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郭沫若的现代诗论主要包括“自我表现”说和“自然流露”说两部分内容 :前者认为诗歌是“自我”情感的抒写和人格的表现 ,后者认为“自我”的情感与人格在诗歌中应该是以“自然流露”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它既是应新诗发展的需要和时代的要求而产生的 ,又是对中西诗论创造性的转化。它对中国现代诗论和新诗的发展均产生了积极的影  相似文献   

2.
本文全面论述了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认为它涉及艺术的源泉、艺术的真实性、艺术的主体性、艺术对现实的反作用等问题,并将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与柏拉图、贺拉斯、郎加纳斯等人的理论进行了比较,从而指出了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的承前启后作用。  相似文献   

3.
到底什么是真、善、美?这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项基本课题,就是对“真”、“善”、“美”的诠释,揭示它们的理论意蕴和现实指向。马克思在对基督教思想、唯心主义、传统唯物主义的批判中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就“真”而言,实践是真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真”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形成的认识内容;就“善”而言,“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意识形态,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善”的内涵各不相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善”指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就“美”来说,实践是“美”的源泉,只有劳动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相似文献   

4.
中国乡土文学以描写现实、揭露黑暗、促进社会改造为目的,对现代中国农村作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现实主义表现,具有高度的现实认识价值和历史认识价值。鲁迅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拓者和引路人。他的作品,以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为“乡土文学”做出卓越的示范。鲁迅用自己的作品证明,农民的乡土题材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给现代小说开辟了新领域,提高了新小说的艺术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5.
诉讼证据概念和特征一直以来都是证据法学界争议较多的问题之一。传统证据概念中的“事实说”以及刑诉法修正案草案中的“材料说”都值得商榷;传统诉讼证据特征中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并非诉讼证据之特征,而是诉讼证据成为定案根据的要件或标准。在概念上,诉讼证据应定义为刑事诉讼控辩双方、民事和行政诉讼原被告双方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用以证明自己诉讼主张的根据;由此,诉讼证据的基本特征应采四性说,即诉讼证明性、诉讼当事人性、案件信息承载性和诉讼时效性。  相似文献   

6.
在“民族形式问题”上,无论是对于五四新文学还是旧形式的认识和评估,胡风和左翼同仁均表现出了如下差异:胡风的理论偏激和失当主要属于认识或理论视野的局限,而左翼同仁的理论偏差则主要来自意识形态的策略操作。双方所代表的“大众化”理解和“现代性”逻辑都可以从毛泽东的论述当中找到根据。胡风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创获仍然围绕着“主观战斗精神”这一核心。“民族形式问题”论争拉开了胡风事件从“文艺问题上升为政治问题”的序幕。  相似文献   

7.
张爱玲心理世界中的“恐惧”情结是连接其艺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重要桥梁 ,也是人们进入神秘的张爱玲世界的一把钥匙。张爱玲“恐惧”情结的艺术表现是多方面的 ,这种“恐惧”情结使得其艺术世界中充满了孤独、焦虑、残缺和破碎 ,也给其现实人生涂上了一层苍凉的底色 ;它既造就了张爱玲独特的艺术世界 ,又给现实世界中的张爱玲造成了心理障碍和精神痛苦  相似文献   

8.
解放区后期文学阶段,在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下,解放区理论界和创作界对“小形式”作出了充分的肯定,主要原因在于“小形式”便于文学的普及,在为现实服务、发挥文学的宣传教育功能方面能够成为很有用的工具。与此同时,他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小形式”的局限性,认为它难以表现深刻的思想和艺术上缺乏更大的创造性,其意也主要在于通过艺术性的提高来更好地发挥文学对于现实的功利作用。这反映出了对文学工具性与艺术性辩证关系的深刻认知。此外,他们对于“小形式”既有肯定又有批评的价值立场,也表现出在形式问题上以“小形式”和“大形式”的互补来营造解放区创作生态的思考和努力。无疑,这对于解放区后期文学形式上的多元并存和整体质量的提高是大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9.
“题画诗”是横跨于诗画之间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中国绘画艺术和诗歌艺术中形成了自己独具的特色,主要表现为:诗情与画意的融合;感人的咏物,动情的山水,以神写“神”,寄怀寓意.  相似文献   

10.
摹仿说、表现说和形式说等从不同角度对艺术本质问题进行了探索 ,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观和迪基的“习俗”论也拓展了艺术本质的研究视野 ,但都没有抓住其根本所在。艺术作为人类特有的创造性实践活动 ,其存在、发展和意义旨归 ,必然以人的存在为价值依托。因而把价值观引入美学和艺术领域 ,从价值本体论角度探求艺术本质应成为艺术本质探求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