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世界各国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引导低碳消费的大环境下,如何引导居民实施低碳消费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利用Tapio脱钩指数法与LMDI因子分解法,研究了居民消费支出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居民消费支出与碳排放总体上为弱脱钩关系,其中,居民食品烟酒消费和衣着消费与碳排放脱钩关系为强脱钩,居住消费与碳排放为增长耦合脱钩关系,其他商品和服务消费与碳排放为扩张负脱钩关系,其余为弱脱钩关系;居民消费碳排放强度对消费支出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具有促进作用,人均消费支出规模和人口规模具有抑制作用,居民消费结构是一个不稳定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农业经济增长对资源所产生依赖的变化趋势及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日渐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以重庆市1978-2012年农业生产资料投入数据为基础,根据IPCC提出的碳转化系数计算方法,探讨了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进行了脱钩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从时间上看,34年来重庆市农业碳排放总量年均增长率为3.53%,化肥施用和农业灌溉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区域微观层面上,农业投入产生的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趋势特征。从脱钩分析来看,农业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以强负脱钩、弱脱钩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化肥对农业生产具有增加作物产量和造成面源污染的双重影响,由作物种类、单位产量等差异形成的化肥施用环境风险也有所不同.为此,对已有化肥环境风险评价模型进行改进和优化,将作物分为粮食、油料、棉花、糖料和蔬菜五大类型,根据五大类作物实际产量模拟回归计算其理论产值,依据各大类作物的不同需氮系数和种植面积权重,研究我国1980—2018年化肥施用动态环境安全阈值;进而测算动态化肥环境风险指数.结论表明我国化肥施用的环境安全阈值和环境风险指数在时间上动态变化,五大类作物间差异较显著.为我国化肥环境风险评价提供一种动态、科学的实践方法,也为更好地控制化肥施用带来的农业面源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1996年以来,在三种粮食作物中,稻谷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逐步实现脱钩,玉米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关系变为强脱钩状态但不稳定,而小麦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最不理想;1996年以来,在不同稻谷品种中,中籼稻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关系转向稳定的弱脱钩,而早籼稻、晚籼稻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强脱钩状态还需进一步检验,粳稻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关系波动较大;2016~2018年间,不管是稻谷还是小麦抑或是玉米,在化肥施用强度与单产增长之间的脱钩状态上都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有些主产省份表现出强脱钩的理想状态,而有些主产省份却表现出强负脱钩的非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5.
能源消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研究对实施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该文基于西北五省统计年鉴数据,测算了1992—2011年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种能源的碳排放量,并从近似关系和脱钩关系两个角度刻画了能源消费、碳排放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92—2011年,西北地区碳排放总量及煤炭、石油、天然气引起的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主要来自于煤炭消费;西北地区能源消费总量与碳排放总量的变动趋势近似,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的变动趋势近似;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指数类型、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弹性指数类型表现基本上一致,且在大部分年份指向弱脱钩状态,未来一定时期内弱脱钩发展趋势可能仍将持续。  相似文献   

6.
根据1990-2009年湖北省78个县市与稻谷相关的生产数据和气候数据,运用经济-气候模型分析了包括气候因子在内的各个因素对湖北省稻谷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影响稻谷生产的主要气候因子为气温和降水,平均气温与降水变化对湖北省稻谷产量均有着显著负向的影响,平均日照的影响并不显著;其他投入要素对稻谷产量具有正向影响,影响大小依次为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农业劳动力、有效灌溉面积、机械总动力,技术进步也具有显著正向的作用。提出了调整作物种植结构、增强农业基础设施、采用金融创新产品等路径以提高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缺陷在于固有的静态性和研究对象仅为生态系统的单一性,而深入进行Tapio脱钩分析的优势恰恰在于能动态反应变量的时间序列特征和有效评定双系统之间的耦合程度.因此在传统生态足迹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经济发展与生态压力之间的脱钩关系,以有效克服其缺陷并对区域可持续性做出综合评判.结果表明:1)娄底市人均生态足迹随时间呈倒"U"型分布,其中能源足迹的贡献率最大.2)长期面临严重的生态赤字,处于相对的不可持续状态.3)脱钩关系由"扩张性负脱钩"到"弱脱钩"到"强脱钩",表明系统间的耦合程度越来越低,但仍面临较大的生态压力.根据上述结论,提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等四点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脱钩分析方法和Tapio划分指标法,是研究建设占用耕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新方法.采用该方法分析了盐城市2000-2012年的建设占用耕地和相关经济数据,结果表明盐城市建设占用耕地与非农GDP的关系,有强脱钩、扩张负脱钩和弱脱钩三种基本类型.其中以强脱钩为主,基本呈现出强脱钩—扩张负脱钩—强脱钩的周期性变化规律.房地产、建筑业和城镇化率是盐城市建设占用耕地面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其他因素影响相对略小.  相似文献   

