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解构主义诗学策略是现代视界变移和语言学转向的产物。在强调“差异”与消解“在场”的解构策略中,解构主义批判了语言与思想同一性的观念,亦把这一批判庚续到其诗学层面。悖论性的解构策略所引发的解构诗学具有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虚无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2.
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了“权力意志”、“超人”哲学,肯定人的本能冲动,他虽承认“女人是真理”,但却同时持有“反女性主义”观点,认为女人应附属男人,女人争取独立、追求解放是自身的堕落。而刚出版便引起轰动的小说《觉醒》(凯特.肖邦)中女主人公艾德娜自我不断觉醒,以本能冲动行事,符合尼采所崇仰的“意志”和“超人”,这是尼采所崇拜的,然而这也是对其“反女性主义”观点的破坏、对其“伟大”思想的自我解构。  相似文献   

3.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deconstruction)震撼了二十世纪的整个西方论坛,他在哲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领域都颇有建树。他通过挖掘潜藏在前人理论中的悖论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了瓦解,批评了他们所共有的、根深蒂固的逻格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解构思想。主要依照其悖论辩证思路对露易丝.劳瑞的小说《给予者》进行分析,试图揭露其中潜在的空白区域以及自相矛盾和自我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时隐时现,扑朔迷离,在无形中对小说的整个结构和故事情节进行着解构。  相似文献   

4.
德里达的解构理论(deconstruction)震撼了二十世纪的整个西方论坛,他在哲学、语言学和文学批评等领域都颇有建树。他通过挖掘潜藏在前人理论中的悖论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了瓦解,批评了他们所共有的、根深蒂固的逻格斯中心主义(logocentrism),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的解构思想。主要依照其悖论辩证思路对露易丝·劳瑞的小说《给予者》进行分析,试图揭露其中潜在的空白区域以及自相矛盾和自我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时隐时现,扑朔迷离,在无形中对小说的整个结构和故事情节进行着解构。  相似文献   

5.
柯亨将马克思的剥削批判重构为纯粹的规范性批判,遗失了关键的现实批判维度。马克思对剥削的批判蕴含对自我所有权的肯定这一点,并不像柯亨担心的那样会构成他的理论弱点,因为马克思的批判不是指向抽象的自我所有权,而是指向自我所有权在资本主义社会现实中存在的悖论,即会蜕变为“他人占有”和“自我丧失”。这一悖论产生的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及其导致的社会分化,只有联合起来的个人占有全部生产力,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所有”。  相似文献   

6.
现代市场经济语境中的文学悖论--王朔现象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朔是现代市场经济与传播媒介的宁馨儿 ,他用商业运作的方式来炒作文学 ,对传统文化中僵化的东西进行了解构 ,但这种解构本身也带有一定的负面作用 ,并导致其价值观呈现出一种悖论倾向 ;“王朔现象”代表着现代商业文化的产生 ,表现出当代部分青年人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的倾斜与断裂 ,标志着现代文化的历史转型。  相似文献   

7.
在杰克·伦敦的短篇小说《生命法则》中,老人不同时期的人生态度划清了自我“精神三变”的原型与流变,洋溢着深切的精神隐喻内涵。老人用自己对于死亡的写实性理解提供了一个适应性悖论纠结于一身的典型,旨在揭示主体适应性悖论不仅存在于物理世界,还延伸至社会世界和心理世界当中。多维悖论的存在揭示了个体丧失生存空间和精神家园时的困顿与挣扎,更是直指人类面对自然因果律宿命时的一种精神重估,而这正是自然主义文学作品所隐含的现实一般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法国当代重要的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拉康解构了自我的中心地位,解构了主体,把精神分析学派带入一个新的领域。作为他的一切其它理论发展的基石,镜像阶段理论是研究自我的结构化,自己第一次将自身称为“我”的阶段。但是镜像阶段对自我的意识和对他者的认同虽然使人能够获得对自身的第一次确认,但是这种来自“镜中像”的确认却是视觉给我们的陷阱,一个影响一生的误认。   相似文献   

9.
张炜是新时期最为重要的小说作家之一 ,在其小说创作中对于人的“个体”存在意义的发现和肯定贯彻始终 ,在封建文化的阴霾中闪露出对于“个体”价值的呼唤 ,在集体主义的时代氛围中凸显个体的存在的意义 ,在现代性的迷幛中认识到个体价值被解构的困惑 ,这些都折射出张炜小说对于“个体”价值存在丰富而深刻的思想 ,是他人文主义思想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0.
现代知识者的悖论式思维特点,是构成“诙谐”作为现代随笔观念的重要因素。现代随笔“诙谐”的美学内涵,表现为对“趣味”的赏玩和追求,也是中国现代随笔家反抗权威、抨击专制、解构现实的一种修辞策略。  相似文献   

