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札记一则     
《中国历代文论选》上册(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422页载元稹《乐府古题序》一文,第二段第一、二句标点为:“刘补阙之《乐府》,肇于汉、魏。按仲尼学《文王操》,伯牙作《流波》、《水仙》等操,齐牍沐作《雉朝飞》,卫女作《思归引》,则不于汉、魏而后始,亦以明矣。”此两句连读,于意不通。上句举刘补阙之乐府为例,说乐府开始于汉、魏;下句又举《文王操》等操、引为例,说乐府“不于汉、魏而后始”,前后自相矛盾,作者岂不是在自己打自己的嘴巴!近读明人冯惟讷《诗纪》,其《别集第二·题例》项下引用了此段文字,“之”字作“云”。则此二句标点应为:“刘补阙云:‘乐府肇于汉、魏’。按:仲尼学《文王操》,伯牙作《流波》、《水仙》等操……则不于汉、魏而后始,亦以明矣。”上句为作者引述刘补阙的话,下句作者对所引进行反驳。如此,文意方明。  相似文献   

2.
来函照登     
编辑同志:读贵刊1983年第3期新载张仲良同志《〈史记·六国年表·晋表〉校记》一文,题目与内容对照,发觉该文题目大误,当为《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晋表》之校记。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列晋之专表,于晋厘侯元年(前840) 起。张仲良文中所举诸条,均在《十二诸侯年表》中。而《史记·六国年表》,晋无专表,以魏代  相似文献   

3.
中华书局标点本《史记》卷十五《六国年表》赵襄子元年《索隐》:“名无恤。三卿(叛)[败]智伯晋阳,分其地,始有三晋也。”按此与同表赵襄子五年所载襄子“败智伯晋阳,与魏、韩三分其地”、魏桓子韩康子“败智伯于晋阳”同,“败”字不误。大概点校者因三家败智伯并分其地事发生在赵襄子五年而不发生在此年,所  相似文献   

4.
一、昭阳伐魏史实浅析《史记·楚世家》记载:“(怀王)六年,楚柱国昭阳将兵而攻魏,破之于襄陵,得八邑。又移兵而攻齐,齐王患之。”《魏世家》亦载:“(襄王)十二年(今按:《史记》关于魏国的纪年有误,襄王十二年当为惠王后元二十年),楚败我襄陵”。又《战国策·齐策二》载:“昭阳为楚伐魏,覆军杀将,得八城,移兵而攻齐。”此与上引《史记》所述当为同一战事。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楚昭阳率师伐魏,于襄陵一带大败魏师,同时攻占了以襄陵为中心的八座魏国城邑,继而移兵攻齐。《鄂君启节》所言“大司马昭阳败晋师于襄陵”正好与文献记载相印证,亦说明此乃楚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故用作纪年标志而载入史册。关于这次战事的原因,《史记》各篇未作任何记载,从《战国策》有关篇章中,略可窥其  相似文献   

5.
《学术研究》八=年第四期张蓁《狗马病》一文,认为:《史记·汲郑列传》:“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一句中,“狗马病”三字间有脱文,其原本当如《汉书·汲黯传》作“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愚以为失之武断。理由如以: 一、张文认为《史记》脱简,无版本根据。二、《汉书·汲黯传》上引句下,王先谦补注已指出:“《史记》本作‘臣常有狗马病,力不能任郡事’,《通鉴》从之。狗马病,犹言犬马之疾也。”而王氏未说《史记》脱简,仅将两说并存,并且为“狗马病”作  相似文献   

6.
笔者《刘基〈张雨墓志铭〉及相关问题》一文,揭见《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第171~173页,其中引文两处标点疏误,特予更正。1·引《珊瑚木难》本刘基《张雨墓志铭》一文:“昔陶弘景得道华阳,是为华阳外史,今子得道于句曲,其必继陶,后乃号雨句曲外史。”其中“后”字当属前,正确的标点应是:“其必继陶后,乃号雨句曲外史”。2·引《珊瑚木难》附识:“右伯雨《墓铭文》、《明圹志》、《竹林宴集序》共三篇,乃陶南村《杂钞》中所录,考之《覆瓿》等集皆不载,故录之于此。”其中“伯雨墓铭文”应连为一体,为刘基所作碑铭篇名,正确的标点应是:“右…  相似文献   

