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正> 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劳动创造了美”.这是美学史上崭新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美学观.它向人们昭示,美是与人类自觉、有目的和能动的社会实践相联系的.毛泽东同志,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则,卓有成效地解决文艺创作和无产阶级文艺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致杨绍萱、齐燕铭》和《致陈毅》等光辉论著,就是马克思主义美学与包括毛泽东同志的艺术实践在  相似文献   

2.
给实践美学提十个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践美学是国内处于主流地位的美学,也是可以在国际学术界发生影响的美学,但它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特别在哲学本体论、实践概念、人与人的本质力量、自然人化与美的本质、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美的规律与审美活动的起源、自然美的地位与意义、艺术与美、美与自由、美学学科的性质等问题的阐释上存在许多纰漏,需要商榷。实践美学是开放性而非封闭性的美学,他的主要代表都在努力修正和完善自己,可以期望它有更丰饶的学术成果问世。  相似文献   

3.
从思想史的脉络,结合张竞生1920年代提出的乌托邦理念,才能理解张竞生的美学思想。张竞生的乌托邦理念集中体现在他的《美的人生观》和《美的社会组织法》两书中。前者主要谈构建乌托邦的理念与方法,后者主要讨论建构后的乌托邦社会组织及生活形式。从美的思想辨析来看,两者兼而有之,但前者更能体现思想史的痕迹。《美的人生观》不仅对美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同时对人生观问题也进行了系统回答。而对人生观问题的回答,则是对1920年代思想史上的重要事件——科玄论争的积极回应。该书不仅在认识人生观的方法上推进了科玄论争,而且在人生观的目的和方向上建构了一套方案,实质性推进了科玄论争。在此基础之上,张竞生的美学思想显示出其独特性。从认识方法来说,美不是与科学、哲学等认识方法相互平行的方法,而是包括并超越了科学、哲学方法的艺术方法。从美对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融合角度来说,张竞生的美学既有可以完全实践的物质框架,同时亦有对其物化可能潜在抵抗的精神层面。而从人生目的来看,美变成一种最终极的理念,超越了真善。  相似文献   

4.
“美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之一。整个美学史证明 ,离开实践去谈美的问题 ,只能是一种纯粹经院式的饶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诞生 ,引导美学家们把实践概念引入美学中 ,从而为美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一、实践是认识美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核心范畴是“自然人化”  美学 ,“自然人化”的根本意义在于自然物与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发生了联系 ,成为人类生活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而才具有审美价值。自然物的社会内容是人赋予的。没有人 ,没有人类的社会实践 ,也就没有自然物的社会美。自然…  相似文献   

5.
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应当从周扬开始,从历史和逻辑发展上看,其发生发展的线索和分期应当是:以上世纪30年代周扬《我们需要新美学》的发表为实践美学的萌蘖期,以40年代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确立期,以50、6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李泽厚提出"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为承续转进期,以80年代美学讨论为成熟命名期,90年代以后为衍化期。从命名过程来看,成熟期所谓的"实践美学"首先是指后期朱光潜的美学思想,然后是指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同时也是指蒋孔阳、刘纲纪、马奇、杨恩寰等人的理论形态。因而,它不是指李泽厚一人的理论形态,而是多个人的美学学派。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一部旨在从社会实践角度揭示人类历史运动之谜的经济学、哲学著作.它虽不是以美学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但由于它的不少章节涉及到美学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自其公诸于世以来,受到美学界的高度重视.从总体看来,各家对《手稿》所论及的“美的规律”、“两个尺度”、“劳动创造了美”以及美感、异化劳动等问题的看法和理解并不一致.因此,相连带地对《手稿》在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中的重要地位的认识和评价也不尽相同.本文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基石,是打开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宝库的一把钥匙.换言之,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的一些重大问题的阐述和结论性意见,都可以在这部《手  相似文献   

