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学补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半年前,我写了一篇《治学琐言》,发表在中华书局出版的《文史知识》1982年第九期中。后来有些来访者与来函者,说我这篇文章立言简约,某些意见,似乎应当再详细阐发。我于是又写这篇短文做为补充。在这篇短文里,我想补谈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学问与学位     
读了中国科学院王德华教授撰写的博文《学位与学问》,我深为赞赏。本来我是跟着插话的,属于附庸风雅,没想到话越说越多居然可以独立成篇,这简直是喧宾夺主了。我索性将  相似文献   

3.
萧何作律九章,始倡其说者为东汉的班固,《汉书·刑法志》曰: “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攥摭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唐初,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等人主持编修的《晋书·刑法志》对此进一步阐发,认为九章律是在李悝的《法经》六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的基础上增加户律、兴律、廏律三篇而合为九篇的。《唐六典》与《唐律疏议》不但支持了这种说法,还对户、兴、廏三篇内容作了简略的阐述。于是,萧何作律九章正式成为定论。九章律上承《法经》、下  相似文献   

4.
论《九章》     
《九章》九篇,除《桔颂》内容形式独异,当自为一类外,其余八篇可分为二组: 甲《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 乙《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风》。以形式论,甲组题名皆两字(仅《惜诵》二字系摘自篇首),篇末皆有乱辞。乙组题名三字,  相似文献   

5.
1981年,我在《南京师院学报》(第四期)发表了一篇《屈原赋辨伪》,指出《楚辞·九章》内的≤涉江》、《悲回风》和《惜往日》三篇乃屈赋中的赝品。抛砖引玉,今天读到了刘青松同志的商榷文章《<涉江>不是屈原的作品吗?》(《学术论坛》1982年第6期),实在非常高兴。刘文未提及《悲回风》和《惜往日》,笔力专注于《涉江》,不知是否也同意拙见,即如宋·魏了翁所云:“《回风》《惜往日》,音韵何凄其!追吊属后来,文类玉与差。”(《鹤山渠  相似文献   

6.
<正> 《九歌》称九,而现存《楚辞》之《九歌》却分明十一篇。对于这个矛盾,《楚辞》学者们提出过种种解释。例如[汉]王逸以“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之类玄理搪塞(朱注则存疑); [宋]姚宽《西溪丛话》以为文体,“歌名九而篇十一者,亦犹《七启》《七发》,非以章[数]名之类”,但即如《七发》亦与“七”有关(《文选》李注谓“以七事  相似文献   

7.
论《原野》     
《原野》自1936年发表以来,评论者多执否定态度。杨晦的《曹禺论》在40年代是一篇有影响的长文,文中判定“《原野》是曹禺最失败的一部作品”。20余年之后,远在海外的刘绍铭博士写了一部同名论著,对曹禺的全部作品做出了一概否定的评价:“失败”、“浅薄”、“写得坏得可以”。后来他考虑到“几点客观因素”,觉得这种“论点失诸持平”,但仍然认为《雷雨》、《日出》和《原野》“三剧的观点,都是随波逐流的”。甚至作者曹禺在1978年5月和赵浩生的一次谈话中,也说“《原野》不算成功”。当然,也有执肯定态度的,这从唐弢的文题即可看出:《我爱<原野>》。1987年吴建波发表的《重评仇虎的复仇悲剧》一文,从心理学和广阔的历史背景中对《原野》作了新的考察。他的结论是:“仇虎是一个复仇的农民形象。他的复仇性格,凝聚着中国文  相似文献   

8.
《九歌》并非九篇歌曲,而是十一篇。何以为“九”?历来众说纷纭。我认为《九歌》不管是从内容看,还是从形式看。它是严整的一篇诗,和《离骚》、《天问》、《远游》一样。而其中的十一个篇目并非屈原自己所定,而是后人编辑其作品时加的,这十篇可以看为十一段。之所以把它作一篇诗,是因为从开头到结尾是一个连续的整体;之所以把其中的各个篇目定为段落,是因为每个篇目中的内容或形式对于整篇来说虽是一个  相似文献   

