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人的价值,是人性、人道主义讨论中经常涉笔的一个问题,纷争不已、歧见颇多。笔者认为,在分析和说明人的价值问题中,引进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可以说是正确理解的关键所在。从一般的哲学意义上讨论人的价值问题,就不能不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因为实践的观点,不仅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社会生活的首  相似文献   

2.
1 在哲学改革的讨论中,有些同志提出了以“实践一元论”来重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主张。如有的同志从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的“实践一元论”中得到启发,认为葛兰西关于实践第一性原则的观点,“毫无疑问,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将列宁在认识论范围内讲的  相似文献   

3.
一个时期来,学术界在评述实践观的一些问题时,似乎有一种不恰当地拔高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认识论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倾向。例如,有人把实践说成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而现代西方哲学中所谓“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的一些代表人物,更是在制造马克思和列宁的对立,妄图以所谓的“实践一元论”取代“物质一元论”。因此,如何恰当地认识和评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地位和作用,坚持物质一元论,就成了哲学研究和当代哲学斗争中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列宁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同样对实践观以很大的注意.因此,研究列宁的实践观,对于我们完整地准确的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具有重要意义.列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贡献就是坚持了实践观的“物质一元论”基础.近几十年来,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散布“实践一元论”观点,歪曲和反对马  相似文献   

5.
随着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的深入研究,一些同志提出了“坚持实践观上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见解。这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立足于实践基石之上的,是以科学的实践性为其显著特征的,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首要的观点。正因如此,它才同形形色色的唯心论,不可知论,形而上学认识论划清了界线,显示了自己在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被称为实践论。实践的地位既然如此重要,而我们对什么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如果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如果这种解释竟然不是唯物主义一元  相似文献   

6.
关于实践概念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地位,是国内哲学界近年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讨论,学术界逐步形成共识:实践不仅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是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这个提法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实践何以能够成为历史唯物主义首要的基本的观点,理论界对此还缺乏系统而深入的论证.本文拟就此作些思考,希冀有助于这方面研究的展开.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很热烈。但在很多基本问题的看法上,哲学界远未取得一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地开展争鸣、讨论。读了公木先生的《论实践唯物主义——完善并发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人文杂志》1990年第4期,以下简称“公文”)一文后,我同意文中所言,实践的观点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观点,实际上,“实践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8.
在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值得引起注意。那就是宣扬“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以此来搅混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达到转移和否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目的,把人们引入不可知论的死胡同。近年来在有的书刊中也可以看到这一观点。我们认为有必要就有关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来进行必要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简称“两变”),仅仅属于认识论,还是同时也属于唯物论?只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科学概括,还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科学概括?这是我省较长期以来争鸣和讨论的焦点。为了继续深入争鸣,我想就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与“两变”的关系,以及“两变”是否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等问题提出一些看法,就教于诸同志。一、怎样从“哲学就是认识论”和哲学基本问题也是认识论基本问题来理解“两变”兼有认识论和唯物论的意义有的同志划定一条界线:只能从认识论方面来理解“两变”,如果超越于这个范围,看作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概括,这就违背毛泽东同志的原意,造成混乱和荒谬。我们要准确地理解毛泽东同志提出“两变”的原意,既要着重从“两变”哲学思想本身,从《人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哲学界展开的关于“价值”问题的讨论,已经涉及到了“认识的价值”,“知识的价值”,“文化的价值”以及“真理的价值”等等。这些讨论对于人们深刻理解“价值”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把“价值”作为认识论的范畴,目前的讨论还仅仅涉及到问题的一个方面,即“认识”方面。还有另一个重要方面—实践,其价值性问题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试图就实践的价值问题作一些探索。一、什么是实践的价值实践是一种社会性的物质运动形式。它包括了五项基本要  相似文献   

11.
几年以来,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总体性质问题进行了讨论。在讨论中,一些同志坚持传统的哲学教科书的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物质本体论、自然本体论或物质一元论;另一些同志则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唯物主义。我认为,这场争论的实质,是坚持还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的问题。因此,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对于讨论的深入是有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原则”是与人的主体性既有区别、又  相似文献   

12.
什么是认识的源泉问题,讨论正在深入展开。在讨论中,有一种意见认为,只有坚持“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才是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第一”的观点,才能划清同旧唯物论认识论的界限。在我看来,恰恰相反,“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源泉”这个命题,是违背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对“实践第一”观点的曲解。现就这个问题,发表一点浅见,期望指正。  相似文献   

