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龙翠梅  石素莲  黄娟 《民族论坛》2006,(8):F0004-F0004
一个年轻人在海滩上漫步,看到许多小鱼因退潮回不了大海,在沙滩上蹦跳。于是,他把小鱼一条接一条丢回大海。有人看见了,不解地问他:“你这样一条一条的丢,哪一天才丢得完呢?”他笑着回答:“如果我不丢,它们都会干死。我丢一条算一条,每一条都是一个生命啊!”  相似文献   

2.
叶梅 《中国民族》2013,(4):76-76
阿凡提的毛驴丢失了,他每遇见一个人,都要说一句:“我要感谢真主!”妻子不高兴地说:“丢了驴不知懊悔,反而逢人都感谢真主!”阿凡提笑眯眯地说:“老婆呀,我怎么能不感谢真主呢?多亏真主保佑,如果我当时骑在驴背上的话,岂不是连我也丢了吗?”  相似文献   

3.
1998年2月,千里淮河之滨的安徽淮南市传出一条新闻:回族干部满文刚以高票当选为市人民检察院的检察长,而且是连选连任。人民的信任、党的嘱托使满文刚倍感肩上责任重大。他给自己立下一个原则:对上要“忠而不媚”,对下要“严而不欺”,对同志要“信而不诈”,对...  相似文献   

4.
在永定区沙堤乡党员花名册上,有这样一个统计:卢中和,男1927年生,199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98年担任氽水溪村党支部副书记。在氽水溪村1400多老百姓心中,有这样一本帐:卢老书记是咱贴心人。卢中和的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种田人,一年到头,他辛劳耕耘的果实在交租后,竟难养活自家的三个儿女。作为家里的老大,卢中和从5岁起便开始给人放牛,13岁到地主家当长工,15岁随阳戏班子外出糊口,颠沛流离的生活使他渴望拥有一个家,一份土。在卢中和的记忆中,有两件事使他终生难忘。一件事发生在1934年,那年他刚满7岁。贺龙、任弼时率领的…  相似文献   

5.
我的外公     
熊苏 《民族论坛》2001,(1):43-43
外公今年67岁,他个儿不高,却长着一个可笑的大脑袋。我最喜欢摸他的大头了,因为那上面几乎是寸“草”不生,只有几根稀疏白发可怜巴巴地耷拉在后脑勺。我逗外公玩,问他的头为什么那么大。外公笑眯眯地说:“因为我的脑袋里装满了智慧。”这是一部卡通片里的话,我听了大笑。  外公不是湘西人,他的老家在邵阳。听妈妈说,文革时因为外公在大学里讲了真话,被赶到湘西一个偏远的村子里当医生。那时,村里没有一个人看得起他,外公很痛苦,几次想自杀,但他终于挺过来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讲真话也会受到打击,外公很认真地对我说,因为那…  相似文献   

6.
竹板一打震山河,听我唱个“一”字歌,别看这“一”字就一划,这一划里边学简多。 写。日昆中个个“-挑几个你看这“一”字数不清,”字值千金。“一,,字表一表,字学简深不深,一朵朵葵花向太阳,一颗黔杠心向着党,一代新人在成长,一个个“雷锋”冈金光。第一名走的是王杰争他“一心为革命”的日昆心血他一心一意覆“毛著”,一字一句全昆住,一切都照毛主席的新去做,学用一致不放过。他学一点,用一点,坚持四年如一天。他一个心眼向着党,生死一概全不想。有一次抗洪上“前袋”王杰他一天没吃颤,一下火卓就“战斗”,一路辛苦丢脑后。王杰他一心为别…  相似文献   

7.
死对我并不陌生。还在三四岁上,我就见过两次死人:一回是我三叔,另一回是我那位卖烤白薯的舅舅。印象中,王叔是坐在一张凳子上咽的气。他的头好像剃得精光,歪倚在婶婶胸前。婶婶一边摆弄他的头,一边颤声地责问:“你就这么狠心把我们娘儿几个丢下啦!”接着,那脑袋...  相似文献   

8.
印在心扉的爱孙金喜,玉鸽名医田仓,弯腰扶起了向他虔诚跪拜,痴心求学的一个孩于,深沉地说:“我老了,本不想再收徒弟,可你与众不同,今天我破例了。”这孩子,就是当时年方8岁的蒙古族残疾人阿日本札。旧社会家贫,他小学刚毕业就失学了。为了混口饭,他拖着一条残...  相似文献   

