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及其代言人,把他们的国家称之为“自由国家”,并鼓吹用西方的自由价值观,来“影响”和“缩短”共产主义的“预期寿命”。西方的资产阶级自由观有很大的欺骗性和局限性。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自由”进行科学分析,划清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资产阶级自由观的思想界限,并肃清资产阶级自由观在我国的影响。一、要用历史的阶级的观点看自由自由,从其哲学含义来说,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依据这种认识对世界的改造。自由,从其政治含义来说,就是指社会关系中受到保障或得到认可的按照自己意志进行活动的权利。怎样看待政治自由?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就是要用历史的阶级的观点看自由。资产阶级为了掩盖资本主义自由的阶级本质,用历史唯心主义观点,把自由说成是抽象的、超阶级的。但是,在阶级社会里,抽象的、超阶级的自由,是根本不存在的。自由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自由要求和自由标准。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文本给人留下了这样的一种印象:自由是马克思终其一生所追求的一种价值,马克思的著作都是围绕自由展开的。哈灵顿和布伦克特等人甚至由此认为,自由是马克思追求的道德价值,马克思以其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并构想共产主义,但这一观点受到了伍德的有力质疑。通过辨析其中的理论得失,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第一,要历史地、具体地辨析马克思关于自由的思想;第二,注意区分马克思自身持有的自由与马克思分析、批判的自由;第三,在阅读马克思的著作时,要避免把阅读主体的感受不加辨析地赋予马克思;第四,进入马克思文本的一种恰当的提问方式是,马克思是"如何"批判资本主义的,而不是"以何"批判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3.
一、产生的背景“马克思学”是近十几年来在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领域中兴起的一门“科学”。它以“研究”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为名,用资产阶级的观点,歪曲和篡改马克思主义,使它符合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需要,解除革命人民的思想武装,为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制度服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的学说与现代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对马克思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早在1878年,资产阶级思想家们说马克思不得“人心”。90年之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专家阿隆于1968年称“马克思是思想家,其伟大是无庸置疑的”,“他任何时候都是我们的同时代人”。这种变化是不是说明资产阶级思想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遗产满怀热情了呢?表面看确是如此。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觉。资产阶级哲学对马克思所持的否定态度在今天比上个世纪后30年更  相似文献   

5.
据说西方的一些“马克思学”学者在马克思1844年前后的著作中,发现了一个和写《资本论》那个马克思全然不同的马克思。并从而认定,世界上还有另外一种马克思主义。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S·胡克说“马克思第二次降世的时候,不是以《资本论》作者、风尘仆仆的经济学家的姿态出现,也不是作为革命的无裤党、具有鼓舞力量的《共产党宣言》的作者出现的。他穿着哲学家和道德家的外衣走出来,宣告关于超阶级、政党或派别的狭隘界限的、人类自由的消息”。所谓第二次降生,指的是马克思1844年前后的早期著作的发表。为什么他们这么说呢?  相似文献   

6.
丁燃 《国外社会科学》2023,(4):229-241+248
与同时代西欧各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有所不同,本雅明既反对以实证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也反对以激进政治和历史进化论来解读马克思主义,他用了一种独特的“意象化思辨”为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进行辩护。本雅明将“潜存的超验意志”纳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主张以批判性、反思性与非体系性的意象化思辨,激发作为世界历史主体的大众和无产阶级重新认识共产主义,突破历史宿命论,将革命契机置于当下,使共产主义成为新的社会历史聚合形式,完成人类解放之道路。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与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同时形成,这一思想是与实现共产主义内在统一的,即这一思想是以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而共产主义也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可能实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提出以后,随着俄国等东方国家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马克思又完善和发展了这一思想,从而确证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在通过社会主义道路逐渐向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趋进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呈现出新的理论形态,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这在彰显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的同时,人类也在向马克思设定的真正的世界历史趋进。  相似文献   

8.
自从1932年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问世之后,在西方出现了一股把马克思费尔巴哈化的思潮。他们采取的手法之一,就是无限夸大《手稿》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把《手稿》称之为“真正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录”、马克思“成就的顶峰”。而把《共产党宣言》以后的成熟著作《资本论》等说成是马克思创作能力衰退的产物。汉·德·曼就这样讲:“不管对马克思后期著作评价多么高,这些著作却表现出他的创作能力的某种障碍和削弱,这些东西不一定是马克思凭顽强努力所能克服的。”①他们提出要重新评价马克思主义,并且认为解释马克思主义必须从《手稿》开  相似文献   

9.
本世纪三十年代初期,俄文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首次发表了马克思的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作为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一份重要材料,《手稿》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是理所当然的。值得注意的是,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者们,竟然把这样一份仍然是片断状态的、没有最后完成的手稿,说成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史上的主要关节点”,“马克思的中心著作”,“给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全部理论的起源和本来的真正含义,提供了完全新的基础”。根据他们对《手稿》的研究,发现青年马克思是最  相似文献   