9.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如何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与资源环境恶化脱钩,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平衡面板数据,构建基准回归和PVAR(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主要分析了环境规制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在基准回归的静态结果中,环境规制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起促进作用:而根据PVAR模型的结果,环境规制对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动态效果,短期内环境规制有利于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但是长期来看两者之间的关系具有不确定性,取决于"成本效应"和"补偿效应"两种作用力的相对大小.因此政府对于环境规制政策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方式,而应该根据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环境治理水平等标准进行差异化、个性化制定,实现各地区的环境规制与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Tapio模型,利用1994—2010年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关系,并运用LMDI方法对影响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解。研究发现,2000年之后中国工业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趋于稳定的弱脱钩状态,波动性很小;能耗脱钩因子对工业碳排放脱钩表现出持续的正效应,对脱钩的影响力要远大于排放脱钩因子;能源强度下降是推动中国工业碳减排的关键,能源结构红利和工业结构红利尚未出现。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工业碳排放脱钩历程及其影响因素的不同效应进行了经济解释,并提出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构建弹性脱钩模型探究福建省流通产业碳排放脱钩的动态演变过程。结果表明,福建省流通产业的发展未表现出显著的碳排放脱钩趋势,脱钩状态大致呈现"弱脱钩-扩张性耦合-扩张性负脱钩"的阶段性特征,存在复钩的可能。同时,结合LMDI分解项进一步发现:(1)流通产业的经济增长弹性对碳排放脱钩具有正向影响效应,是引致碳排放增长和限制流通产业碳排放脱钩的主导因素;(2)流通产业的能源结构相对稳定,对于产业低碳转型的影响尚未显现;(3)流通产业能源利用效率波动明显,对流通产业碳排放脱钩的影响较大,但同时也是抑制碳排放的关键要素。基于此,从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模、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发展碳合作市场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对重庆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的主要因素有体育运动能力、体育认知、家庭环境和学校运动设备;高校学生体育消费的动机主要有身心健康、审美追求、攀比表现、社会交往和获得体育成就.笔者还定量分析了体育消费动机各影响因素与体育消费动机各维度之间的微观关系,发现学校运动设备是体育消费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城乡差异,选取2000—2009年中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相关面板数据作为样本进行分析。面板单位根检验表明,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面板协整检验表明,变量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基于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消费理论,构建了中国城乡居民消费固定效应变截距动态模型,结果表明:以2000年为基期,中国城乡居民平均自发消费水平为376.53元,当期边际消费倾向为0.41,上一期消费对本期消费带来的"荆轮效应"为0.40。  相似文献   

