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电影《金陵十三钗》明显受好莱坞电影影响。它力求在主旋律电影要素、商业电影要素和艺术电影要素之间求得平衡,但是由于思维方式的单一性和对人精神、心理、品性挖掘和表现的单一性,在运用画面、声响、情节等手段表现日军侵略者的罪行,表达中国人对侵略者的仇恨与反抗,高扬国人团结自卫的伟大精神和自是一家的价值理念时,满足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诉求,却遮蔽了同名小说的文化多元性和精神超越性,使电影的艺术回旋空间明显不足,对人性的张扬也缺乏丰富性和对比度,导致电影的创新性大打折扣,文化审美意蕴也存在诸多缺失。  相似文献   

2.
以2001年的《英雄》为标志,张艺谋“代表”中国电影“冲奥”已过10年,但仍然“奥梦”不圆.从对张艺谋2011年的《金陵十三钗》和伊朗导演Asghar Farhadi的《别离》比较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张艺谋电影的误区在于对全球化语境下的电影理念错误:追求影像唯美主义和电影全球化.走出张艺谋电影误区的途径是:电影家要培养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国际文化视野,以切入现实和揭示人生问题的诚意创新电影.  相似文献   

3.
严歌苓是近年来活跃在世界文坛上的一位华裔作家,她的作品在华人文学中有着很大影响.本文通过对201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金陵十三钗》的细读以及对严歌苓各类创作访谈的研究,分析了作家严歌苓的移民身份、女性立场以及民族集体的创伤记忆对其创作动机、创作心理和作品人物形象设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从刘禹锡<金陵五题>、孙玄晏<六朝咏史诗>、曾极<金陵百咏诗>,到明清时代的金陵二十景、金陵四十景、金陵四十八景,古代作家的吟咏品题为古都南京建立一个历史文化地标体系.南京历史文化地标代有更新,其历史文化内涵亦不断丰富.古典文学创作不但形塑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地标,对后代的城市想象亦有化育、衍生、润饰之功.  相似文献   

5.
鸳鸯蝴蝶派文人将电影作为素材写进哀情小说,使电影在浪漫化、美学化的叙述中进入充满文化气息的古典情感空间,既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又给读者带来独特的阅读体验。与电影有关的场所、人物都成为不少通俗小说表现的题材,影院成为小说中人物活动的重要环境。以《紫罗兰电影号》中的哀情小说为例,研究认为:一是上世纪20年代俗文学从电影处获得的创作滋养,为30年代雅俗互动的文学态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二是电影壮大了俗文学的创作力量,影响了俗文学的创作套路;三是电影不但成为小说的素材与题材,也影响了小说的写作风格。可以说,文学与电影的互动正是这一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现象。  相似文献   

6.
电影是大众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以《阿甘正传》为例,电影的社会文化魅力,主要体现在电影是人们观察世界的窗户,是照亮人生旅途的路灯,是认识自我的镜子,是漫漫长夜的一帘幽梦,也是学习地道语言的极好载体。  相似文献   

7.
《江西社会科学》2016,(12):90-94
随着传统电影叙事空间不断突破,碎片化、陌生化的形式主义电影逐渐趋于主流,它开始打破以往时空交叉的电影叙事模式,为当下华语电影带来别样的美学风格,即形式主义风格。电影《万物生长》成功建构具有心理隐喻色彩的叙事空间、陌生化的情绪空间以及仪式化的空间环境,其空间叙事的艺术探索颇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8.
后现代文化语境下,作为主流媒体的影视媒介对于大众精神文化的渗透影响作用日趋巨大。从影视史学的立场出发,选取中国当代电影中曾非常轰动的文本《西安事变》(1981)为个例进行解读,具体论述其对75年前的史实西安事变的银幕化叙述、建构与传播作用及历史局限等问题,对于探讨影视文化同传统经典人文学科的互动传播、共同发展具有积极的开拓意义。借此可真切洞见特定时代文化意识形态语境对于历史事实建构、阐释的特定角度和印记,更可以从这种剖析中获得历史观念的不断拓展和更新。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中国社会文化的急剧转型,导致中心离散和价值多元,也带来知识群体的精神疲乏与角色茫然.走向民间便是重建精神理想的一种选择.在文学领域,它使作家摆脱了主流意识形态宏大话语和巨型叙事的束缚,重新回到个人立场上的写作常态,并使当代文学延续了民族古老的文化传统,呈现出鲜明的本土特征.但在走向民间的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如价值判断的迷失,过分依恋民间文化而丧失个体立场,注重人性解放却拒斥现代文明等问题.走向民间的精神探求与文学实践还远未结束,对这些问题仍有必要作进一步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金陵大学时期是陶行知世界观和政治社会思想基本定型的阶段。他建议创办了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Magazine的中文部分——《金陵光》,并且撰写发表了20余篇文章。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一时期陶行知形成了"个人是德性主体"的世界观,并在《共和精义》等文中阐明了自己的政治社会思想。这些思想贯穿了陶行知的一生,构成了他一生思想与实践的底色。  相似文献   

