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胡明伟 《南都学坛》2006,26(3):53-58
研究者一般地认定两宋杂剧是同一种戏剧形式。实际上北宋杂剧与南宋杂剧是两种不同的杂剧形式,因为在运用致语口号、演出形式、演出角色、演出结构、艺术社会地位五方面,南宋杂剧区别于北宋杂剧。从艺术形态发展史的历时性的角度来看,北宋杂剧到南宋杂剧的变化过程,实际上是杂剧形式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与进化过程。  相似文献   

2.
南杂剧是在以前的南北戏曲文化的土壤里孕育成长的,因此南杂剧在曲调体系、曲调运用、演出体制、剧本形式等方面都或多或少地继承了以前南北戏曲文化的传统;但同时南杂剧在许多方面又有所发展与创新,这些发展与创新使南杂剧成为继南戏-传奇和元杂剧之后又一新的戏曲体制.  相似文献   

3.
以北曲演唱的杂剧,在元代达到它的鼎盛时期,不仅北方人以北曲撰写杂剧,南方人也染指于此。但到了明代,因历史条件与现实生活要求不同了,不仅杂剧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异。甚而连北曲演唱也渐渐沦没了。周贻白先生《明人杂剧选·后记》一文指出: “到了元代末年,元杂剧的作者,已多为南方人;戏文的演唱,也为北方勾栏所兼习,院本则南北皆  相似文献   

4.
兴起于河南的北宋杂剧,既是中国传统音乐由最具代表性的歌舞伎乐形式转向戏乐艺术形式的历史产物,又是中国戏剧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初级成熟形态。散见于河南各地的大量北宋杂剧雕砖,珍存了这一艺术样式极具典型意义的图像遗迹,为认识和研究北宋杂剧的兴盛与传播、北宋杂剧表演形态与结构以及北宋杂剧的艺术特征等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历史参照。  相似文献   

5.
元明清水浒杂剧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明清三代水浒杂剧创作,各有异同。现存元明清水浒杂剧以元水浒杂剧思想价值为最高,明清两代出现了对水浒戏剧结构以及水浒人物的改造,三代水浒戏在创作方面虽有不同,但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6.
元杂剧虽到了元末就已衰落,但杂剧的某些因素如剧目、曲调及演唱形式等,为明清时期的昆曲所继承。昆曲将元杂剧的剧目全本改编或选取单折,继续在舞台上流传;杂剧所用的曲调及其联套形式也为昆曲继承,但根据昆曲的剧本体制,发生了一些变异;昆曲在演唱杂剧所采用俚歌北曲时,也采用了依字定腔的形式。  相似文献   

7.
1 明初的神仙道化杂剧不仅就明初杂剧而言,即便在整个杂剧发展史上,其特色都是相当明显的。这不但表现为其数量之多几占明初所有杂剧作品的一半以上,更重要的是这些杂剧在表现形式与思想内容的结合上,有惊人相似之处,即杂剧作者们制作这些神仙道化杂剧,原本不是因为崇道慕仙,而是出于政治需要。因此,他们把得道成仙、因果报应与歌颂升平、宣扬儒家伦理道德及政治学说融为一体,使杂剧作品  相似文献   

8.
宋代是我国民族戏剧的形成阶段。从京师到地方,先后产生了一些各具特色的戏剧样式,例如盛行汴梁和临安的宋杂剧,活跃于东南沿海的戏文。此外,西南还有川杂剧,尤为时人所瞩目。但是,在以往有关戏曲史的论著中,川杂剧被程度不同地忽略了。因此,本文将不揣鄙陋,试就其形式、源流及发展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徐渭《四声猿》在戏剧史上早有定评:“故是天地间一种奇绝文字。”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无往而不奇。《四声猿》包括四个杂剧,长短不一:一出者一本,二出者二本,五出者一本,打破了元人杂剧一本四折的体制;二本用北曲,一本用南曲,一本用南北合套,打破了元杂剧纯用北曲的格律。再具体到套式和词式上,也都在很多地方突破旧的矩矮而又不逾矩,新奇而又出奇制胜,显示出瑰丽的色彩,而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自《四声猿》出,戏曲史上便以南杂剧代替了北杂剧。《四声猿》明刊本多种,以《盛明杂剧》本最为流行,今有影印本,但对于广大读者仍然感到不甚方便。近年出版了两种整  相似文献   