9.
<正> 一汉赋由骚赋发展到大赋,中间经过了散赋这个过渡阶段,代表作家是枚乘。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枚乘有赋九篇。但现在保存在《西京杂记》、《文选》、《古文苑》和《艺文类聚》里,却只有《七发》、《梁玉菟园赋》、《忘忧馆柳赋》三篇,而且后两篇的真伪问题尚未解决。枚乘的代表作是《七发》。这篇散赋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呢?自古以来就有争论。刘  相似文献   

10.
马宏山同志在《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上发表《论<文心雕龙>的纲》一文,其中的许多新观点。我认为值得商榷。因此,我谈谈个人的粗浅看法。马宏山同志还在《文史哲》1979年第1期上发表《<文心雕龙·辨骚>质疑》,又在《哲学研究》1979年第7期上发表《<文心雕龙>之‘道’辨》,有些观点,与《论<文心雕龙>的纲》一致。本文间或征引此两文语,一同评论。“本乎道”《文心》的第一篇《原道》,是论“本乎道”的专篇。“原道”,即“原于道”。“原”字后省略介词“于”。《经传释词》:“于,犹乎也”。《淮南子·原道训》高诱注说:“原,本也”。所以“原道”犹云“本乎道”。是说作文要以“道”  相似文献   

11.
任明华 《齐鲁学刊》2023,(2):131-138
王世贞编选的45卷本《艳异编》共431篇作品,目前篇目来源的考证存在不少错误,且未考出者尚夥。经比对,《艳异编》作品的直接来源至少有54种以上,其中有61篇录自15部史书,341篇选自28种小说、笔记,29篇选自11种丛书、类书、文集等。这体现出王世贞追求“艳异”的审美观、史稗相通的小说观、诗歌与散文相融的小说文体观。《艳异编》卷三六《宋朝》直接选自明陈士元嘉靖三十九年(1560)十月序刊的《论语类考》,又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被寄给徐中行,则《艳异编》成书于1561—1566年。  相似文献   

12.
<正> 《楚辞》中的《九歌》,诗计十一,题则作九,“九”为何义?王逸语焉不详,朱熹本阙如之义,后之学者,约分两派:一、以“九”为实数。林云铭《楚辞灯》、王夫之《楚辞通释》、王闿运《楚辞释》等均主此说。他们多调整《九歌》篇数以就“九”数,但从十一篇整体观之,均未尽当。二、“九”非数字。这一派可推郭老为代表。郭老《九歌今译》说:九与纠古通,纠有缠绵悱恻的意思,“九歌”就是缠绵悱恻的歌。说《九歌》的部分篇章缠绵悱恻,倒也不错,但统以“缠绵悱恻”概之,却难以说得过去。闻一多先生《古典新义·天问释天》“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句下云:“九鬼……一声之转。”平心先生载于《中华文史论丛》第一辑上的《卜辞金文中所见社会经济史实考释》一文,给我们研究《九歌》的“九”,也提供了一个重  相似文献   

13.
许学夷《诗源辨体》及近世一些人认为《九章》中《惜诵》、《思美人》、《惜往日》、《悲回风》四篇非屈原所作,其理由之一是这四篇都无“乱辞”。我认为此说是站不住脚的,现考辨之。《楚辞》中的“乱曰”,即《荀子·赋  相似文献   

14.
刘生良 《学术研究》2023,(10):162-168
传世《九歌》何以题名九而篇为十一,在学术界一直是个难解之谜。“九”为虚数之通行说法并非确解,“九”为确数诸旧说也多不可取。《九歌》是来源甚古的一组祀神乐歌,原始《九歌》虽不可考,但按理应以符合九篇之数为是。而与之有传承关系的沅湘之间流传的《九歌》亦即屈原据以加工改写的《九歌》,依传世篇目检索正好九篇,此即《九歌》之前九篇。《国殇》《礼魂》不在原《九歌》之中:《国殇》祭祀人鬼,所祀不在神列,乃屈原独立创作的祭祀为国牺牲将士的乐章;《礼魂》无所祭者,不能独立成篇,题目中的“魂”字决定了它与前九篇所祀之“神”无关,非“礼神”“送神”之辞,只是《国殇》的乱辞和附篇。二者实为一篇,皆为屈原自创,因与祭祀有关而被后人附于歌末,不在“九”数之内。《九歌》的“九”实为确数。  相似文献   