9.
顿悟     
1989年的夏天,还乡之前,一位同乡好友拿了一件蒙古袍子给我,他说:“这是我前不久才从呼和浩特买回来的,是当地人穿的式样。你要不要带上?一到家就可以穿起来?”我微笑婉谢了他的好意。其实,拿这件衣服和我后来在自己家乡草原上穿的比较起来,前者无论是色彩和样式都已经含蓄和细致多了,应该算是城市人的品味。但是,初次见到,也难免震惊。受过多年美术专业训练的我,真的无法忍受这样伧俗浓艳的配合。即使我血源来自内蒙古,即使我一直深爱着那块陌生的土地,还是无法接受。可是,当我终于踏上草原,有些感觉就开始改变了。整片草…  相似文献   

10.
2月10日,英国媒介以“中国梦想在西藏登上新的高处”为题,对我国将修筑青藏铁路作了介绍。文章评价说:“中国的长城被认为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工程业绩之一。一条穿过世界上一些最难走的地区,把西藏同中国其余地方连接起来的铁路有可能与长城相媲美”。 新世纪的第一个春节刚过,全国各族人民还沉浸在新春佳节的喜庆之中。2月8日,新华社的一条新闻让世人为之兴奋不已:“落实江泽民总书记的重要批示,实现老一辈领导人和几代建设者的夙愿,国务院批准建设青藏铁路”! 这条新闻还说,日前召开的国务院总理办公会议听取了国家计委关于建设…  相似文献   

11.
1997年金秋,正是三湘大地丰收的季节,239次列车穿越土家、苗寨和侗乡,跨越有十几个少数民族居住的湖南七个地区,正如一条金色的丝带,飘向景色秀丽的目的地─—张家界。列车在飞驰,穿山洞,过大桥,月光如银,给列车被一身白色的光。突然,5号车箱的乘务员跑过来,气喘吁吁地说:“报告列车长,我车箱有一位孕妇要生孩子了。”“孕妇在哪里下车?”列车长急问。“在平口车站。”列车长看看手表,离平口车站还有4个多小时。列车长深知,不马上采取措施,产妇就有生命危险,险情就是命令。他立刻命令:‘喝上广播找医生,我去找软卧厢的…  相似文献   

12.
今年夏天,正值我退休整一年之际,一部题为《岁岁年年》的长篇小说书稿意外地交到我的手中,使我重操旧业,又当了一回责任编辑。接到书稿,自然首先要问作者是何许人。这一问,不禁令我暗暗吃惊:他叫龙志毅,彝族,曾任贵州省委副书记、省政协主席,已年过七旬,垂垂老矣!这使我立即联想到了王蒙在《周扬——目光如电》一文中写道的一件事:上世纪80年代初,周扬“在一个小范围”内“苦口婆心地劝导作家们要以大局为重”,“他说作家不要骄傲,不要指手画脚,让一个作家去当一个县委书记或地委领导,不一定能干得了。他受到了当时还较年轻的女作家张洁的顶…  相似文献   

13.
无奈与期待     
当良知能拒绝权力的诱惑,能排除金钱的腐蚀,赤条条地高蹈阔步,万难逃脱“常戚戚”者的扑杀。在没有终极的历史中,倘有幸在某一历史的瞬间,试去污垢,成为庄严喜剧角色,被赋予了理论上的崇高,或许能给陈旧命运轨道上的新的生命以慰藉,以激励。逝者长已矣。谁又能真正体验到他吞嚼着什么苦涩,闭上无奈的双眼。意大利作家帕拉采斯基在《我是谁》中写道:我,或许是一名诗人?不,当然不是。我的心灵之笔仅仅描写一个奇怪的字眼──“疯狂”。我,也许是一名画家?不,也不是。我的心灵的画布仅仅反映一种色彩──“忧愁”。那么,我是…  相似文献   

