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0世纪初,在哲学领域内出现了从主体性向主体间性的转折,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都先后对主体间性问题作了探究。胡塞尔提出了先验的主体间性,认为“他我”是作为一种单子映现在自我中的。海德格尔用“此在”取代了胡塞尔的先验主体,开创了一种异于胡塞尔的“共在”理论。  相似文献   

2.
在转向先验现象学之后,胡塞尔的自我理论经历了从非自我论的立场到先验一元主体的转变,并由此带来“唯我论”的问题.通过对胡塞尔在自我、他我以及“共同世界”的构造进路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对自我、他人以及世界的“科学”的哲学理解的最终目标是对世界存在的意义澄清,因此先验现象学就不应背负“唯我论”的指责.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我思故我在"命题的重新诠释,胡塞尔现象学突破了笛卡尔的自我学,向他人问题转移.然而,由于固守传统还原论的思维范式,胡塞尔无法解决身体与意识、他人与自我之间的悖论,最终,不得不再一次回到先验自我的起点.梅洛-庞蒂恰恰在胡塞尔失败的地方起步,运用辩证的原则,在"我思"的现象学分析中.揭露出一个有血有肉的自我存在即身体.通过身体--这个自我与世界区别和联系的桥梁,梅洛-庞蒂把自我的"为他性"展示出来.至此,可以说,他人问题虽然由胡塞尔提出,但要谈到对该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4.
以先验纯粹自我为起点,主要考察后期胡塞尔含义理论的生成过程.通过分析语言与意识的交互关系,把含义的生成结构推进到内时间意识的结构中,突显出了内时间意识中的当下缺口,从而得出了当下缺口就是含义生成的最终结构的结论.内时间意识的结构故而成为阐释含义生成性的理论支援.由此可见,通过后期胡塞尔的含义理论,胡塞尔的意向性思想、先验自我思想、内时间意识思想、语言与世界的关系等思想,就连贯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所以,胡塞尔的含义生成过程,就是其意识生成过程,亦是其时间生成过程.  相似文献   

5.
“生活世界”学说:哈贝马斯的批判与改造傅永军张志平胡塞尔晚年提出的“生活世界”学说,在现代西方哲学发展中有着独特而重要的意义。哈贝马斯将“生活世界”概念从胡塞尔先验现象学导入他的“交往行动理论”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尽管哈贝马斯在理论旨趣方面与胡塞尔有...  相似文献   

6.
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的动机是克服自笛卡尔以来的现代哲学的“内在化”的危机,试图通过意识的意向性构造特征也克服内在性与超越性之间的分裂和对立,并且提出了“内在性中的超越性”思想。但在列维纳斯看来,胡塞尔不仅没有克服现代哲学的“内在化”的危机,反而将这种内在性的逻辑推向了极端,以至于使得任何超越性都变成意识的意向性构造成就,也就是说,将一切超越性都内在化了。在这个意义上,列维纳斯将胡塞尔的先验现象学看成是一种否定外在性、超越性或他者的“总体性哲学”。通过对于胡塞尔的“内在性中的超越性”思想的批评和改造,列维纳斯将内在性和超越性严格区分开来,并且提出了一种彻底的超越性或无限性思想。首先,他对胡塞尔的意向性学说进行改造,将作为内在性从意识和表象的领域改造为一个包含了享受和家政的“自我主义”领域。然后,他将这种内在性的“自我主义”逻辑推到了极端,由此揭示出了一个不能被内在性领域所包容的纯粹外在性、超越性或者他者的伦理领域。但本文认为,列维纳斯并没有令人信服地阐述这种纯粹的超越性或他者的伦理维度如何显现,因为任何显现都是一种内在化。  相似文献   

7.
怀特海在其宇宙论的建构中有着已由胡塞尔所开启的现象学之思,即通过现象学的还原实现了对“误置具体性谬误”的批判,从而达到当下经验的明证性。而作为最大主体性的上帝,则有着与胡塞尔之先验自我的同质性。  相似文献   

8.
西方哲学史上,自笛卡尔至胡塞尔的认识论范式内,对主观意识如何认识外物的认识论难题,有四种不同的解决方式:实在论、内在观念论、先验观念论以及先验现象学。胡塞尔1906年首次提出了认识批判,它来自康德但又在其先验现象学框架内对康德作了批判。因胡塞尔仍在笛卡尔的认识论范式内,其先验现象学的问题亦受这一认识方式本身的局限。海德格尔提出切近物的首要方式不再是人的理性认识,而是此在的非理性的、情绪性的生存体验的基础存在论,使他走出了认识论框架,建立了新的心与物的关系范式,实现了问题的“范式转换”。  相似文献   

