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先秦诸子的"文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汉民族性格中重功利的倾向和以政治为中心思想意识的潜移默化作用,中国古代正统文学观是和"文化"内涵相近的、广义的大文学观.这种观念最早是由作为汉民族早期文化重要代表的先秦诸子确立的.先秦诸子眼中的"文学"含义宽泛,指付诸政治实践的文治教化之学,为文学、哲学、历史等学科的统称.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以韩非子为代表的法家学派,以<吕氏春秋>作者为代表的杂家学派,虽然对"文学"的理解不尽相同,但都将"文学"看做"文治教化之学".这种文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
李文治传略     
李文治,河北省容城县人,一九○九年旧历九月廿八日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一九三七年,李文治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史系。一九四○年七月,到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全国解放后,该所改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李文治在该所从事研究,直至退体。  相似文献   

3.
杨年保 《云梦学刊》2011,32(6):86-86
《重构文学场:当代文化情境中的传媒与文学》(谭旭东著)于2010年12月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该书运用传播学、社会学、文化学与文艺学等方面的前沿理论,结合我们身处的当代文化情境和我们参与的当代文化实践,探讨了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的文化内涵及其对当代文学的影响,并对媒介变迁与文学的转型、电子媒介时代文艺发展的可能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论述。该著视角新颖、视野宽阔,  相似文献   

4.
20世纪的中国文学与政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如果不能从学理层面解说清楚其复杂性,也就无法全面阐明20世纪中国文学的真实状况。新近出版的《非文学的世纪:20世纪中国文学与政治文化关系史论》(朱晓进等著,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以下简称《史论》),就是一部以学理性的眼光来探究和梳理20世纪政治影响之于中国文学全过程的学术专著。该著视角独特,视野开阔,独树一帜,最大的特点,可以用新视角、新思路、新格局来概括。《史论》首先从新的视角去观照政治和文学的关系,提出了“政治文化”的概念。虽然从政治角度来看文学并不是一个新…  相似文献   

5.
金代散文浅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工作中是一个薄弱的领域,金代散文则是尤为薄弱的环节。究其原因,除了由于正统观念、民族偏见的影响,使金代文学的成就数百年来很少得到应有的评价外;也还由于金以后的蒙古统治者重视武功,轻视文治,致使“几及汉、唐”的有金一代典章法度、礼乐文章  相似文献   

6.
评《大地足印──朱自清传记》曹惠民,张涛甫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姜建的《大地足印──朱自清传记》(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真实地展示了朱自清的人生轨迹、思想脉络和情感流变。作者能够秉持学术公心,给朱自清以恰如其分的学术评价和历史定位。该著文学...  相似文献   

7.
清初诗人王渔洋一生诗歌取向发生多次变化,本文不以诗人宗唐或宗宋的变化作为区分标准,而以作家文坛角色意识的转换为中心,提出渔洋诗歌“三变”说,考察渔洋从风流自尚到皇清诗人再到文学侍从的三次转变。康熙四年前,渔洋风流自尚,追求名士风范,无意政治功名;康熙六、七年后十余年,开始有意于“文治”,皇清诗人角色意识突显;康熙十七年荣升侍读后,弘扬“文治”与推崇风雅,互为表里,由此成为文学侍从和清诗的“开国宗臣”。渔洋“三变”是诗人主动创新求变的一种结果,不但体现着清初变风、变雅之调向“治世之音”的演变动态,而且标志着清初诗坛盟权从“在野”向“庙堂”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钟乃元 《文史哲》2023,(1):124-142+167-168
明代的文治教化政策在粤西流官统治区与土司地区二元政治格局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土司地区的文教实践及成效更是前所未有,文人们也在文学领域对其路径进行了多角度的书写。书写的核心内容是从“孔子居夷”的立场出发,呼吁民族平等观念的建立,营造良好的时代氛围;基于以“孔子居夷”为象征的民族平等观的建立,促使粤西官员破除华夷区隔的历史成见,有效扩大文治教化的地域范围和族群类别;以“孔子居夷”所体现的乐教、善教精神为文学象征,激励粤西官员勇担教化的责任,主动全面了解、叙写粤西各民族民风土俗之异,作为“以夏变夷”的前提,丰富汉唐以来“因俗而治”边疆治理理念的内涵;树立粤西文治教化的地方典型、人物典型,旌表“孔子居夷”的显著效果;描绘“孔子居夷”之后粤西“俗比邹鲁区”的文治教化理想图景。文学书写中二元政治格局的粤西经由无差别的文教治理后从“荒夷”到“俗比邹鲁区”的变化,透视出的正是明代粤西从边疆向内地辐辏的政治凝聚力,也彰显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强大向心力。明代粤西整体逐步“向化”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进程中的典型。  相似文献   

9.
钱翰 《河北学刊》2023,(2):109-119
法国虽为欧洲汉学重要发源地之一,但其中国文学通史编撰却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后才有了较为成体系的专门文学史论著。乔治·苏里耶·德·莫朗的《论中国文学》乃其先驱之作。该著体例已非常接近“现代”文学史。通过文本细读,可以了解20世纪初法国汉学界对中国文学的一般看法与普通读者的期待视野,也可看到德·莫朗对中国文学的个人趣味和独特见解。  相似文献   