7.
我们生活中的美,对于每个人来说是不陌生的。“好美之心,人皆有之”又是每个人天天向往和追求的东西。这里暂不谈现代人对美的看法,就是古人亦有对美的精湛描述。先秦时期就有孔子所谓“里仁为美”(《论语·里仁》)孟子的“充实之谓美”(《孟子·尽心下》)荀子的“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荀子·劝学篇》)以及屈原有“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的词句。古希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创西方唯心主义两大派美学,柏拉图提出“美的理论”。德国的古典美学家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从而把唯心主义美学推向新的高峰。俄国的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杜勃罗留波夫的美学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以前唯物主义美学发展高峰。然而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产生是美学的最高形式,它是属于哲学领域的一个方面。中国哲学把道德原则的实现看作是个体内在的社会性心理欲求,道德的实现同时也就是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的实现。总之,一句话,美在于创造,人类在创造美中完善自身,社会在创造中向前发展,真正懂得美的人,并不是那些只重视享受美的人,而是在生活中创造美的人。  相似文献   

8.
和谐为美是中华民族美学传统中的核心意识。它与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人生观密切相关。基于中华民族的独特的“天人合一”观念而形成的以和谐为美的美学思想 ,在先秦时期即已成为流行的思想 ,经过儒、道两家在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两个方向的发展以及两个方向相互之间的互补与整合 ,并经过历代的文艺实践与理论总结 ,形成了中华民族鲜明的以和谐为美的美学传统  相似文献   

9.
方志美刍论     
方志的美学归属应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统一;其美学价值主要在于展示美的内容,达到美的境界,给人美的享受,留下可资借鉴的审美准则;方志美的实践源头大致从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开始,历代方志名家同时又多是文学美学大师;方志美的主要形态包括博物美、山川美、风俗美、真实美、体例美等,是多样性的统一体。  相似文献   

10.
<正> 1 李泽厚的《美学论集》收集了他1979年以前发表的美学论文。可以说,在李泽厚的美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美学论集》是他美学思想初创期的结晶,它已具备作者美学体系的雏形,从中可以领略到作者美学思想方法特点;同时又可以把它作为参照系,以发现作者美学思想方法自我完善的轨迹。2 《美学论集》告诉我们,作者是从哲学的小径进入美学大花园的,他一开始感兴趣的是美的本质问题。他在和各种美学派别的辨论中提出了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的命题,奠定了“实践派”美学的基石。有一种美学派别认为:美是个人主观直觉的任意创造,而否定美的不依赖于被反映被感知的个人主观的客观存在性质。  相似文献   

11.
"美的规律"是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提出的基本美学理论问题之一.依据《巴黎手稿》阐释的美学思想的基本精神,"美的规律"不是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而是讲美的生成发展的根据、原因、条件、基础的问题.它与"劳动创造了美"有着内在一致性:"劳动创造了美"只是一般地提出了劳动是美的生成的根据,"美的规律"则进一步阐明什么样的劳动才能创造美的问题."美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主客体借助审美实践的中介而实现的结合,二者并不矛盾:"美的规律"与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不能分离,主体的目的性因素不仅与"美的规律"的客观性不矛盾,而且是其构成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论数学美的价值和意义——兼论科学美的合理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界目前关于数学美的认识还没有超出数学家、科学家的经验描述。陈望衡等人的《科技美学》对数学美作了专门研究,结论为:1、数学美是一种单纯的形式美,虽然数学美也有某种内容,但是数学美所包含的意义、意味总是概括的、普泛的。相反,其他科学美的形式所体现的意义、意味则与特定的内容相联系,是具体的。因为数学是研究数与形的一般形式规律的科学,并不直接针对自然系统或社会系统的某一具体的层次。2、数学美的最终标准是美是否与数学的其他部分有关,而其他科学美则取决于它是否可用于自然界或人类社会。3、数学美是其他科学美的形式演化而成,是一个内容向形式积淀的长期的过程。这其实是爱因斯坦有关论述的理论概括。爱因斯坦曾这样说:“迄今为止,我们的经验已经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自然界是可以  相似文献   

