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无极》遭遇《馒头》踩着《无极》的伤疤,《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横空出世,胡戈出品的此出短剧正式揭开了这个时代的恶搞盛宴。三亿元巨制挟裹的星光与人气在热气腾腾的馒头面前黯然失色,陈导低估了全国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智商。这回,他不仅失算,也失态了。  相似文献   

2.
在 YouTube 上搜索"spoof",可以领略美国网民们在"恶搞"方面的才华在中国,频繁见诸报纸杂志和门户网站的"恶搞"事件中,动静较大的应该是今年初《馒头血案》对《无极》的调侃。在持续了整整一年的争论后,我们的记忆最终定格于"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和"红色经典不容恶搞"的盖棺定论。不知道美国观众看到这些标题会作何感  相似文献   

3.
我注意到“恶搞”这个词,是源于视频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的争执。大导演陈凯歌要告小人物胡戈频见媒体,一时“恶搞”成了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不由得人不去问个究竟。也许是孤陋寡闻吧,“恶搞”这个词,我过去从来没有听说过。查字典,没换到它的只言片语;问同事,也说不出子丑寅卯。还是上网搜索一番才似有所悟,不过也是众说纷纭。有的说是源于香港商业电影的无厘头风格,有的说是译自日语KUSO,表示一种玩笑到底、近乎无聊的拼命娱乐精神等等。从种种解释,我得出自己的判断,说直白一点,就是通过摹仿电影画面、改动歌曲歌词等来娱乐大众…  相似文献   

4.
《阅读与作文》2007,(11):13-14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后,“有才”的网友们一刻也没闲着.和往年一样,今年的“搞笑高考试题”也新鲜热辣出炉了——它有着正规试题的模式,但其内容却跟语文无关,包罗了近期各种社会热点新闻和话题新闻:从陈晓旭逝世到厦门PX事件,由“最牛钉子户”到“太湖水致癌”,从朱军到现时话题人物杨二车纳姆,可谓“精通时事,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5.
为了深化对当下倍受关注且极富争议的恶搞现象的理解,结合后现代文化语境,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探讨恶搞的审美逻辑和社会文化价值,认为恶搞的本质是戏仿,即通过对经典的、权威的、流行的文本拿来主义地盗用,别有用心地篡改,来获得一种互文性的喜剧效果。在后现代语境中,恶搞中的戏仿消解了传统的讽刺力量,具有了强烈的游戏拼凑性,其用心并无特别的恶意,而是大众为获得自由宣泄的快感而进行的一种解构和狂欢游戏。  相似文献   

6.
媒体恶搞时代的来临标志着大陆大众文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恶搞以互联网为主要载体,以戏仿、拼贴、反讽、恶俗化为手段,使传播信息获得意义的新质。由于其自身的繁殖特点,恶搞一方面得以迅速蔓延,一方面亦难以为继,必然走向衰微。  相似文献   

7.
近来,日本文化界恶搞他国名著已造成越来越大的风波和反响。"原版格林童话"中的血腥、凶杀、欺骗和性描写让很多读者反感,对中国名著的恶搞更激起了许多人的不满和愤怒:日本为什么总是恶搞他国名著?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兴起和普及,让网络传播具有传播时间、传播地点的随意性,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播范围的无限性等特点。这种传播方式和模式的变革,让传播现象由于道德约束力的下降而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网络恶搞,正是在这样的传播空间滋生并快速蔓延的,其传播范围广泛,对社会道德体系正在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恶搞文化风之所以盛行,与滋养它的土壤因素,成长的社会环境以及社会大气候等客观因素密切相关。也与制作者自身的文化修养、思想观念、制作目的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网络恶搞行为的价值是:它满足了部分人群的精神需求;是社会和谐与安定的滑润剂;释放了人性最真实的一面;使国民快乐指数增值;也是年轻人对传统或者主流艺术的另类挑战。  相似文献   

10.
国际国内热点问题,家里家外大事小事,您有什么看法和建议,想说就说,可多可少。我想给孙子买几本童话或者少儿版的中国古典作品,可是却发现时下出版的正规少儿读物中,往往把经典文学“古曲新唱”,“戏说”十分走俏,“恶搞风”渐成风尚。少儿读者纯洁如白纸,没有成  相似文献   