14.
四川地震中,一位“不跑”的老师正被无数人传颂,他是谭千秋,德阳市东汽中学教师。地动山摇的那一刻,他张开双臂趴在课桌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四个学生都存活了,他却永远地走了;一位撒开腿“跑”的老师也被无数人念叨,他是范美忠,都江堰光亚学校教师。地动山摇那一刻,他喊了一句“地震了”,便第一个跑出了教室。事后,范老师论坛上发帖声称:“在这种生死抉择舶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相似文献   

15.
薄情     
偶尔逛街看到一条秀丽的牛仔裤,试完才问价,打完折还要一千多。我已经存了撤退的心,小姐还鼎力推荐:“这个十年都不会变形。”我笑起来:“那我呢?我能十年不变形吗?”还有一句更残忍的话我没有说:我肯穿十年吗?我的衣柜早就是深宫孽海,无数得不到我宠幸的衣袂在欲哭无泪。拒绝有一种残忍的愉快,仿佛被我轻轻推开的是一个痴情男子,他说:“我十年都不会变心。”但他出现得不是时候,他不能成为我生命中亲密的爱人,就什么也不是。我照样会哂笑而答:“但我做不到。”背叛是怎么开始的?我曾经一时糊涂,花大价钱买下白衣白裤,袖管绣了一团荆棘,才下…  相似文献   

16.
“怎样响应党的号召呢?”自农业生产运动在云南双江县拉祜族寨子里轰轰烈烈地展开后,60多岁的扎妥就盘算着。后来,他想到寨子附近那个小荒山头,就决定把它开成梯田。有一次,扎妥和村干部李张发出去干活,把这件事提了起来。李张发一听,高兴地说:“阿叔,这太好啦!在我们这里要想增产,开梯田是个很好的办法。”“是啊!照过去那样砍树烧山、刀耕火种,一年种一年丢的办法,要想大增产就难了。”“我们寨子水源多,把山地变成梯田是有条件的,就是寨里的人有的还信心不足,只要你做出个样子来,大家就会跟着干的。阿叔,不要怕,有困难我们帮助你!”“我怕什么!如果怕,我就不这样想了。”扎妥很自信地说。  相似文献   

17.
新型的一家     
这件事情发生在内蒙乌拉特前旗西山嘴公社沙拐大队大壕生产队。一天,我到一家蒙古族社员家里去串门,见一位双目失明的老头坐在炕上,地上的一个中年妇女正给他点火抽烟。我顺便问:“你家有几口人?”“有六口,三个孩子,一个老人,还  相似文献   

18.
敢为天下善     
敢为天下善文/江凌“我不理解!”离开扎西一个多月,他的这句话仍不时在我耳边想起。同时,他的表情以及那种表情中所包含的愤怒和失望,也一齐浮现在我的脑海。“我不理解!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扎西说。那是一次非正式的谈话,也许是在路上,他向我谈起在报上读到的...  相似文献   

19.
101岁的老寿星“我外公有100多岁啦!他是个清朝人,还留着长辫子呢。”瑶寨老人赵福才的外孙女春凤在电话里这样给我描绘他的外公。还没等我说话,她又说了,“你想听他说话啊,不行呀,他到山上割草去啦!”听后,我忍俊不禁,“清朝人”!今夕何年呀?还有清朝人啊!不过我这一去采访还真吃了一惊,可不是,湖南省宜章县莽山瑶族乡道洞村的赵福才老人家,今年都101岁了,真正是个清朝人,比宣统皇帝还大几岁哪!老人家留着一头清朝的长发。他自己说,打从记事时起就蓄长发,织条辫,挽个鬏,一直没剪过。他说“我青年时期就有人要我下发,我就是没有下。”他至今…  相似文献   

20.
一份调查报告改变了424户山民的命运1997年,畲民世代居住深山草庐的问题正式摆上了福建省人民政府的议事日程,成为省人民政府要为群众兴办的15件实事之一。闽东山区是闽地畲民的主要分布区,于是茅寮草棚改造作为扶贫的“攻坚战”,紧锣密鼓地展开了。一年后,张家山上的“山哈”们住进了底层刚竣工的14幢砖石房,结束了60多年来在山上住茅寮的历史。一名叫钟妹古的“山哈”通过“翻译”告诉记者:“我爹、我奶做梦都不敢想我们一家会搬到这里来住!”他指着自家门前贴的一副笔迹稚嫩的红纸对联说:“是我妮写的。”对联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