15.
再论经济发展中的文化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我在1994年第8期《江汉论坛》上曾发表过一篇论文,即“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论纲”。后来在《光明日报)1995年4月16日理论综合版又发了一篇名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新文化”的短文。一则随着形势的发展,认识有了拓展;二则文短题宏,言未尽意,故萌生了再写一篇长文的想法。回顾中国近代史中的现代化运动,其所以陷入失败或不成功,当然有许许多多的经验教训D,但其中最深刻的教训之一,我认为是经济发展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文化取向。“‘五四”运动,对于让中国人打破传统的枷锁,放开视野,学习西方,的确起了巨大的历史启蒙…  相似文献   

16.
<正> 史记论赞,系指《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这是司马迁仿《左传》的“君子曰”所创造的史论形式。习惯称篇前之“太史公曰”为序,称篇末之“太史公曰”为赞。《史记》全书,序二十三篇,赞一百六篇。二十三序,即十表九序,《将相表》无序;八书五序,《礼》、《乐》、《律》、《历》、《封禅》五书有序;世家中有《外戚》一序;列传中有《孟苟》、《循吏》、《儒林》、《酷吏》、《游侠》、《佞幸》、《滑稽》、《货殖》八序。一百六赞,即十二本纪缺《今上本纪》,有赞十一;八书三  相似文献   

17.
<正> 《悲回风》是屈原《九章》中一篇独具特色的作品。但关于这篇作品,自南末以来就有某些楚辞研究者认为它是伪作或可疑之作。不少楚辞选本就是因为此篇作者有异议而不选它。因此,弄清《悲回风》的作者问题,是楚辞研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南宋魏了翁在《鹤山渠阳经外杂抄》卷二中说:“子胥挟吴败楚,几墟其国。三闾同姓  相似文献   

18.
读陈宗胜教授的新著《收入分配及发展经济学的其他主题》,感受颇深,受到很大的启发。该书副标题为:我评别人与别人评我。全书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我评别人,共收录了陈宗胜教授评论其他经济学家和学者的文章19篇;第二部分,别人评我,是其他经济学家和学者评论陈宗胜教授著述的文章,共19篇;第三部分,记者访谈,收录了各报刊记者采访陈教授的访谈录14篇。该书可以看成是陈宗胜教授学术专著《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新发展经济学:回顾与展望》、《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的续集。是作者对自己以往所取得成果…  相似文献   

19.
<正> 一、说九疑:帝舜南巡,死葬九疑,载于《史记·五帝本纪》。《山海经·海内经》云:“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离骚》、《五帝本纪》、《初学记》卷八与《文选·上林赋》注引此经并作“九疑”。郝懿行云:“盖古字通也。”山而名之曰“疑”,为什么呢?《海内经》郭《注》还算简明:“其山九溪皆相似,故云‘九疑’。”笔者游览过九疑,领略过九溪相似,游人生疑的实况。但是,九疑之所以为九疑,  相似文献   

20.
<正> 本刊一九八四年第二期发表林洪同志《对外开放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文后.收到了湖北省中共荆门市委办公室陈方柱同志的一篇关于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思想文化的来稿。陈方柱同志在来稿中说:他在《湖北日报》“新论走笔——选自外地报刊”专栏看到林文的文摘,林洪同志针对引进经济比较放心,对引进思想文化顾虑重重;对引进自然科学比较放手,对引进社会科学缩手缩脚的思想,提出了要大胆引进国外先进思想文化的观点.读到这篇文章时,我惊喜交杂,如获至宝,立刻想起一九七八我写的《天问——关于引进和学习国外先进思想文化的提问》一稿.使我惊讶的是,我们虽然天各一方。但两个人的主要观点竟然接近。真可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