11.
《新天地》2012,(3):41
近日,《乡村爱情》系列剧被年轻网友恶搞,"恶搞"为何大行其道,许多老年人百思不解。心理专家认为,"恶搞"由网络催生,相对于传统文化来说,属于亚文化,带有强烈的草根色彩。它往往具备三个特点:第一,突出个性和创意。第二,风趣、幽默。"恶搞"往往像相声一样,有"抖包袱"的环节。第三,讽刺。"恶搞"  相似文献   

12.
无厘头与恶搞同网络空间的自由和无拘无束是紧密伴随的,是为了适应读者的阅读口味和精神休闲放松的需要而产生的。其表现手法主要运用亲昵化、嘻哈无常的幽默搞笑方式,通过大众化的、放诞不羁的话语言说,广泛采用夸张、变形、挪用、反串、调侃、嘲讽、自谐与戏仿等手法,显露庸常小人物群体的真实人性意识,往往把那些极其严肃的问题用最市井、最艳俗的语言机智诙谐地展现出来,表现了浓厚的后现代反精英主义倾向。无厘头与恶搞的正负效应要辩证地看待,正确地加以引导,使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王晓洁 《今日南国》2008,(17):21-22
孙悟空偷吃太上老君的仙丹,仙丹竟然是“伟哥”,而玉皇大帝则最爱用望远镜看一本名为《Q版童话》的畅销书;“比基尼”进入了大观园,而且众姑娘逢年过节都要穿着它选美,更离谱的是,宝玉和黛玉初会是因为宝玉的性骚扰,并且黛玉成了“二奶”,宝钗又有了外遇,还有跳脱衣舞的闹剧……  相似文献   

14.
背景:近来,网上出现了“人品计算器”的游戏类小软件,只要你输入人的名字,然后点击计算按钮,不仅能算出你的人品得分,还会对你的人品做出评价,很多人怀着好奇的心理,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15.
《可乐》2006,(6)
"恶搞"终于玩上正席了!第12届"CCTV 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开赛,两部将电影《铁道游击队》和《闪闪的红星》"篡改"之后的恶搞版"青歌赛",被作为宣传短片惹眼地出现在大赛的记者联谊会上。《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由一名叫"胡倒戈"的网友制作,原来的"八一电影制片厂"的片头变成了"八七电影制片厂",潘冬子的父亲变成了"地产大鳄"潘石屹,潘冬子的母亲一心想参加"非常6 1",梦中情人是主持人李咏。其中,还有一个名字叫做"老贼"的大坏蛋评委,而央视的人都知道,这个"老贼"就是青年歌手大赛总策划秦新民。显然,歌手版"潘冬子"将引发新一轮的全民欢笑、网友追捧、专家批评甚至版权官司。可以肯定的是,恶搞版的"潘冬子参赛记"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从小胖的斜眼替  相似文献   

16.
“恶搞”是2006年中国互联网文化的一大气候特征。在网上广泛流传的各种恶搞行为、作品使网络娱乐变得更加多元。恶搞成风的动因是草根娱乐的兴起、传播权的位移和个人电脑技术的普及等。这既反映出当前网民日益提升的传播意识和网络使用技能,也揭示出他们在传媒素养方面的突出问题,而推行互联网素养教育就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17.
带有颠覆性和娱乐性的"恶搞"已然成为当前流行的文化时尚,并初步显示出其商业价值,而广告活动自然需要从这种新兴的媒介文化中汲取养分。而今,将"恶搞"引入广告活动已经具备了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但在其运用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对自己的搞笑剧本,他并不奢望在中国喜剧史上能够产生深远影响。只要能把自己老婆逗笑,能赚点钱,他就心满意足了。  相似文献   

19.
20.
DNR 《可乐》2007,(4)
当你倾尽一生的积蓄购买一处房产时,也许你最关心的是楼盘的价位、公摊、环境、户型甚至物管等等,你是否注意过楼盘的名称?让我们看看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楼盘的名称吧!“柏林小镇”、“维也纳森林”、“塞纳河畔”、“枫渡莱茵”、“蓝堡爱琴海”、“百汇中心”、“独立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