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1953~1968年间,国际上美国和苏联的争夺范围扩大到了中东,中东内部激进主义的势力占据了有利的形势,伊朗和沙特作为波斯湾地区的大国,双边关系也是合作和冲突并存的,他们针对巴格达条约组织争吵,在阿以冲突问题上,双方立场不同,但他们又共同地合作来维护地区安全。  相似文献   

2.
19世纪中叶中东地区埃及、波斯和奥斯曼帝国发生的改革运动,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对西方侵略和扩张的一种自卫性的反应。改革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各方面,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是,由于西方列强的干预和本国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改革以失败的厄运而告终。尽管如此,在中东历史上,这次改革仍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中东地区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初步启动。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来,美国以根除恐怖主义的名义在中东实行了“中东民主化战略”。美国的中东民主化战略的确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美国提出的目标并未都实现,甚至出现了一些事与愿违的结果。美国的中东民主化战略遭遇尴尬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美国对于中东国家民众的价值取向、中东国家内部政治力量对比、自身在中东民众心中的可信度及民主化对于消除恐怖主义的意义等问题的认识有失误。美国下一步的选择很可能是放缓中东民主化战略的步伐,再次依靠世俗当政者、压制宗教势力。但是,美国的这种政策调整将进一步加剧中东乃至世界各国民众对美国的不信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其对世界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4.
1991年10月30日马德里中东和平会议的召开及其巴以、约以之间一系列协议、宣言和条约的签署,标志着中东和平进程的启动,这是中东乃至世界历史上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中东和平进程之所以能够启动,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以色列政治尤其是领导人的个性政治特征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东和平进程与美国石油利益李秀当今举世瞩目的中东和平进程,在美国的积极促合下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1991年马德里中东和会后,经22个月,11轮阿以和谈,于1993年9月签署了巴以原则协议,1994年10月签署了约以和平条约,目前叙以也在进行和谈之中.战...  相似文献   

6.
中东路事件是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全国后涉外事件中的一例。蒋介石在大力推行"革命外交"之机,对张学良发动中东路事件持支持赞同态度。其目的是多方面的:既可借列强势力收回中东铁路,又可迎合列强反苏的需要;既可控制和削弱张学良,又可增加其与冯对抗取胜的实力。  相似文献   

7.
欧洲列强长期的渗透和侵略并未使奥斯曼帝国完全丧失主权,但奥斯曼帝国加入同盟国卷进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导致帝国的崩溃,也彻底改变了中东的地缘政治格局。战争期间和战后的一系列"协定"和条约重新勾画了中东地图,英法为了自己的利益需求而在中东"制造出"许多新国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东各民族的命运。奥斯曼政府"亲德派"的错误导向,"帮助"英法等国实现了瓜分和占领中东的愿望;阿拉伯人曾把第一次世界大战当作获得解放的机会,最后却换来殖民主义者的"委任统治",延缓了独立的步伐。英国和法国获得了统治中东阿拉伯地区的机会,但委任统治的困境又成为殖民帝国崩溃的开篇。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中东历史的转折,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历史命题。  相似文献   

8.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英一方面为了对抗苏联,把中东拉进全球冷战范围,另一方面又企图通过1950年美英法三国宣言控制对中东的武器供应,进而达到调整、保持该地区政治和军事均势之目的。埃及总统纳赛尔为了抵抗以色列的袭击,在请求美英给埃及提供武器不成的情况下,毅然转向苏联,通过捷克同苏联签订了购买武器的条约。苏埃武器交易使苏联势力进入中东,从而给中东局势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关于发生在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史家论著颇多。本文拟从当时的中苏关系诸方面入手,对这个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尽人皆知,“中东铁路”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沙俄通过诱迫清政府签订的《中俄密约》和《旅大租地条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于19世纪末开始修筑、20世纪初开始通车,贯穿东三省而与俄境西伯利亚大铁路衔连的一条“丁”字型铁路。它曾是沙俄政府侵略、控制和企图独占中国东北并同日本帝国主义进行激烈争夺的得力工具。十月革命后情况发生了变化。1924年中苏达成建交协议,并先后签订了《中俄解决悬案大纲协  相似文献   

10.
中东铁路是沙俄为缩短西伯利亚铁路,打通太平洋入海口与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后,于1898年开始修筑,1903年完工,南满支线几乎同时修筑。中东铁路经历了沙俄、国际共管、中苏共管、日伪、中苏共营几个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形成规模宏大的东北铁路网,但直到1952年底,其所有权和经营权才真正回归中国。中东铁路是殖民地铁路业发展的典型。  相似文献   