14.
截取山东省1999-2010年的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数据,测算山东省碳排放总量及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类能源碳排放量,分析山东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并通过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弹性进行因子分解,定量分析各因子的脱钩影响力.结果表明,山东省碳排放总量及煤炭、石油、天然气三类能源碳排放量总体呈上涨趋势;多数年份中山东省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处于弱脱钩状态,碳排放受经济增长驱动较弱;在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影响因子中,能耗脱钩因子的脱钩影响力总体为正值,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起主导作用,排放脱钩因子影响力较弱.这一结果反映出山东省节能工作已具成效,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但同时也说明山东省总体减排水平较低,对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贡献有限.山东省应强化节能减排调控,实现能源结构多元化,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倡导和支持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KC)和Tapio脱钩模型,首先测算长江经济带11省(市)2003—2018年的灰水足迹,然后构建计量模型探究灰水足迹与经济增长的EKC形态,最后结合EKC拐点和改进后的Tapio模型分层次进行二维脱钩分析.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灰水足迹省际差异显著,除云南外,其余10省(市)灰水足迹总体呈下降趋势;长江经济带灰水足迹EKC呈N形变化,两个拐点处的人均GDP分别为3.67万元和10.34万元,农业比重和对外开放程度对灰水足迹具有显著正向影响;除江西、重庆、贵州三地出现"伪脱钩"外,其余8省(市)的灰水足迹与经济增长共出现7种二维脱钩状态;经济发展水平低的上游省份实现了更多的弱脱钩类型,而经济发展水平高的下游省份实现了更多的强脱钩类型.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脱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DPSIR模型建立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驱动力—耕地占用压力—耕地存在状态—耕地占用影响因素分析—耕地保护政策响应"系统,运用IPAT方程脱钩计算法和变化量综合分析法定量评价了近10年来武汉市域和区域耕地占用和经济增长的脱钩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武汉市域尺度2003-2012年耕地占用与经济增长呈"扩张性复钩—强脱钩"的周期性变化;武汉市各区尺度2007-2012年扩张性复钩区由中心城区向远城区转移;影响建设占用耕地的因素主要包括耕地资源的自然条件差异、区位经济优势的差异和政策的导向。政府应制定差别化的耕地保护措施和土地调控政策,才能有效遏制武汉市建设占用耕地的态势。  相似文献   

17.
为了深入认识安徽省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为区域低碳农业发展政策措施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采用Tapio与LMDI模型对安徽省农业碳排放的脱钩效应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98-2014年安徽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快速增长—持续下降—缓慢上升”三阶段特征;研究期内农业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间的脱钩关系以弱脱钩和强脱钩为主,说明安徽省农业低碳减排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效率因素、劳动力因素和结构因素均对农业碳排放 增长具有抑制作用,它们在研究期内的累计减排贡献量分别为896.51万t,341.62万t和253.67万t,而农业经济发展则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其引发的累计碳排放增量高达1552.29万t.  相似文献   

18.
运用面板VAR研究长江流域的消费与收入关系及消费或者收入对消费的"纯粹"影响.基于10个省的1981-2006年的宏观消费与收入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前期消费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收入的影响比较小;传统消费理论消费与收入正相关关系存在;消费变动是说明消费的主要因素,收入变动影响很小.为此实施消费政策比收入政策实施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8年陕西省687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考察收入质量对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的主效应,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收入质量各维度间的交互效应以及安全消费意识对"收入质量-品牌生鲜肉消费"的调节效应,采用分组回归检验农户自给对"收入质量-安全消费意识-品牌生鲜肉消费"模型中主要路径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收入质量中的收入充足性、收入成长性和收入知识性对农户品牌生鲜肉消费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收入充足性分别与收入结构性、收入成长性存在显著两两交互效应;安全消费意识对"收入质量-品牌生鲜肉消费"部分路径存在显著调节作用;农户自给对模型中主要路径关系存在显著调节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应优化农户收入质量、强化安全消费意识、采取差异化品牌生鲜肉农村市场推广策略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以Tapio脱钩模型研究甘肃省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为着眼点,把二氧化碳脱钩程度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衡量标准。首先根据徐国泉等人改进的二氧化碳计算方法推算出1994—2008年期间甘肃省典型经济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证明甘肃省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的研究可以由工业经济增长与二氧化碳脱钩的研究来替代,并以此为基础,运用Tapio脱钩指标对甘肃省工业经济增加值与二氧化碳排量之间进行了脱钩分析,进而得出甘肃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呈现出GDP与二氧化碳排量之间的弱脱钩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