。通过梳理和剖析,体会到其涉酒诗之“味”十分丰富:从表层观察,是酸辣苦甜之味的体现;从深层审视,它是人情味、政治味、社会味的反映。陶渊明在其涉酒诗中寄酒为迹,诗酒交融,诠释了酒与诗歌、酒与生活、酒与时代的密切关系,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西饮酒文化差异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中西饮酒文化差异的对比分析,以及饮酒文化与文学艺术、时尚等方面的关系,中西酒令对比等,指出中西饮酒文化差异实际上是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的饮酒文化以展现人文内涵为主,酒与诗歌、文学的关系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字酒令,无不体现出这种内涵,而西方饮酒文化包括酒与时尚的关系则主要体现出对酒的尊重与欣赏。尽管中西方对饮酒文化的理解不同,其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发展酒文化,比较中西方饮酒文化的差异更能彰显中国酒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使世界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酒文化,欣赏中国的酒文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章就杜甫在两川时期所作的酒诗加以分类、简析,将其放在历代爱酒、写酒的诗人和诗歌的大背景下关照和比较,说明其正常与合情合理;对郭沫若文革中出版的<李白与杜甫>,作者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宴饮诗内容丰富、题材多样,既有反映礼乐精神的君臣上下的宴饮活动,也有反映同宗近族、亲朋好友之间的觥筹交错、宴饮欢聚。酒是宴饮诗的精神,宴饮诗以酒为媒,激发出诗人的灵感,在诗歌中融入浓郁深厚的感情。在翻译中国古代宴饮诗的时候,应根据诗歌意境,研究中西方的酒文化差异,使西方读者充分欣赏中国古代宴饮诗的精神。  相似文献   

7.
陶渊明诗文与酒关系密切,史籍里记载了大量陶渊明和酒的故事。陶渊明也是第一个写作饮酒诗题材的诗人,从而进一步拉近了诗人和酒的关系。蔡松年将陶渊明作为异代知音,对陶渊明诗歌的意象做了全面接受,其中"酒"在蔡松年诗词中共出现了70次,足见其对"酒"意象的喜爱。在蔡松年看来,酒能助豪情,酒能浇忧愁,酒能寄闲情,酒与酬唱宴饮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8.
李白诗歌中有许多鲜明的意象,如山、水、月、酒、柳、船、云、星等。这些意象描写生动,寓意深刻,是诗人生命意识和文化特质的重要载体,也是其独特人格意识、卓越生命体验的再现。通过对李白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星"意象进行分析,探讨其与中国古代星象学的联系,进而剖析"星"意象与诗人的人格意识间的深刻联系。  相似文献   

9.
鲁迅写酒     
鲁迅本人长期饮酒,其对酒的认识也比别人深刻,付之笔端,便形成不少对酒的描写和论述。介绍鲁迅在其诗歌、小说、散文中有关酒的描写。  相似文献   

10.
数词在诗歌中的运用,不仅使诗歌描写内容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也增强了诗歌的审美情趣与艺术效果。本文从中国古典诗史的实例出发,对诗歌中数词修辞现象及其规律、特点、作用,作了自己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高擎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3):50-52,89
从中国画欣赏的视角去赏析中国山水诗歌对于山水诗歌的翻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宏观而言,中国画论中意境的思想已经成为衡量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微观而言,中国画的某些章法技法诸如留白与散点透视可以为中国山水诗歌的赏析理解提供一定的帮助。因此,翻译中国山水诗歌首先需要解读其意境,然后尽量在英文遣词造句中保留原诗散点透视的句法及其模糊美感。  相似文献   

12.
文章结合波斯传统中的“酒”文化背景,梳理出波斯古典诗歌中的“酒”意象主要体现出五大层面的含蕴:爱情、美好事物、正义力量、及时行乐和排忧解愁,这反映了波斯文学的一种地域性,展现着波斯人独特的民族心理,彰显着有别于其他民族“酒”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古代,酒与文学有不解之缘。参加酒宴者往往以一种叫“酒令”的诗歌助兴。讨论的《酒令》是书于竹牍和木牍,藏于北京大学。另外,令人惊奇的是,同出还有一枚特殊的酒骰,形状特异,前所未见,上面有四个酒令。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思想,既反映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积淀下来成稳态的文化心理与民族感情,又表现出不同时代特有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本文认为中国古典诗歌的爱国主义思想由国、民三个主要内容组成,并站在发展变化的角度,对我国古典诗歌中爱国主义思想的内涵演变作一宏观审视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2月19日,“2010中国·南京长江文化与酒文化论坛”在南京汤山隆重召开。各路文人墨客、赏酒爱酒之士云集一堂,在长江之畔,在“觥筹交错”中谈古论今。  相似文献   

16.
地方诗人群落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特有的社会文化现象,也是中国新诗发展尤其是当代诗歌文化的典型现象,其规定性因素是正常社会情态下的某一具体地理空间与地域性的诗人群,强调本乡本土的因素。地方诗歌群落和地域诗人的特性,在于把人类认同、民族凝聚的自觉溶于潜意识的文化血脉中。无数地方诗歌群落与地方诗人的当下吟唱与书写,他们对自在自得的一方水土一方人的自尊、自爱和对地方风景与乡土情感的自豪,是现代汉语诗歌奔涌不息、来自土地深层的潜流。这里面固然有现代性的普遍冲动与世界趋同,但来自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深处血浓于水的地域情感与群体认同是中国诗歌自觉、主动加入现代化进程中多声部合唱的民族心声和文化地音。  相似文献   

17.
江弱水在《外国文学评论》上发表的《伪奥登风与非中国性:重估穆旦》指出穆旦诗歌是对奥登诗歌的移译,而非中国性这一特征造成了穆旦诗歌的失败。而文本从选择奥登的原因、伪奥登风的消解、穆旦诗歌中的“非中国性”追问、传统与现代的反思等四个方面探讨和重新考察穆旦诗歌与奥登的关联,进而认为穆旦诗歌的特质与奥登并非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美国意象派诗歌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在创造上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对情景交融与精炼简洁的语言的强调等意象方法。在东学西渐视角的关照下,分析中国文化对美国诗歌的渗透,考察意象派代表诗人庞德与中国诗歌的联系,可以发现中国古典诗歌与意象派诗歌相通的契合点,从而揭示中国古典诗歌对意象派诗歌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梁启超的“诗界革命”将“革命”一词带入诗歌领域,开启了中国二十世纪诗歌中的革命话语之源。此后的诗歌革命和革命诗歌的内涵外延的变化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和局限,都可以在梁氏的诗学理论中找到源头。在“诗界革命”口号的提出、展开、总结过程中,社会政治的要求直接进入到诗歌当中,凌驾于诗歌之上,制约了诗歌美学的开掘。重新审视“诗界革命”理论的滥觞与流荡,对于二十世纪诗歌发展及诗歌美学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也有助于厘清当代纷乱的革命诗歌话语理论。  相似文献   

20.
说散文应当抒情,这不会引起异议.但进一步的问题是:散文的抒情有什么特点?或者具体地说,同是抒情,散文与诗歌有何区别?这是中外作家、理论批评家感兴趣的话题.这个问题要从情感本身以及抒情的方式两方来看.而金科的散文在这两个方面都有值得注意之处.先看情感本身.60年代曾有过“把散文当成诗来写”的理论主张,至今也还常常见到以是否富有诗意来衡量散文,似乎越向诗歌靠拢,散文就越有品味.其实这是个相当含混的看法.中国古人说,诗为酒,(散)文如饭.(清·吴乔《答万季野诗问》)这个比喻使我们理解到,诗歌是从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