9.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通过本质还原的方法建立了本质心理学,它虽然对人的意识行为进行分析,但它所说的本质仍是处于经验世界中的人的意识行为的本质,从根本上说,它仍是一门经验科学。胡塞尔一生力求建立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而经验科学并不能提供绝对明见的知识,所以他必须要实现对经验层面的突破。为此,他提出了先验还原的方法,并把其现象学推进到先验现象学阶段。  相似文献   

10.
胡塞尔的现象学从纯粹意识出发,坚持“面向事实本身”的基本原则,通过悬置、本质还原、先验还原等一系列“现象学反思”过程,实现了对传统哲学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性颠覆。首先,通过悬置传统形而上学的各种预设,诉诸于直观明证性,打破了理性万能的神话以及对各种自然主义态度的迷信;其次,通过本质还原,诉诸于思维的自由想象力,克服传统的现成性思维和实体性思维,开辟出了一个无限可能的“可能世界”;其三,通过先验还原,最终完成对纯粹意识的深度挖掘,克服传统的二元论倾向,实现了对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超越与哲学思维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以日语中"我なし"(わなし)-词概括日本民族"无我"的心理意识,并例举了它在语言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方面的反映,继而从历史、政治等角度阐述了这种"无我"心理形成的根源.  相似文献   

12.
佛教之“我”与萨特之“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佛教所说的“我”有“人我”、“法我”两个含义.这与现代人通常所讲的“我”以及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我”是有所不同的。本文拟从本体论、论识论、价值观、实践观的角度对佛教之“我”与萨特之“我”略作剖析。  相似文献   

13.
“结构-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意义采择”,认为自我是意义采择的结果。其理论对我们全面认识自主学习的 内涵,探讨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大龄未婚女性”问题的出现,体现着社会性别制度建构的特征,这种根深蒂固的社会性别文化的影响,也是造成“大龄未婚女性”们择偶陷入困境的深层原因之一,而理想的爱情与现实的婚姻的状况也是“大龄未婚女性”们徘徊于婚姻的围城之外的重要因素.“大龄未婚女性”们要摆脱择偶困境,就要以主体的身份来定义自己,建构起真正的自我,在通过婚姻建立的家庭这个伦理实体中达到自我与他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5.
弗洛伊德主义自五四时期传入中国后,对我国文学界产生了一定影响.用弗洛伊德主义从女性心理视角把握《莎菲女士的日记》,也许是一个有效的尝试.本文试图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基本理论,重新整合丁玲小说人物莎菲女士的精神内核.剖析莎菲本我、自我与超我问激烈的较量与冲突,深入挖掘莎菲的精神世界以及其在性爱关系中处于拒绝与接受之间的复杂心态,力图探寻莎菲丰富而复杂的心理挣扎.  相似文献   

16.
每个人的生命都有物质、意识和社会三个维度。大学生在这三个方面内部与三个方面之间的矛盾有其特殊性,分析和研究这种特殊性,有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和谐,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革”后的诗歌史,艾青的地位呈现明显下滑趋势。这主要关联其诗歌特点与时代风尚的不一致:艾青诗歌强烈的时代和群体色彩及以抒情为中心的艺术风格,与当前诗歌界流行的个人性和知性特点存在较大冲突。但其实,艾青诗歌不是空洞群体思想的回声,而是将自我心灵与时代精神融为一体,其时代声音中贯注着诗人真实的感情和感受。而且,抒情诗歌与知性诗歌各有所长,并不适合简单地臧否与取舍。艾青的名作《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典型体现出艾青诗歌的特色,具有不可忽略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在西方哲学史上,自我理论具有特别的地位.从主体谱系学的角度追踪自我理论的发展历程,依然是有待人们去完成的一项艰苦的工作.本文立足于康德哲学的自我理论,通过与笛卡尔的自我理论,胡塞尔的自我理论相互诠释,认为近代哲学的自我理论表现为一个自否定的过程,也就是从对自我的实体化理解到对自我的功能化理解的深入,进而指出,正是在这种理解的深入过程中,哲学开启了更广阔的视域.  相似文献   

19.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通过对198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戈尔丁的代表作<蝇王>主要人物拉尔夫、西蒙、杰克的人格结构分析,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小说所揭示的主题童心的泯灭,文明天性与野蛮天性的冲突以及人性的邪恶.  相似文献   

20.
明代长篇小说构建了系统的人性模式:明初肩负着回归传统的重任,便以“历史演义”构建“超我”的“君子人格”模式,表现“神性”美,并向现实生活渗透,以“英雄传奇”构建“自我”的“世俗人格”模式,显示“人性”美;明中叶后变异传统,以“神魔小说”,构建“兽、人、神”三位一体的“完型人格”模式。其后“世情小说”构建了“本我”的“原始人格”,体验“兽性”,以反叛现实的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