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依据海德格尔哲学理论,从"非本真向死而在"和"本真向死而在"两个方面比较分析张艺谋电影《活着》和黑泽明电影《生之欲》中主要人物的死亡观,可以发现两位电影导演在死亡观方面和哲学境界方面的不同。张艺谋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是"非本真生存",对待死亡的态度是"非本真向死而在",即中国人的世俗哲学"好死不如赖活着"。而黑泽明电影中主要人物的存在方式先是"非本真生存",直接面对自己的死时,对待死亡的态度转变为"本真向死而在"。两部电影两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塑造体现了电影艺术家在死亡观维度上的追问与反思,更反映出了黑泽明导演比张艺谋导演的哲学观念要深刻。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指出常人表明为公众意见的"平均状态".作为常人被从他的本真的可能性的筹划中拉离出来,陷入到非本真存在的无根基状态之中.决心面对死亡之畏把此在从消散于世界的沉沦中唤回到他的最本真的能在.常人和本真性是海德格尔的两个核心概念,围绕这两个概念所作的此在分析对于当代西方社会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从存在论的角度出发,对死亡这一永恒的话题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看法和日常看法的精辟见解。在此基础上,海德格尔提出“向死存在”这一著名命题,区分“非本真的向死存在”和“本真的向死存在”有助于深入理解这一命题。通过“先行到死”的生存方式以及良知、决心的帮助,此在克服了沉沦和异化,在“向死存在”中实现了本真的自我。  相似文献   

4.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有奠基性的地位和作用.但在海德格尔看来,马克思的"劳动观"是一种仍然没有摆脱黑格尔哲学的"关于劳动的新时代的形而上学".海德格尔对马克思劳动观的批评是错误的,其根源在于混淆了马克思劳动观和黑格尔劳动观之间的本质差别.通过详细辨析海氏误解马克思的根源,可以得出两个结论:一是马克思发动的哲学革命正蕴含在对黑格尔劳动对象化的批判和改造当中,它可以用"感性-对象性活动"这个概念得到概括的表达,从而正面回应了海德格尔的批评;二是通过辨析马克思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和超越,可以看到在哲学的当代性上,马克思哲学和海德格尔哲学之间既相通又有差异,二者都可以参与到现代社会的批判性建构中来.  相似文献   

5.
时间问题是贯穿于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时间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描述世界的基本方法和角度。人们总是从他们各自不同的角度、认识对象来领会时间的。在传统流俗时间观那里,发问者似乎都处于超然于时间的位置。而在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时间观看来,存在的意义只有在特定的存在者即此在那里才能得以领悟和展开,而时间是阐释此在组建的基本环节。海德格尔的时间观,不仅修正了人们对世界的整个看法,而且修正了人类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6.
海德格尔在此在生存的基础上探寻历史,把历史现象提升为"历史性",其因奠基于存在论意义上的时间性而具有生存论———存在论的意义。本真的历史性是"命运—遗业—天命"的统一体,非本真的历史性则是对其生存论源头的"遗忘"。历史学因奠基于历史性而成为此在在世的存在方式。由于此在的生存本身是时间性、历史性的,海德格尔的历史性思想就是一种历史主义,但它因奠基于生存论—存在论基础之上而提升为一种新型的历史主义,即"第二等级的历史主义"。由此形成了一种以"历史性"和"第二等级的历史主义"为标志的生存论—存在论的思辨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比较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二位哲学巨匠的现象学观。从方法论角度看,二者有一致之处:都把现象学作为根本性方法;但更有本质区别,区别表现在哲学的旨趣——意识和存在,也表现于二人赋持的不同学术背景:科学主义传统和人文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8.
中国建筑在改革开放30年以来,各种风格流派掺杂混合、起伏跌宕。但是,在建筑批评中对于建筑存在本质的探讨长久以来处于缺失的状态。本文从海德格尔晚期存在理论和天地人神四元整体思想出发,对柯布西耶的朗香教堂与何镜堂的中国馆做了穿越时空的分析,提出二者均是海德格尔存在真理的体现,并以此为基点衍生出对未来建筑的探讨,提出建筑在现在和未来都应该让更多人聆听到存在的真理。  相似文献   

9.
海德格尔认为,被形而上学看作思想之本质的理性实际上是本真的思的异化物,它从表象性思维出发,将一切都作为对象看待,不仅遮蔽了存在本身,也遮蔽了本真的思。在他看来,本真意义上的思是与存在本身的应和,是对人们存在“根基”的沉思,只有返回存在本身,归属于存在本身,思才能显现其本真性。海德格尔的这一思想是对传统理性的反叛,同时也表现出非理性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0.
斯蒂格勒在《技术与时间》中对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进行了整体性的阐释和具体的批评。斯蒂格勒的阐释从“遗忘”出发在整体上把握海德格尔的思想道路,把技术与时间的关系问题置于存在问题的基础位置上。斯蒂格勒对海德格尔的批评是后者由于未能恰当理解和转化“谁”与“什么”的生存论差异而忽视了技术对于时间的构成性作用。斯蒂格勒的阐释和批评切中了海德格尔存在论差异问题的本质方面,并且有其自身的技术哲学和社会批判的旨趣。  相似文献   