11.
卡尔·桑伯格诗歌以其现实主义诗歌主题和大众化诗歌语言等广受人民喜爱;然而另一方面又因为其矛盾的观点和悖论的叙述常常受到学界的批评和指责。这种批评常常导致人们忽略桑诗思想的深刻性。《大草原》是桑伯格描写自然、关注生态的名篇,从生态视角解读这首诗歌矛盾的自然观,便不难理解这位现代派诗人对现代生活辩证思考的深刻性。《大草原》所表达的草原意境和文化认同、工业文明困境与草原悖论意义以及对现代生活与社会发展的信心与力量,彰显了桑伯格诗学以连续性和整一性为核心,关注现实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2.
悖论的根源     
这是2005年11月桂林全国辩证逻辑讨论会会议论文的后两部分(共四部分);前两部分以"悖论与自指"为题发表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悖论及悖论性错误的直接原因是认为语句可以自我指称,而语句自指是不可能的。我们之所以认为语句自指可能,就是因为我们对语言的"当下、即时"这一重要性质缺乏理解所导致的某种混淆;这才是悖论及悖论性错误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3.
分析哲学视野中的训诂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分析哲学入手研究训诂学,其理论和方法的支点是分析哲学的外延义、内涵义以及传统训诂学的类义、核义;语义是西方分析哲学和我国传统训诂学的交汇点。分层集合论可以用来解释弗雷格的"同一"悖论。"事物"、"属性"和外延、内涵是元语言,古代汉语书面语所承载的内容,各类语言单位所表征的概念、命题等的意义属于对象语言;外延、内涵分别来自"事物"、"属性",从外延、内涵回溯可求得"事物"、"属性"。二维训诂模型由外延训诂和内涵训诂所组成,是传统训诂方法"形训"、"声训"、"义训"的延续和拓展。外延词训诂和内涵词训诂等七种方法构成外延训诂和内涵训诂的操作体系。  相似文献   

14.
句法学视角的语码转换研究关注两种语言在句内发生转换时两套语法规则的相互关系。Shana Poplack提出自由语素制约和对等制约两条具有普遍意义的语法制约原则,但是其适用性和语码转换中的非对称性受到了批评。在人们对语码转换对称性的研究基础上,Myers Scotton提出了"主体语言框架"模式,但忽视了主体语言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Bhatt从优选论的角度解释语码转换现象标志着语码转换的句法研究愈加程式化。  相似文献   

15.
惠施的“历物十事”是先秦名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部分。但“历物十事”到底在说什么,目前并无共识。从纯语言性思辨的角度来看,惠施的“历物十事”既不是经验科学式结论,也不是辩证逻辑,更不是相对主义认识论;其一以贯之的哲学精神是对于语言意义确定性的理性追问。  相似文献   

16.
雷州话生成的历史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宋至清的雷州《言语志》系列中,可发现雷州三种语言的兴替过程。黎语在宋代与官话、东语三分天下,元明已成濒危语言。官话宋叫"汉音",元明叫"官话"。雷话宋代无名,但在乡村已成气候;元明叫东语,处在"做客"时期,但已从乡村进入城镇,影响力上升。清中叶黎语消亡,东语逐渐垄断雷州城乡,反客为主,雷话最终生成。伴随这个过程的是闽南人大规模进入雷州,社会变动和语言演变规律改变雷州语言的格局,促进雷话的最后生成。  相似文献   

17.
大清国号词源词义试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清"这一国号并非来自汉语,也不是满语固有词,可能是满语中的一个蒙古语借词,即"代青"(daicing)。因此,大清国的意思应为"上国"("至高无上之国")或"善战之国"。  相似文献   

18.
生态语言学:语言学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生态语言学是在生态语言观的基础上衍生出的新兴边缘学科。语言学者论证了语言物种属性、语言全息态、语言生态系、语言进化律等新的理念,使生态语言学的基础理论得到了拓展深化;提出了"零排放"语用伦理、语言公平、RLS工程等生态语言学应用理论,显示了对语用实践特有的指导意义。生态语言学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其学科体系也必将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9.
白红雪的诗歌充满无限可能的悖论空间和强烈的尴尬与反讽意识。这种强烈的悖论性紧张、矛盾修辞和尴尬抒情,源于他提前用理想情怀的冲动领受了一个时代难以想见 的寒冷,并以一束义无反顾穿越寒冷的光芒的姿态在诗歌的世界中探寻。其诗歌中存在着大量的悖论性修辞的话语方式,同时呈现了个人生活体验、想象方式、生存方式的某种尴 尬、冲突。诗人要表达真理只能用悖论的语言,作为一个真正的与语言、想象、经验、现实、历史不断发生摩擦的诗人,白红雪的充斥着悖论修辞与尴尬抒情的诗歌彰显出了悖论 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20.
西周中期之后,古代文献语言中未出现介宾结构"於(于)之",这一现象迄未得到合理的解释。本文从读音切入,揭示了"於(于)之"消失的原因:由于"於(于)之"的发音与表示悲切哀痛的叹词"■"呜呼噫嘻"等相混,故最终遭到弃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