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彭丹华  刘红麟 《云梦学刊》2013,34(2):52-55,63
刘石林生长于汨罗,长期担任汨罗屈原纪念馆馆长,怀着对屈原的深厚情感而潜心于楚辞研究,出版专著《汨罗江畔屈子祠》,发表了数十篇论文。他的楚辞研究以屈原与汨罗为中心展开,将屈子祠管理与屈原研究相结合,将文献研究与实地考察相结合,将屈原研究与汨罗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相结合,涉及到屈原遗迹、屈原作品、端午风俗等方面,观点时常能出新意,予人启迪,充溢着田野考古的芬芳,形成了屈原研究的显著特色,也为宣传屈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屈原流放汨罗,居住了八九年时间,在汨罗完成了《离骚》、《天问》、《九歌》和《九章》中部分诗篇的写作。中途曾赴汉北和鄢郢,鄢郢失陷后重返汨罗,纪郢失陷后投汨罗江殉国。2014年9月16日《光明日报》发表的《屈原与郧阳》一文提出屈原投江地在郧阳,先秦时湘江在郧阳等观点,是对历史的歪曲。  相似文献   

3.
徐蔚明  任远  杨曦  常勇 《云梦学刊》2010,31(5):54-59
屈原留给了湖南巨大的物质和精神财富,高扬屈原有利于提升湖南人的精神境界,有利于增加湖南全面发展的软实力,有利于提升湖南文化产业的持久竞争力,有利于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区域性发展,对于湖南文化强省战略意义十分重大。如果我们率先启动汨罗这一屈原文化光核地的保护与开发,省政府组织在屈子祠公祭屈原,加大中国汨罗江屈子文化园建设力度,组建湖南汨罗江屈子祠基金会,那么,湖南的文化强省战略必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和层次。  相似文献   

4.
纪念屈原诞辰2350周年汨罗高峰论坛,有来自全国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收到论文五十余篇。专家们围绕屈原与汨罗、屈原与和谐社会建设、屈子文化园的规划、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相似文献   

5.
关于屈原自沉的原因有多种说法,此处提出"以身祷之"说,认为屈原是为楚国祈福消灾而自沉汨罗的,即所谓"汤祷"式。屈原每每称说自己没有做错什么,国家为什么会有灾祸;屈原表示不怕死亡而只怕国家覆亡;屈原每每说自己兴国强政的心愿不被理解,他要以死来表达自己的这种心愿。"以身祷之"是古代巫术,亦在楚地盛行,从屈原与巫的关系及楚国的巫风盛行看,屈原自沉与"以身祷之"有相当的关系。正因为屈原"以身祷之",作为回报,故楚国人民祭祀他。  相似文献   

6.
端午祭祀屈原可以上溯到东汉灵帝以前,端午纪念屈原的诸多习俗是以汨罗、武陵为中心发散性传播的。朝廷公祭屈原始自唐玄宗天宝年间将诸祠庙增入祀典后,规定春秋两祭,明太祖圣谕五月五日岁时至祭,今台湾五月端午和十月水仙诞辰两次祭祀屈原。端午纪念屈原或可谓屈原五月五日沉江的民俗证据。  相似文献   

7.
《史记·屈原列传》载:“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两千多年来,人们对司马迁这一记述,曾有过争论,如日本人斋腾正谦曾著《屈原投汨罗辨》,就认为屈原的“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等语,不过是一时激愤之言而已。但这实在是弃其源而改其意。因工作的原因,近年来许多游人,特别是一些外宾和港澳同  相似文献   

8.
《国殇》是一首祭歌,也是一首颂扬为祖国而捐躯的英烈们的崇高品德的赞歌。作者屈原认为,光荣地为祖国而死是最高的美德(屈原自沉于汨罗以及他在《离骚》与《九章》中一再提到要效法死于国事的先哲彭咸)。因此,在他看来,为国献身的英灵,应跟天神、地祗一样享受最隆重的祭祀。把国殇摆在天神、地祗一样崇高的位置上,恐怕是屈原的首倡吧?这是跟他在别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完全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李贺以其仙鬼题材的诗作闻名于世,并被认为是有唐一代最得屈原之风的诗人之一,原因在于他的诗在屈原浪漫想象的基础上增添了恢诡谲怪的色彩,从而带来更为丰富的阅读体验。李贺仙鬼诗中的"女神"形象,与屈原辞中的"女神"形象亦存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并且反映两人生命意识的联系与发展。  相似文献   

10.
屈原,这位曾经被确定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历史伟人,是中国文学、文化史上一位极其重要的人物,他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创造性的贡献。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人格、优秀传统中,蕴含着屈原的执著探索与久远影响。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今天,屈原的人格、精神、传统等,理所当然地成为学术界致力探讨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1.
钱宗武  卢一飞 《云梦学刊》2004,25(2):127-128
龙舟竞渡是华夏民族盛大的节日,负载着厚重的文化传统和伟大的民族精神。龙舟竞渡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而以屈子投水说为最盛。《荆楚岁时记》曰:“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死,故并命舟楫以拯之。”《隋书地理志》记载更为具体:“屈原以五月望日赴汨罗,土人追至洞庭不见,湖大船小,莫得济者。乃歌曰:‘何由得渡湖!’因而鼓棹争归,竞会亭上,习以相传,为竞渡之戏。其迅楫齐驰,棹歌乱响,喧振水陆,观者如云,诸郡皆然,而南郡、襄阳尤甚。”两书皆以为端午及龙舟竞渡源自屈子投水、乡人扬楫相救。后世每岁于屈原投水之日,人们必竞舟以寄…  相似文献   