7.
宋太丘社考     
《史记·六国年表》秦表于秦惠文王二年载“宋太丘社亡”。依《六国年表》通例,诸小国史事皆隋于灭掉此国的大国栏内,如郑附于韩、蔡附于楚然。在《六国年表》里,宋国史事皆附于齐,然而“宋太丘社亡”则载于秦。梁玉绳《史记志疑》卷九曾对这个记载提出疑问:“《表》附宋于齐则此是宋事,何以不书于齐表,而附于秦乎?”这个问题提得很有道理,但其中缘由梁氏并未作解。他在《史记志疑》“自序”中说“百三十篇中,愆违疏略,触处滋疑”,依其意,盖谓《六国年表》关于“宋太丘社亡”的记载乃是太史公的一个“愆违疏略”之处。其实在这里,《六国年表》所载并不误,只是史事隐晦、难于索解而已。研究宋太丘社的问题不仅可以说明商周以来部分商族迁徙的情况,而且能够从一个侧面说明战国时期人们祭祀观念的变化。然而,要弄清楚此事,所牵涉的问题很多。今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做剖析,希望能对研究这个历史之谜有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8.
关于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年代问题,或从齐襄王实际在位年数、燕国灭亡之年、秦始皇议立帝号与议置郡县、北攻匈奴、南击百越等事来推断,确定六国最后灭亡为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其所论证与结论误。《史记·六国年表》以《秦纪》为经编纂而成,这是确定秦灭齐年代的标尺。其它文献与考古资料,与此完全一致,仍以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中国为是。  相似文献   

9.
补辑断句考辨(1)“江头枫叶赤愁容”,载《全宋诗·严武集》,此句辑自元林桢《联新事备诗学大成》卷十四。按,此句见唐严武《巴陵答社二见忆》,“枫叶赤”作“赤叶枫”。其诗颈联为“江头赤叶枫客愁,篱外黄花菊对谁”,“赤叶枫”对“黄花菊”,作“赤叶枫”是。“枫叶赤”盖为传抄之误。此句应为唐严武诗,《全宋诗》补辑为宋严武佚句,非。(2)“朝元阁成老君现”,载《全宋诗·黄裳集》卷十三,此句辑自《类编长安志》卷三,题为《津阳门诗》。按,此句为唐郑《津阳门诗》第三十一句,《全宋诗》作黄裳佚句,非。(3)“月窗花院…  相似文献   

10.
荆轲是众说纷坛的历史人物.现就荆轲是否 “壮士”略抒管见,以就正于方家.荆轲刺秦王史实主要见于《燕丹子》、《战国策·燕策》和《史记·刺客列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燕太子》)实割裂诸书燕丹、荆轲事杂缀而成.其可信者已见《史记》,其他多鄙诞不可信,殊无足采.”《战国策·燕策》和《史记·刺客列传》有关记载几乎雷同.据清人方苞考证:“《国策》本无是文,或以《史记》之文入焉.”(《方望溪先生全集·书刺客传后》)司马迁曰:”世言荆轲,其称太子丹之命,‘天雨粟,马  相似文献   

11.
《世界革命运动年表》(以下简称《年表》)最初发表在《新青年》月刊第5号(1926年7月25日)———“世界革命号”。《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在《年表》末尾注:“原载《新青年》月刊1926年5月25日第4号”,误。《年表》在《新青年》月刊发表时,文尾署“一九二六年,五月”,所以《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4卷题下署“一九二六年五月”。周永祥《瞿秋白年谱新编》(学林出版社1992年版)、姚守中等《瞿秋白年谱长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等书也都记之于1926年5月。《年表》共分八个部分(或八章),前七个部分记述世界革命运动,第八部分记…  相似文献   

12.
《旧唐书·职官志》误文一则王京阳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古籍所中华书局标点本《旧唐书·职官志》中,在叙述武散官名号时云:“辅国、镇国二大将军,冠军、云麾、忠武、壮武、宣威、明威、信远、游骑、游击十将军,为散号将军,以加武士之无职事者。”其中十将军之名实见其九...  相似文献   