10.
明代文学家王九思的杂剧创作以《杜甫游春》最为有名。此剧情节简单,时代感强,是王九思以失意文人士大夫的视角来关照现实政治、抒发满腹不平的抒情诗剧,是明代杂剧走向案头化的开始和标志。本剧继承标准的北曲一本四折形式,以豪放泼辣的曲风,和康海《中山狼》一起完成了北杂剧的光荣终结,开启了杂剧文人化、抒情化、案头化的流变方向。  相似文献   

11.
桂馥《后四声猿》作为清中期杂剧的代表,体现了当时杂剧创作的特征:形式结构上的单折短剧特点;抒怀写愤的抒情短剧特征;雅化特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明代戏曲选本《群音类选》所收录的一部分孤佚剧曲的梳理与考释,援用"改编过渡本"这一概念对宋元南戏、元明杂剧到明清传奇之间的演变轨迹进行探索,可以揭示出元明戏曲发展史中的一些"改编过渡本"及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元杂剧中的隋唐故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杂剧保存了丰富的隋唐故事,它们由瓦岗寨英雄故事、尉迟恭故事、薛仁贵故事等三个题材系统组成.这些故事大多出自虚构,且在内容上相互关联,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体系,可以断定,它们取材于宋元说话.通过这些杂剧,可以了解当时隋唐故事的发展情况:1)摆脱史籍约束形成独立体系,且初具规模;2)多线发展,未能形成完整而统一的故事体系;3)以英雄人物为中心.通过这些杂剧,还可发掘其中所蕴含的民众文化心态的特质:1)英雄崇拜心理;2)戏拟历史,显扬低贱者;3)希富望贵,获取心理满足;4)尚奇猎趣的审美心理.  相似文献   

14.
包公是合肥市的重要名片之一,介绍元杂剧中《智赚生金阁》、《智斩鲁斋郎》、《智赚灰阑记》等几个包公剧,从中不难看出包公的胆识与智慧。借鉴包公,我们可以得到鞭策与激励。  相似文献   

15.
在游龙戏凤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话本小说《客窗闲话》与杂剧《梅龙镇》和电影《龙凤店》,是非常重要的三部作品,这三部作品虽然围绕皇帝微服出游展开想象,但是在内容上还是有差异的,这就导致了主题相应地发生变化。《客窗闲话》突出原道说教意义,强调"戒色";《梅龙镇》描写充满神性的皇帝的情欲追求;《龙凤店》则展示了人性的力量。  相似文献   

16.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燕青博鱼》是元杂剧“水浒戏”中的著名作品,然而从 民俗学的角度分析,该剧中对“博鱼”这一具体事件的描写,反映了宋元时期城市社会中普 遍存在的“关扑”这种赌博习俗。通过剧本,我们可以对人们极少关注的宋元这一习俗得 到一些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科诨,即插科打诨的简称,是我国古典戏曲一种传统的戏剧手法。明代宫廷杂剧,其创作者和演出者都是地位低下的无名艺人,特定的身份导致了宫廷杂剧特有的风格。《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中的明代宫廷杂剧中的科诨使用具有特殊性和多种艺术功能,对此进行研究,以引起我们对这种艺术技巧的重视。  相似文献   

19.
元代的乐府诗,无论是旧题乐府还是新题乐府,大都是可以配乐而唱的。在"乐府音节,自宋已失其传,生今之世,无复能辨之者"的文化背景下,元代乐府诗所具有的这一特点,成为了乐府诗史上的一个奇迹。元代乐府诗所配唱之乐,主要是诗人们(含坊间乐工)创制的"今曲"。因而,"今之曲歌于古,犹古之曲也,古之词歌于今,犹今之词也",就成为了当时诗人们的共识。在这种乐府观念的指导下,元代诗人们无论是于乐府诗还是古诗,大都称之为"歌",即认为其都是可配乐而唱的。于是,元代乐府诗可入乐而歌的现实,与盛行于当时的散曲、杂剧、词体艺术等互相融合,从而构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个"音乐文学王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