12.
第五次全国屈原学术讨论会暨中国屈原学会第三届年会于1988年农历端午节前后在湖南汨罗召开.全国二十余省市的120名屈学研究者参加了会?这次会议是对1986年富阳年会所提?科、多侧面综合研究的初步检阅.富阳?提出的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楚辞的主张,已成为这?年会的热门话题.代表们认为,多年来,不少学者以传统的训诂学方法研究楚辞,尽管从历史、社会、个人以至楚地名物风俗等方面作了大量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世界上最早的爱国抒情诗人──屈原李增林中国丰富而灿烂的古代文学遗产是世界文学宝库中引人瞩目的一部分。从世界领域来观察,我国的古代文学具有其自身的特点,既有其长亦有其短,具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本文试图将屈原及其诗作置于世界文学发展史的范畴,以观其在文学...  相似文献   

14.
屈原精诚,世代同仰,诗文礼赞,汗牛充栋。龙舟竞泫则是别开生面的更具大众化、普及性的纪念活动。据考,龙舟竞渡在屈原以前即已存在。它是先民对龙图腾的崇拜,是伴随水乡泽国人民生产生活应运而生的。对其起源,以地城的不同而存在多种说法:如缅怀屈原,纪念伍子胥,凭吊孝女曹娥,起于越王勾践等。或彰扬爱国精神.或提倡传统美德,或企盼明君烈士……影响最大的还是纪念屈原说。六朝梁时宗懔《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  相似文献   

15.
正主持人语海外华文文学的存在,如果从1910年美国华工刻写在加州天使岛木屋墙壁上的汉语诗歌算起,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百年来,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一代又一代的华人作家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文学作品,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出现过一批具有世界影响的名作,已经引起了居住国主流社会的关注和世界文坛的瞩目,也为世界性的汉语文学开拓了新的篇章。海外华文文学是中华文化向世界各地移动,与各种不同文化相遇之后开出的文学奇葩,有本民族的基因,也有"世界性"的因素,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和文学特质。作为一个近百年来新兴的文学领域,其在发展中已形成了一种新的文学传统。近三十年来,中国学者通过与各地区、国家华文作家、学者的"对话"、交流、互动,从多个方面对其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文学史上,屈原不仅仅以其作品光耀史册,并且以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后代知识分子的精神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汉代的士人们首先为我们描绘出具体可感的屈原形象,并率先展开了对屈原本人的论争,开启了后代评屈论屈的先声。综观汉代士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可以看到,他们首先不是将屈原作为一个文学家来看待,而是将其作为一个“士”的形象来接受,争论的焦点集中在“士”的人格修养、价值标准的探讨方面。他们或将屈原称为圣者贤人,当作“士”的楷模;或批评贬抑他的为人处世;还有一种矛盾心理,一方面颂扬屈原的道德,一方面又批评其行…  相似文献   

17.
古老的文明,对于任何想介身于世界强国之林的民族来说,勿庸置疑都将会是一种骄傲、一种自豪、一笔丰厚无比的精神遗产。但是在某种情况下,它又会是一种阻力,一种惰性的培养剂,一个沉重的大包袱。也正是由于此,当代中国的哲学史的研究,不应再只是从唱赞美诗的角度,一代又一代的重复着一个永恒的话题,一次又一次的、不断的只是为一个千古不变的体系只是从事于某种量上的扩充。诚然,对一种文化的优秀成  相似文献   

18.
苏慧霜 《云梦学刊》2008,29(3):38-44
明代李梦阳出于复古心态反思唐代赋学而提出"唐无赋"之说,实则忽略了有唐一代辞赋的发展.宋本《文苑荚华》的《杂文·骚》类辑录骚体赋四十二篇,又《杂文·问答》亦辑录九首骚体作品.数量虽不是最多,但骚情意绪,愁思郁结,正是唐人对楚辞骚体形式的再创与延续.其中更不乏对屈原的惋惜与追念,如柳宗元作《吊屈原》、刘蜕作《吊屈原辞》均是对屈原其人的直接伤悼与追惜.  相似文献   

19.
积极浪漫主义不仅是一种独特的艺术方法,而且是一种优良的文学傳统。积极浪漫主义在中国从屈原开始,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要悠久,它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已经达到了绚爛的高峰,站在这一高峰上的天才的代表,就是积极浪漫主义大师李白。  相似文献   

20.
任远 《云梦学刊》2015,(2):40-43
屈原特别崇高的"独醒精神",是非常宝贵的精神遗产。其时代意义在于:有利于当代知识分子"思想之自由、精神之独立"的使命回归;"文格"与"人格"相统一的人格重塑;正气与骨气的形象再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