11.
姜夔是南宋词坛一大名家,他在《白石道人歌曲》中留下的17首带谱曲子词,是现存两万多首《全宋词》中仅有的带谱歌词。这些带谱歌词展现了曲子词完整的本真面目,揭示了其词曲媲美的组合方式、音乐文学的功能互补及弱化缺失原因,从而为探究词体由音乐文学向纯文学转变提供了第一手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射雕》三部曲中的复仇母题为案例,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民间叙事模式及其内在机制进行解析,并试图阐明这不是传统民间叙事模式的翻版,而是在延用与发展之间孕育了金庸武侠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射雕>三部曲中的复仇母题为案例,对金庸武侠小说的民间叙事模式及其内在机制进行解析,并试图阐明这不是传统民间叙事模式的翻版,而是在延用与发展之间孕育了金庸武侠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拟从形象思维这一独特的视角分析其在作品《廊桥遗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向菲 《云梦学刊》2012,(5):114-120
自电影诞生以来,由著名戏剧文学改编而成的电影作品不计其数。更有许多电影将其他民族的戏剧文本改头换面,成功地搬上了本国银幕。然而这两门时间艺术的本体又是截然不同的。以日本影片《蜘蛛巢城》对莎士比亚戏剧《麦克白》的改编为例,它的成功建立于创作者对戏剧时间与电影时间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不同民族时间观的深入认识。正是有了这样的创作基础,才使得这样一部跨文化、跨艺术门类的改编之作,既保存了原剧作的艺术精华,同时又被赋以独具魅力的本土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6.
汪湛穹 《河北学刊》2022,(5):131-138
明末清初苏州剧作家李玉的《清忠谱》以对帝制意识形态的悲剧性解构为学人所重,事实上,其“姊妹篇”《万民安》对民间意识形态的悲剧形塑,更值得重视。从近人董康《曲海总目提要》所存剧情可见,《万民安》视市民聚义为伟大史事并加以集中表现,旗帜鲜明地阐发市民阶层利益的合理性;剧作者为葛成这样的小人物极言英雄节义,以表达底层社会之诉求。要之,《万民安》专为一事(市民聚义)一人(市民领袖)而设,其主旨在于倡言万民之义,而非替皇朝官宦辑录清忠义谱,由此形塑了典型的民间意识形态。对《万民安》形塑民间意识形态的方式加以考察,有助于理解中国戏剧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为《万民安》剧作者及其剧作文学史地位的确认提供了一种思路与视角。  相似文献   

17.
18.
20世纪80年代,流行音乐席卷我国歌坛,甚至不少日本流行歌曲的汉译版也得到了歌迷的追捧。要准确传达日本歌曲的内涵和情感,译者既要考虑文字与旋律的对应关系,还要处理好因文化差异产生的不同表达,进而达到歌曲最高的艺术价值。以日本经典老歌《時の流れに身を任せ》的中文译配《我只在乎你》为例,可以有效探究日本歌曲汉译中等值和改写理论在意义传达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
当代艺术与审美文化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电影作为当代最典型的审美文化形态,它所反映和导致的审美文化趋向无疑更需要注意,本文从《顽主》这一后现代喜剧电影揭幕之作反观批判了当代艺术的审美文化现象,提出当代艺术应该自觉承担起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