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对人的本质思想的思考,是马克思恩格斯重要的思想范畴,也是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回答和不断探索的问题域。关于人本质思想的思考,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共产党宣言》这两篇文章有较为集中的阐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体现的是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的初步阐述。《共产党宣言》呈现的是马克思突破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局限,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思想进行了更为深刻的阐述和提炼,迈出了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的一大步,使人的本质思想这一范畴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与升华。对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思想再思考,有利于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国内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之间形成了“人道主义”的共产主义与“科学”的共产主义的对立。这种观点是对马克思思想进程的一种曲解。事实上,《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未来社会观的新探索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共产主义理论并非“截然不同”或“根本对立”,而是一脉相承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继承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观的基本思想,揭示出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现实力量以及现实途径,还延续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未来社会观的表述方式,通过对异质的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阐明共产主义理论。另外,《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均立足于唯物史观、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阐发马克思主义的未来社会理论。准确地理解上述关系,有助于恢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观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史上应有之历史地位,更加全面、透彻地领会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3.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翻译出版研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到目前为止,《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出版了一个《选集》版、两个《全集》版和四个单行本。当今,《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世纪五六十年代,研究者主要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思想进行了探讨,1980年以后,研究者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评价、文本结构、异化理论、共产主义思想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对共产主义进行了相对明确和比较详细的阐述,标识着其唯物史观的萌芽,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与现实启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当时形形色色的共产主义流派、观点或思潮进行了系统梳理与理性批判,成为马克思早期共产主义思想历史性出场的基础。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从复归人的本质、和谐人的关系、变革现实运动等方面进行的共产主义思想初步阐发,不但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哲学基础,也为今天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发展理念、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变革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早期的唯心主义思想同客观现实冲突不断,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时期,通过对经济学的研究,促使马克思哲学思想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的实践”引入哲学批判,实现了哲学的“观念本体”向“实践本体”转变;提出“物质生产”决定作用,用唯物史观对唯心史观进行了革命性改造;通过“异化劳动”新阐释,科学地预见无产阶级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新时期,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变革的内在逻辑,才能使我们更好地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6.
对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研究和批判,是马克思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其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的直接思想资料。从马克思对国民经济学反工人阶级立场的批判、对资本主义历史暂时性的揭示以及对私有财产的本质的剖析,论述马克思与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一个科学论述,对于《手稿》中关于人的本质的研究,我们应该用历史的方法把它纳入到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的全过程中来看,正确评价它的理论意义与历史价值,全面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这一重大转变。  相似文献   

8.
国内外关于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的五大解读模式的关键区别,是源于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体现出的建立在异化劳动概念基础上的异化史观在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的地位上的理解。《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的思想从不成熟到成熟之间的一部著作,在其中,人本主义异化逻辑与从客观经济现实出发的科学逻辑交织在一起,前者占主导地位,但后者开辟了通向唯物史观的道路。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哲学研究史上,《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一直被认为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后来,随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发现和发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马克思哲学研究史上一度被认为比《德意志意识形态》手稿更为重要。所有这些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也都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把马克思哲学中具有"征兆"意义的东西视为"具有充分意义"的东西了。在这方面,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具有不可取代的意义,这一时期的工作最终以马克思自己对自己哲学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系统概括而结束,标志着马克思哲学的阶段性完成。  相似文献   

10.
回应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解读成不成熟的"非马克思主义的著作"的观点,须将思想史解读与文本解读相结合,并通过重新考察《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核心主题、思想逻辑和基本意义的方式来展开。《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各种具体论题都从属于无产阶级的解放即人的解放这一核心主题,围绕这一核心主题,各具体论题相互交织,形成有紧密逻辑关系的思想整体。《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超越了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异化逻辑和历史人学目的论,表达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与《德法年鉴》时期相比,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思想存在诸多递进之处,其地位特殊,意义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自古以来,人道主义一直是每个哲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早期很多人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人为地将人道主义置于马克思主义的对立面。直到马克思的遗著《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发表以后,人们才开始关注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当代中国倡导以人为本,强调人文关怀,因而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的正确理解是很有必要的。本文立足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从人的本质的异化出发,分析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从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这一飞跃过程,对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激情本体论既不是黑格尔式的唯心主义,也不是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而是对辩证唯物主义本体论的一种有益探索,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形成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认为,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的根源,这个论断是错误的;后来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得出了与之相反的正确结论。对《手稿》的文本分析可知:费尔巴哈式的人本主义框架是其错误结论的根本原因。其实,“异化劳动”概念本身就表征了马克思的人本主义思路,而人本主义思路则预示了其错误结论的逻辑必然。相应地,判断《手稿》的性质与地位,也应以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为主线,从两个方面来进行:(1)《手稿》整体结构中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问题的前后逻辑关联,这是内部的文本梳理;(2)借助《形态》中关于异化劳动与私有财产问题的正确论断来反衬《手稿》,这是外部的文本比较。文本研究表明,《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过渡环节。  相似文献   

14.
自担任莱茵报主编开始,马克思便不断与现实状况进行接触,现实的利益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已经无法用所知的黑格尔哲学去进行合理的解释,这促使马克思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并逐步进入政治经济学研究。随着研究更深的介入,青年马克思在《1844年手稿》中把经济学批判与哲学研究结合在一起,并在后来1845—1846年间创作了大量文本,这都为其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经济学视角的切入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更赋逻辑性,也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脉络的更清晰的展现。  相似文献   

15.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基于对象化活动对感觉的生成过程、感觉与人的本质力量的关系、资本主义社会感觉属人性的丧失以及只有废除私有财产才能使人的感觉向人自身回归,并恢复其本真的状态的阐述,不仅把感觉提高到了本体论的高度,给予以往哲学家对感觉的贬低进行了有力回击,而且克服了费尔巴哈感觉论的抽象、直观性.因此,基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人们日常所熟悉的“感觉”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甚至可以说马克思对感觉的研究开辟了感觉研究的新视域.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自《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历史之谜”的问题之后,实际上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哲学探索,包括其后期的经济学研究阶段在内。意识到这一点,即马克思后期的经济学研究特别是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的经济学研究与其哲学思想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马克思哲学的深层内涵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理论视角。通过考察马克思解析“历史之谜”的方法从人本的、逻辑的到历史的转变过程,可以发现,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中的双重向度即客体向度与主体向度在经济学的视域中获得了根本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批判性地借鉴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深入开展了对市民社会的政治经济学解剖,实现了对市民社会的"本质的矛盾"的揭示,这一重要成就奠定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说的科学理论基础,并使马克思得以展开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把黑格尔辩证法的积极成果创造性地整合于唯物主义的立场中.因此,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本质的矛盾"的揭示对于唯物史观之创建具有重要的发生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是针对人的片面发展提出来的,而人的畸形发展的表现就是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是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代表的以克服异化,实现人的真正复归为核心内容的人道主义理论。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存在出发,揭露人的异化的根源。并主张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最终克服异化,完成人的真正的彻底的复归。两者都是研究人的,而且都形成一个:"人的本质——人的异化——人的解放"的探讨模式。两者有什么不同,研究单向度的人对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1 8 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哲学思想发展史上的“黑格尔论纲”时期 ,在其中 ,马克思确立了他实践观思想的主要内涵和理论框架 ,这是马克思哲学实践观思想的内篇。稍后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的“费尔巴哈论纲”时期 ,在其中 ,马克思将《手稿》中的实践观思想运用到存在观、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思考中 ,这是马克思哲学实践观思想的外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