10.
高旭东教授的专著《跨文化的文学对话———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中华书局2006年4月出版),把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紧密结合起来,站在整合中西文学和建立文学文化学批评的高度,对跨文化的中西比较文学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多层面的透视和分析。该著既精辟地阐述了跨文化的中西文学的共通点,又深刻揭示了跨文化的中西文学多层面的差异性;既有对中西文学和文化发展脉络的全景式透视,又有对中西文学和文化典型代表作品的多维解析;既有对二十世纪中西文学和文化比较研究的深刻反思,又有面向中国文化未来的文学与文化发…  相似文献   

11.
在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的过程中 ,我对文学史理论的关注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 :其一 ,新时期以来 ,我国学术界展开了文学观念、文学方法的讨论 ,作家、理论家开始反思文学与文学史的研究 ,不少学者提出“重写文学史”的口号 ,但理论说明的深度不够。 90年代 ,文学史理论研究呈现出逐步深入的态势 ,成为不同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 ,专题学术讨论会多次召开 ,有关论著也已出版 ,如《文学史哲学》(陶东风著 )、《文学史新方法论》(王锺陵著 )、《中国文学史之宏观》(陈伯海著 )等。董乃斌主持的“中国文学史学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总的…  相似文献   

12.
<四库全书总目>对明代文学的批评与定位,深刻影响着明代文学的研究与传播.四库馆臣对明代文学复古问题的复杂态度,凸显出清代官方学术在政治约束下的畸态.本文以<四库全书总目>批评视野下的七子派为考察起点,对该著的学术姿态、撰述方法及批评思路进行还原和再认识,通过梳理明人别集提要,解析其中的政治约束和文学观念的逻辑矛盾,以期对"四库学"及明代文学研究进程中的认识局限作具体甄别.  相似文献   

13.
应《中国文学编年史》(下称《编年史》)总主编陈文新先生之邀,本人有幸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湖南厅举行的此著的出版座谈会。会议地点让我预感此著定为不同凡响之作,但我没有料想这部文学编年著作竟是十八卷本的鸿篇巨制。笔者曾常年在德国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重点之一便是中国文学,这类参考书正是翘望已久的。  相似文献   

14.
《齐鲁文学演变与地域文化》(李少群、乔力等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以下简称《齐鲁文学演变》)一书,以悠久灿烂的齐鲁文学和深厚雄浑的地域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视野和大文学观出发,  相似文献   

15.
北伐前夕中国政治中文武关系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偃武修文"呼声高涨.在地方政治层面,"文治"倾向表现明显.中央政府也采取措施,恢复"文治".不过,对于北伐前夕北方军阈统治区域内文武关系的变化,尚不宜估计过高.军阀标榜"文治",在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姿态.在实际政治操作中,主张"文治"的人往往是将实施文治的希望寄托在具有"文"的色彩的军阀身上.中国政治因此出现了相当普遍的军阀政客相互为恶的局面.与北方形成对照,南方国民政府统治区域内则出现了顾维钧所说的"文武合流"的重要变化,"民军"、"党军"乃至"国军"的概念被慎重提了出来,"文治"开始有了某些实质性内容.国民革命军北伐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应该能够从这一差别中获得部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6.
文化一词由来久远,英文为Culture,源自拉丁文Cultura,意思是耕作、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等。以往人们大都取的是文治教化之意,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词义相关,但不完全相同。在十八世纪以后的西方社会中,文化词义逐渐演化为个人和民族的知识、思想、精神素养、文学、艺术、学术作品的汇集,乃至一定时代、一定地区的全部社会生活内容。  相似文献   

17.
读了吴文治同志《略谈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一文,很受启发。我很赞成吴文治同志的提议,应该对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展开深入的讨论,这对提高文学史和古代文论的研究水平是有益的。吴文治同志文章中的观点,有些我是同意的;但也有一些不大同意,现在提出来和吴文治同志商榷,并就正于广大读者。一、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基本特征问题。吴文治同志认为不能用恩格斯给哈克奈斯信中有关现实主义的论述,来概括一切时代、各种形式的现实主义,提出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是“真实地准确地描写实际生活来反映现实”,这个原则我是基本同意的。我补充一点意见即:现实主义不仅要真实地反映现  相似文献   

18.
学界荐书     
《学术界》2012,(8):252-253
张立群著:《中国后现代文学现象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出版。本书以富有激情的笔法,梳理了中国后现代文学现象的发生、发展。从80年代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谈起,到先锋文学、新历史小说、新生代小说、女性写作以及汉语诗歌写作的转向,直至走向"文化研究"的视野,中国后现  相似文献   

19.
《江西社会科学》2015,(7):99-105
《归庐陵日记》是南宋著名宰相、文学家周必大的日记体著作。该著详细记载了作者历经三月余归乡庐陵的历程和心态,是考察周必大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的一个参考。从文学地理视角分析,该日记不仅展示了主体的空间位移和历经的交通路线,而且还提供了丰富人文意象的文学景观,在游历瞻仰古迹风貌的同时间或附有历史的考证,而路途相逢的故戚旧友又使作者不无感慨,隐幽愤懑的心态销蚀在一路的山水人文的记行当中,徐畅从容的笔墨中浸透着另一番空间与审美。  相似文献   

20.
白宪娟 《兰州学刊》2008,(9):164-166,163
清代宣颖所著之《南华经解》不仅深得《庄子》哲学真意,而且对《庄子》进行了颇有特色的文学接受。其文学接受的主要内容有章法分析、技法点拨、风格品鉴、审美体悟四个方面,其特色表现为三点:文学接受侧重文章学角度的解读、文学接受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是一种非自觉地文学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