13.
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汉代书信体散文的代表作,亦是我国古代散文的名篇.作者名为回复友人任安的来信,实为借题发挥,倾述满腹的牢骚与不平.因是与友人倾述,故可以无遮无拦,尽情渲泄,因是借题发挥,故能为所欲为,淋漓酣畅.文章围绕任安来信的主旨和希望——“推贤进士”这一中心议题,叙述了自己因“推贤进士”而获罪、受辱,获罪、受辱后痛不欲生,凝思生死的悲愤心情,阐明了自己的荣辱观和生死观,表达了为完成《史记》的创作“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的决心.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报任安书》之所以能使百代以下的读者为之心灵震颤,就是因为它是“用心灵蘸着热血”抒写的一支悲壮的歌,是作者真情实感奔涌出的岩浆.《报任安书》不仅在我国散文发展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开创了我国古代史传散文的先例,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而且其美学价值,即审美价值也是不容忽视的.《报任安书》所体现出的美学价值,从审美范畴上来讲是崇高美与悲剧美的交叉与结合.崇高美即刚性美、壮美,在西方美学中称之为男性美.张松泉《美学概论》如此说:“社会生活领域中的崇高既可以从伦理学的角度去阐发,也可以从美学的角度去探究.因此,社会领域中的崇高既是一个道德范畴,也是一个美学范畴”,而悲剧美“是具有悲剧性的矛盾冲  相似文献   

14.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而是与美感有密切相关的特殊教育,即是通过美感来进行教育。在美学上一般把美分为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和科学美四种,而科学美是建筑在自然美基础上的美的高级形式,它来源于社会实践,其美学内容包括公式美、实验美、内容美。  相似文献   

15.
现实美的创造,即人类在现实实践活动中直接进行的创造。在本质上,它是人类关于自身生活的创造。人类的历史表明,现实美的创造是人类进行美的创造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领域,轻视和忽视现实美的创造是不应该的。只有认识和掌握创造现实美的客观规律,才能自觉地创造现实美,推动整个社会生活的美化,更加有力地发挥美学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艺术产品,是艺术家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美的规律”是马克思在《一八四八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提出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美学论题。书中写道:“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①这是对人类创造美的实践的科学总结。它简明地阐述了构成一切美的事物的根本原理。这条美学的根本原理,不仅指导着人类进行物质生产,而且也指导着人类精神生产。凡是按照“美的规律”生产出的产品(物质的、精神的)一定是美的,反之,一定是不美的。  相似文献   

17.
实践本体论的关系性与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践本体论是以自然本体论作为不言自明的前提的社会本体论,即阐明人类及其社会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是社会实践的存在论。实践美学以实践本体论为本体论基础,把实践美学推进到新的阶段。实践是一种关系性哲学范畴,它超越了传统哲学和美学的形而上学视野,消解了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在主体和客体、主体和主体、客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之中探讨美的存在本原和存在方式,使得美学成为了关于人对现实审美关系的科学,在人对现实审美关系之中来把握美和审美,因此,美和审美就是在社会实践之中生成的关系属性和价值属性以及自由创造。实践的关系性也就是 “间性”,但是,它全面地包括“主客体间性”、“主体间性”、“客体间性”,它们全面地生成着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及其审美。  相似文献   

18.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对真、善、美的追求,并且在追求中发展,在追求中前进。科学是探索和追求“真”,不少科学家在辛勤探索真的同时,也在执着追求美,科学是真中见善,真中见美。科学是真、善、美的高度和谐统一体。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同样化学实验美也是化学科学美的基础,它是揭示了客观世界物质运动的最普遍、最基本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手段,是人们按一定目的性而有计划地进行的实践活动。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无处不渗透着美的意境。经常有人说:听一堂好课便是一次美的享受。它说明实验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门艺术,而有效的教学过程是…  相似文献   

19.
十九世纪俄国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在我国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他的第一部重要美学著作《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早在四十年代周扬同志就翻译成中文.(周扬同志译为《生活与美学》一九四二年延安新华书店出版)我国文艺界和美学界中,有很多人是以这部书作为启蒙教师并且形成了自己的美学观点和文艺观点的.因此可以说,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学思想在我国的影响以及对我国美学思想发展所起的作用,比西方任何一位美学家的美学思想的影响都要大.但是,起了重大的作用是一回事,而美学思想本身是否完全正确却是另一回事.本文不准备对车尔尼雪夫斯基的整个美学思想的功绩和缺点作全  相似文献   

20.
人按美的规律构造自己,按美的规律构造世界,同时又不断地发现美,创造美,书写美丽的人间。美学的价值是无与伦比的,因此,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已成为必然,也成为一种可能。美育教育可以引导人们欣赏自然,欣赏科学,欣赏文学,欣赏生活,从而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科学,成为道德化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