10.
为了避免陷入乌托邦,马克思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描述是慎之又慎的,只是在与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作鲜明对比的时候,才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原则。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并没有给共产主义下过什么精确的定义,也没有详细地描绘过这个社会的蓝图,但是他们曾经用这样一句名言来精练地概括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那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从马克思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出发,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得发展是马克思对未来社会设想的价值核心和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1.
一八四二年五月,马克思在《莱茵报》上发表了《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一文。当时,虽然严格说来马克思还是以一个真正革命民主主义者的面貌活动于历史舞台的,但是他同时已经处在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转变的重要阶段。这一期间,马克思的思想和文章,已经为日益壮大着的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提供越来越多的精神武器,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做着探索与开创性的理论准备。 在《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这篇文章中,马克思站在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立场上,旗帜鲜明地反对当时笼罩德国的封建…  相似文献   

12.
肖灼基同志著的《马克思青年时代》(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是第一部由中国人写的马克思传记著作,也是一本1848—1849年以前的马克思思想发展史。它阐述了马克思青年时期的革命实践活动和思想发展,并把马克思的革命实践和理论著作密切结合起来,叙述了马克思主义的逐步形成和发展。书中对一些问题作了新的探讨,立意新颖,结构严谨,内容丰富,文字精练,有一定理论深度和学术价值。作者注意把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和理论创造结合起来。本书第三章分析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转变时,强调参加工人运动,直接与工人结合的作用。作者指出,马克思在1843年到巴黎后不  相似文献   

13.
一尽管马克思大量地吸收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和费尔巴哈的机械唯物论,然而他本人自称的真正的科学(他的“经济学”著作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完全可以被肯定和理解为是他一生全部著作中所关注的问题,即对整个人本主义的本质进行审美的问题。正像《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节中告诉我们的那样,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本身与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不同,它关注的是作为“实践”、“主观方面”的“人的感性活动”,而不“只是客体的、“观方面的形式”。就这点而论,马克思是把人类当作相对独立的、有思想的、有感性的和注重实践的动物来论述的,而不只是当作所谓“资本主义运动的普遍规律”制约下的抽象  相似文献   

14.
弗罗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一个新弗洛伊德主义者,著有《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等著作;本文着重于澄清这一问题:究竟他是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 弗罗姆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是弗洛伊德主义,但他又鼓吹把弗洛伊德和马克思两人的思想“结合”起来,以建立他标榜的“弗洛伊德的马克思主义”,并进而把马克思主义存在主义化。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崇高理想之一就是追求人类的解放,这一解放的基本内容就是人类获得自由。马克思年轻时代曾提出“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概念,后又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中重申这一概念。但其内涵却发生了重要转变。本文历史地分析了马克思在其理论发展不同阶段上对“人的自由”概念的规定,并且对马克思怎样从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两个层次来把握“人的自由”,对马克思所指出的获得“人的自由”的条件和途径也作了全面阐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和人道主义”问题,或者说在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属于今天正在进行着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正在热烈展开争论、辩论的问题之列。在理论斗争的进程中和在近15年到20年来发生的争论中,在这个问题上暴露出某些不同的甚至是根本对立的观点。这指的不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反对者,而且也指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信徒、拥护者,或者指的是在任何情况下以马克思主义的名义或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出现的那些人。  相似文献   

17.
我们如何走近马克思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马克思主义在上个世纪初被传入中国便开始了一个世纪以来的对其哲学的理解史。而如何走近马克思便成为其中的主题。“实践优先”与“开放创造”是马克思所独具的理论境界,而对此“境界”的失落是难以“走近”马克思的深层症结。只有走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种理论形态,即文本与境界,才能真正地走近马克思,实现其人类的自由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封建社会是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然而马克思生前没有明晰地界定它。本文从马克思所确定的研究目的、方法和视角出发,围绕着日耳曼公社、中世纪和农奴制几个相关概念,来揭示马克思封建社会概念。在马克思那里,封建社会是马克思为理解资产阶级社会而提出的重要概念,它是一个能够导致城乡对立的中世纪日耳曼社会。这种社会类型不同于亚细亚的、古典古代的社会,而且只有它才能导致后来为共产主义社会准备条件的资产阶级社会。  相似文献   

19.
如果说康德哲学的核心问题在于追问"自由何以可能", 参见阿·古留家:<康德传>,贾泽林等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25-126页.那么,马克思哲学的核心问题则在于追问"自由何以实现".正是对现实自由的诉求,使马克思超越了资产阶级政治解放的狭隘自由观,提出人类解放的伟大构想.对于解放进程的论证,逻辑地再现了马克思是如何在对私有财产制度和私有财产观念的超越过程中,完成对资产阶级价值观的全面颠覆的.循着这个思路,或许我们能够开启另一扇化解现代性问题的哲学之门.  相似文献   

20.
徐福来 《浙江学刊》2007,1(5):121-126
马克思的自由概念是扬弃了"积极自由"和"消极自由"的"自由个性"。由于柏林不懂得,马克思是从否定的方面去理解物化的现实的,并且强调的是"抽象的自由"和"现实的自由"之分,从而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误解为"积极自由"。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澄清柏林对马克思的误解,科学地阐释马克思的自由概念,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