13.
自80年代后期开展实践唯物主义和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以来,我国哲学界出现了“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实践唯物主义学派”,或称之为“唯实践唯物主义学派”。这一学派片面夸大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张“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用“实践本体论”取代“物质本体论”,用“实践唯物主义代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这二对范畴,可以从实践这一基本范畴中引申出来”、“人类的存在是一种实践的存在”①等等。对这些主张和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并就此谈一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把实践作为极为重要的范畴引入人类的认识活动和社会历史领域,导致了哲学史上的重大革命。从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伟大的物质力量。但是,在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西方一些哲学流派,包括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根本歪曲马克思主义著作的原意,在实践问题上大作文章,鼓吹实践一元论或“人学的辩证法”,把实践看作是构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夸大实践的意义,把它抬高到哲学本体论的地位,从根本上否定物质本体论,企图用实践一元论来取…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 ,国内哲学理论界 ,对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问题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和讨论 ,并取得了诸多共识。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构原则。”①但马克思的实践思想是怎样产生、创立和形成的呢?围绕这个问题 ,很多学者虽然也写了大量文章 ,但我总觉得这些文章和讨论中有一段空白或者说是不足。因此 ,想就这点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 ,要谈马克思实践思想的产生、创立和形成 ,有两点是必须要明确的 :首先 ,要考察马克思实践思想创立的前提条件 ,即一是马克思生…  相似文献   

16.
实践的观点,不仅仅是辩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且也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和核心。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已经对实践及其作用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并且有了一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观的萌芽。……  相似文献   

17.
自从围绕着毛泽东同志在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问题(简称“两变”或“两从”)开展讨论以来,大体上有三种意见:一是认为“两变”既是哲学认识论,同时也是哲学唯物论,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概括和表述;二是认为“两变”只是讲认识论,属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不包括关于世界本原问题;三是认为“两变”的命题是不科学的,既不是认识论,更不是哲学基本问题的理论概括,而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唯物论。”这些看法对我很有启发,促进我思考,经过一再探索,我还是坚持和赞成第一种意见①,尤其是赞成这样的观点,即认为:从物质到精神,从精神到物质和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是既表现了物质和精神的第一性第二性的关系,又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同一性。“两变”确实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一种科学的表述,把它说成是“典型的二元论”,“必然要导致唯心主义”,这是很错误的。全面地准确地领会“两变”的观点,很有现实意义。下面把我的一些想法提出来,进一步向同志们请教、商榷。  相似文献   

18.
自80年代后期开展实践唯物主义和主体性问题的讨论以来、我国哲学界出现了“高扬人的主体性的实践唯物主义学派”,或称之为“唯实践唯物主义学派”。这一学派片面夸大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主张“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用“实践本体论”取代“物质本体论”;用“实践唯物主义代替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观这二对范畴,可以从实践这一基本范畴中引伸出来”;“人类的存在是一种实践的存在”……等①。这些主张和观点,笔者是不敢苟同的。在我们看…  相似文献   

19.
如何理解“实践”这一概念的含义,涉及到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重要作用,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认识论、历史观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实践概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居于特殊地位,这在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工作的同志中历来是认识一致的。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重新认识实践范畴,重新解释实践概念的内涵,从而把实践范畴从过去的一个认识论范畴扩展到社会历史生活领域,把它看作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存在形式,对于拓宽和深化人们对实践概念的理解,准确而全面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无疑具有深远的意义。但是,把实践抬到哲学本体论的高度,用实践范畴取代唯物主义本体论的物质范畴、存在范畴,并因此导出所谓“物质是否是独立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疑问,进而否认客观实在的客观性,是令人不能接受的。本文将立足于目前哲学研究中的热点和焦点,逐一驳斥“实  相似文献   

20.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质的讨论中,哲学界达到这样一种共识;实践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范畴,而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范畴。然而,稍把观点具体化,共识就转化为歧见。对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理解,就集中地反映了分歧所在。笔者虽然不同意“实践本体论”的观点,但又认为实践范畴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中确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就这一问题略抒己见。在本体论的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唯物主义都坚持物质本体论。但是,旧唯物主义却不能对这一正确的结论做出科学的论证和说明。古代唯物主义对物质本体论缺乏基本的论证和说明,仅仅是一种素朴的猜测,因而,他们的物质本体论远不是科学的形态。近代唯物主义继承了古代唯物主义物质本体论的传统,在以往本体论研究的基础上,把认识论问题上升到哲学的主要中心地位,并试图从认识论角度、从感觉出发确证物质是世界的本体、本原。从培根、洛克开始的经验论唯物主义尤其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