11.
试析中东现代化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东的现代化在第三世界独具特色,大体上具有以下七个特点:一是中东是第三世界现代化最先开始的地区之一,二是中东国家在民族建构上面临着重重困难,三是以两世兼重为特点的伊斯兰教对中东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四是君主制的现代化是中东现代化的重要类型,五是频繁的战争对现代化的严重破坏,六是石油对中东经济社会的深刻影响,七是尽管中东的现代化起步较早,但其发展迟缓,成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李艳枝 《国际论坛》2013,(2):73-78,81
中东穆斯林民主政党脱胎于长期存在的伊斯兰政党。在21世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伊斯兰政党逐渐超越传统伊斯兰属性,转变为与现代民主政治相容的公民政党。2010年底以来的中东剧变,为穆斯林民主政党赢得民主选举提供历史契机,穆斯林民主政党的兴起与精英与民众的文化断裂、现代化进程中诸种危机的涌现、君主政治、威权政治或世俗政党执政不力密切相关;其在不同国家上台执政或参与联合政府得益于务实开放的政治定位:倡导民主、多元主义与现代化,整合伊斯兰主义与民主政治理念。穆斯林民主政党对民主自由的强调证明了民主与伊斯兰教的相容性,表现了伊斯兰主义者对穆斯林民主模式的探索与思考,体现了中东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方向。穆斯林民主政党的执政实践面临着重重挑战,但其治国模式将为中东其他国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中东史在我国年轻的世界史学科中是更为年轻的学科,我国学者对中东史的真正研究开始于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至今已走过五十余年的历程。期间既有势头良好的开局起步阶段,也有"文革"十年浩劫的严重摧残时期,更有改革开放后阔步前进的喜人发展局面。从学术史的视角对五十年来中东史的研究历程进行一番梳理,肯定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找出尚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今后的重点研究方向,对于推动中东史乃至中东学学科建设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阐述了中东地区存在的三种力量平衡的基础上 ,对 2 0世纪该地区发生的冲突进行了历史的考察 ,并揭示了力量平衡与中东地区冲突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出于长期控制中东的目的出发,美国在伊拉克战争后抛出了民主改造中东的方案和措施.但是,美国自身不同时期战略任务的矛盾、美国中东民主化改造方案与中东民主化客观进程的矛盾以及中东有别于其他地区的民众文化心理结构,不仅使得这一战略的前景暗淡渺茫,而且还将使未来中东地区的局势面临更大的动荡与冲突.  相似文献   

16.
非政府组织因素与美国大中东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政府组织对内是美国的民主制度之一,对外是美国政府“沉默的伙伴”,是美国政府对外政策的工具。大中东计划是美国为牢牢控制中东丰富的石油资源,巩固其全球霸主地位的战略性计划。非政府组织对该计划的产生、实施和维护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美国中东民主计划是控制中东独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占全世界的2/3,美国通过民主化改造,扶持建立亲美政权的国家和组织,削弱和瓦解OPEC组织,进而控制石油资源,从经济上独霸世界,控制盟国,遏制潜在对手。  相似文献   

18.
中国对中东的石油外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东地区是世界上石油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世界石油储量的65%以上集中在中东地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对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程度日益加深,进口石油有一半来自中东地区。为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中国政府在中东地区积极开展石油外交,通过政治高层互访、经济合作与援助、军事贸易与往来,有效地保证中东石油源源不断地供应中国,并有效地保证中国能源安全。  相似文献   

19.
张宏  岳杨 《国际论坛》2011,(4):6-10,79
本文从剖析以色列核力量、伊朗核力量及部分阿拉伯国家"核热潮"现象入手,分析了中东地区核军备控制的历史和现状,解析了中东地区核军备控制推行困难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的办法。经过分析得出结论,中东地区核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以色列、伊朗和部分阿拉伯国家的"安全困境"所致,短期内难以得到有效解决。相关国家应完善对话机制、强化互信措施、加强国际合作,全面改善地区政治和安全环境,从而达到核军控的全面建立、核扩散的有效遏止、核安全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20.
进入"后阿拉法特时代",中东地区局势给人们将带来新的希望,中东和平的力量将会呈现上升势头,和平的进程将会得到恢复和发展.但中东局势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复杂因素和变数,制约着中东地区和平的发展进程.因此,中东地区和平进程的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