11.
通过把现代工程置于现代形而上学的轨迹来理解和把握其本质,可以发现现代工程的本质比现代技术的本质更接近海德格尔所谓的“集置”。按照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要超越作为“集置”的现代工程,只能从审美维度入手,海德格尔与马尔库塞都重视艺术这种解蔽方式,但在现代工程思维和工程方法论成为信仰的时代,艺术是被排斥在边缘的。通过文本解读可以发现,在两位思想家的理论中都有政治解蔽,但海德格尔没有明确将政治把握为一种解蔽方式,马尔库塞沿袭马克思主义,将政治这种解蔽方式明确化了。近年来芬伯格技术设计思想对马尔库塞技术批判的推进,随着对现代工程之政治维度的再度重视,超越现代工程的可能性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中重新涌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与海德格尔都没有回避死亡问题,而是赋予其形上意义。基于两者思想体系的不同,他们对于死亡本质的论述有着根本区别,由此导致他们在死亡之于个体本身的意义、死者与遗族之间的关系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但无论如何,两者的死亡观其实是殊途同归的,都只是一种在整体或者全一的视域中的展现。  相似文献   

13.
二战后,建筑学与哲学的互动催生了德国海德格尔建筑哲学。它对建筑本质"属人空间"的揭示使人类对建筑本质的认识跃上新阶段。德国包豪斯与美国芝加哥学派结合后产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学大大提升了人类的居住水平,但它因为无视海德格尔建筑哲学及其体现的建筑新发展而落伍。后现代主义建筑学批判其无视建筑地域性和历史性是合理的。但它很难推倒以钢筋混凝土作为技术基础的现代主义建筑学,只能以批评的形式为其重生提供帮助。后现代主义建筑学的装饰主义也有欠妥之处。  相似文献   

14.
西方哲学史是一部形而上学的历史。海德格尔以其基础存在论,对西方形而上学展开了深刻的批判。但是,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同样被德里达指责为一种在场的形而上学。当然,在德里达那里。仍然存在着对海德格尔思。想的误读。虽然。在反形而上学的问题上,德里达比海德格尔更为彻底,但德里达也难以摆脱被解构的命运。在这里,德里达及其解构主义表明了一条永无止境的解构之途。  相似文献   

15.
基于现象学的视域,海德格尔的死亡思想在西方思想史上别具一格。根据现象学方法,海德格尔的死亡思考可以还原为三个时期:早期深思死亡的重点在于去掉日常态度对死亡的遮蔽;中期重点为去掉形而上学态度对死亡的遮蔽;晚期重点为去掉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对死亡的遮蔽。更为关键的是,如何在当下以海德格尔的沉思为契机领悟死亡对于建构和谐家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与胡塞尔以及康德的思想对话中,海德格尔产生了"境域格式"的概念。胡塞尔主要把"境域"理解为理论直观行为的背景,海德格尔则把"境域"理解为日常实践行为的前提。在康德那里"格式"是联接感性质料与知性范畴的桥梁,在海德格尔那里"格式"为此在的综合行为提供了规则。海德格尔的"境域格式"概念提示我们要注意在日常实践行为整体性中使得"事先"综合得以可能的存在论意义上的和时间意义上的规则。
Abstract:
Heidegger created the concept of horizontalen schemata in the dialogue of thought with Husserl and Kant.Husserl understood Horizont mainly as the background of the action of theoretical intuition,and Heidegger regarded it as the precondition of practical ones in everyday life.In Kantian theory,Schemata is the bridge connecting sensuous material and the categories of understanding;for Heidegger,however,Schemata "provides" rules for Dasein s synthetical action.As to Horizontalen Schemata,Heidegger called atte...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对技术对人的奴役作出了深刻的批判。但是马克思把技术的本质理解为一种手段和工具,认为消除技术对人的奴役在于消灭其资本主义应用方式;而海德格尔则把技术理解为一种真理或展现,其本质在于构架,在语言层面上形而上学地把技术拯救归结思、诗意的存在。二者相较,马克思在政治经济、社会层面的批判更为彻底,并由此找到了真正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社会组织秩序之维度展开他的理论思考与奂践批判;而舍勒从资本主义人心价值秩序之维着手他的理论反思和批判。两者的反思与批判殊途且异归,但都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和病根,并提出了对未来发展的设想和蓝图。分析马克思和舍勒批判资本主义的不同维度,吸收各自的思想精华,对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开创的现代性,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秩序的构建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从他的"基础本体论"出发,接触到了"物化"问题.他通过对工具的深入思考,找到了现代技术迷失的根源--笛卡儿的主体哲学.他认为,近代主体哲学采取的抽象化、形式化和合理化的思维方式是"物化"的根源,现代技术和它的体现物--工具,都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通过对词源学的探究,海德格尔引出了"座架"一词,从而把他的"物化"理论深入到了对现代生活的整体批判上."座架"的思考方式在当今已经统治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只有"诗"与"思"才能摆脱"座架"的辖制.  相似文献   

20.
以舍勒的代表作《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为分析文本,阐释了他的“质料先天”的价值内涵及其现象学的理论基础.揭示了他与康德和胡塞尔的复杂关系。“本质直观”是舍勒的质料价值伦理学的理论基石,这不仅反映在他对“质料先天”价值及其秩序的理解上,也体现在他的“人格”概念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