13.
战国秦长城的修建时间对这个问题、有的著作原文是这样引用的:“《史记·匈奴传》载:‘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1272年),起兵伐残义渠,于的秦有北地、陇西、上郡,筑长城以拒胡。’”但《史记·匈奴传》的原文并无“三十五年”四个字,而是用倒叙的口吻说:“秦昭王时,义渠戎王与宣太后乱,有二子,宣太后诈而杀义渠戎王于甘泉宫,遂起兵伐残义渠。于是秦有陇西,北地、上郡,筑长城以拒胡……”《汉书·匈奴传》亦如此,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一事,在《后汉书·西羌传》中记有时间,为“赧王四十二年”,即秦昭襄王三十五年,但只字未提筑长城。可以分析一下,秦昭襄王18岁即位,“三十五年”时,他已53岁。宣太后是秦  相似文献   

14.
1、史官演变考略《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案许君此训,本于《汉书》。《汉志》称:“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汉志》之说,又出自晚周。《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故史官即记事官之说,由来尚矣,而历来鲜有疑之者。清季学者中,唯  相似文献   

15.
(5)魏侍中应璩在直庐,见一白狗,问众人无见者。逾年卒。近犬祸也。(二、犬祸、923)原标点易生歧义。根据上下文来看,“问”的对象应是“众人”,“无见者”则是叙述的结果。“众人”之后逗号不可缺。(6)晋武帝太康八年三月乙丑,震灾西阁、楚王所止坊,及临商观窗。(三、火不炎上、933)“震灾西阁楚王所止坊”是一句,中间不当停顿。“西阁”为西端之宫殿,《汉书·杨恽传》:“恽上观西阁上画人,指桀纣画。”何晏《景福殿赋》:“屯坊别署三十有二。”注:“坊,别室也。”“楚王所止坊”应在“西阁”内,震灾西阁内楚王所止坊一处,而不是“西阁”和…  相似文献   

16.
杨晓斌 《文史哲》2006,(4):108-111
《海录碎事》中误辑、误引颜延之诗文句十二则,《诗渊》中误辑颜延之佚诗二首,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宋诗》中误辑颜延之佚诗残篇三则。其中多数都是把江淹的拟作误系于颜延之名下,有少数属于文字讹误和文句颠倒。此外,严可均《全宋文》据《艺文类聚》,误辑颜延之文一篇。有必要进行考辨厘正。  相似文献   

17.
近将马王堆出土的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与《史记》对勘,偶得两则,兹录于下: 一、《史记·魏世家》:伐楚,道涉山谷,行三千里而攻冥阨之塞。”《战国纵横家中》无“山”字,《史记索隐》也说:“涉谷是往楚之险路。从秦向楚有两道,涉谷是西道,河内是东道。”可以肯定《史记》的“山”是衍文。涉谷,地名。道涉谷,是说取道  相似文献   

18.
试论“春秋笔法”对于后世文学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春秋”本是古代史官记事之书:“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礼记·玉藻》)班固《汉书·艺文志》“左”、“右”互误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以春秋代序为一年,从而以“春秋”为纪年史的专用词语,先秦时期,已经十分普遍。当时各个侯国都有“春秋”,《楚语》申叔时论傅太子之法有“教之《春秋》”,即教之  相似文献   

19.
中华书局版逯钦立校注本《陶渊明集·读史述》韩非章云:“丰狐隐穴,以文自残。君子失时,白首抱关。巧行居灾,忮辩召患。哀矣韩生、(?)死说难。”逯钦立注云:“忮,疾忌。言君主忌辩者发其阴私,所以辩者每以召致祸患。《史记》本传独载非之《说难》,列举说辩者招致弃身、危身等祸患。”按:逯注误矣。“忮”的本义为“固执,不听从。”后引申为“嫉恨。”《说文》:“忮,很也。”段玉裁注:  相似文献   

20.
近期笔者在搜集整理西汉时期民族史料过程中,发现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与《汉书》多有舛互之处,尤以年表为最。今就读书偶得录之数则予以考异或订误,但因资料缺乏,加之本人才疏学浅,其中错误在所难免,恳请方家不吝赐教。1.《史记》第1018页纵2横6、横7考异:“子军”,《汉书》第639页纵2横1作“于军”。订误:《史记·景帝本纪》:“中三年,……春,匈奴王二人率其徒来降,皆封为列侯。”《史记正义》:“《汉表》云中三年,安陵侯子军、桓侯赐、道侯陆强、容城侯徐卢、易侯仆、范阳侯代、翁侯邯郸七人,以匈奴王降,皆封为列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