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来是我的同门师兄。1984年我进入南开大学成为杨生茂先生的硕士研究生时,东来与何志功兄早在1982年即已成为杨先生为中国社科院培养的美国史弟子。1985年东来来到南开攻读美国史博士学位后,我们在南开共同相处的日子很多。我们同属杨生茂先生门下美国外交史专业,东来比我年纪稍长又是师兄,对我关照极多。如  相似文献   

2.
读研究生前,曾看过任继愈先生的《汉唐佛教思想论集》,看过他发表在杂志上的论文。1978年到北京读研究生,按导师黄心川先生的安排,修习了任先生的佛教概论与古代汉语。1984年起跟随任先生读博士。其后,在先生指导下从事佛教文献学研究、整理敦煌遗书,并作为先生的助手参加《中华大藏经》的工作,亦曾在先生直接领导下在北图善本部工作多年。几十年相随,  相似文献   

3.
读研究生前,曾看过任继愈先生的<汉唐佛教思想论集>,看过他发表在杂志上的论文.1978年到北京读研究生,按导师黄心川先生的安排,修习了任先生的佛教概论与古代汉语.  相似文献   

4.
题记:2013年5月4日晚,我刚从南京送别东来回到北京,便接到一家刊物的稿约,要我写一篇介绍东来学术的短文。文章写就后立即发给了编辑,可是待看到刊出的稿子,不禁大吃一惊,原来已被改得面目全非。我只好采取"鸵鸟政策",不承认那是我写的东西。现在,应杨玉圣教授之约,我在原稿的基础上改写出一篇新文章,并把同一天写的几  相似文献   

5.
追忆张岱年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从1978年6月起做张先生的学生,值得回忆的事情很多,不可能一次全部写出来。所以,张先生去世后,我写了《张岱年先生与我的求学时代》。其中,回忆了我在念研究生和博士生期间跟张先生的个人交往,因为当学生的这一时期是我跟张先生往来最频繁的时期,也最值得回忆。1986年我出国访学,1988年返国,然后从北太平庄搬住城里,离学校渐行渐远;1989年小孩开始上学,每天  相似文献   

6.
在《学术月刊》创刊五十周年之际,回忆起自己这些年的学术经历,感觉自己学术上的每一步成长,都是与《学术月刊》分不开的。记得还是在跟蒋孔阳先生读研究生的时候,有一次在蒋先生家里结识了《学术月刊》的老编辑林榕立女士。她不嫌我们年轻、资浅,主动向我们约稿。我当时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写了一篇与前辈张怀瑾先生商榷的文章《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主要是谈自己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不同理解,批评张先生提出的“不平衡规律”说。该文经过林榕立编辑的亲笔修改,1982年在《学术月刊》上发表了。这是对我的极大…  相似文献   

7.
昨日上午参加完任东来教授的追掉会之后返回福州,航班晚点,直到凌晨一点多才回到了家。我在禄口机场呆了将近四个小时,坐在机场的长椅上脑子里老是晃动着东来教授的身影,总是难以相信东来教授离世之事为真。东来教授正是学术研究的正当年华,生活上无任何不良嗜好,竟身患绝症,遽归道山,让人不由自主地感到世事难  相似文献   

8.
一代哲人冯友兰先生在走完了人生九十五年的漫长历程之后与世长辞了,这是我国学术界一件重大损失。.早在中学时期,我就开始读冯先生的著作。四十年代末到五十年代初,曾就读于清华哲学系,做过冯先生的研究生。后来虽由于某种原因,改行做工业部门的科研工作去了,但冯先生的哲学思想仍然对我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具有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孙洁琼 《云梦学刊》2012,33(6):5-15,22
时间:2012年5月10日下午 地点:北京大学一林肯研究中心会议室 李剑鸣主持:今天我们大家非常亲密的聚集在这个会议室里面。主要是祝贺曹德谦先生九十华诞和他的《美国演义》的新版的首发,这两件事其实是合在一起的。主要是我们大家一起来向曹先生表达我们的敬意和我们的祝贺,这个事是北大出版社和杨玉圣老师策划张罗的。杨玉圣老师推我出来做一个司仪,我也觉得特别的荣幸。我首先跟大家介绍一下今天会议出席的各位嘉宾。  相似文献   

10.
正先生和几个发小聚餐回来,对我说他们餐桌上聊的话题竟然是在家里谁说了算。对此,我觉得有些意外、讶异,先生同样觉得有些不理解:几个大老爷们苦大仇深地声讨在家里做得主,女方种种阻拦、发难甚至夺权,不让他们成为那个"说了算"的人。我听了,哑然失笑,问先生,你是怎么跟他们说的?先生两手一摊手,说:"我跟他们说,家里大事我说了算,小事老婆做主。他们都说我吹牛。"  相似文献   

11.
《新疆社科论坛》2011,(3):97-F0003
李晓霞,女,汉族,1964年6月出生,新疆阿克苏人。198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学本科专业。1985至1988年在兰州大学历史系读民族学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民族学家谷苞先生,主修西北民族,获法学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国外语言学》杂志原主编赵世开先生逝世一周年了。一年来,我常常想起这位慈祥的长者。 上世纪80年代中叶,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导师胡明扬先生邀请一些著名语言学专家为我们开“语言学专题”课,赵先生是其中一位。赵先生1926年生于宁波,50年代初毕业于国立武汉大学外语系,后来考入北大中文系做研究生,师从高名凯教授治普通语言学。赵先生是做语言理论的,我们读研时他是社科院研究员、《国外语言学》的主编,大名鼎鼎。他与胡先生的学术兴趣有重合之处,也都是来自吴语区的语言学家,两人是旧交,所以胡先生比较容易能请到他,这是我们做学生的感到很高兴的事情。  相似文献   

13.
一、我的遗憾 我总是感慨:自己与罗荣渠先生没有缘分,或者说有一点缘分,但远远不够。 22年前,即1985年,大学毕业考研究生时.我报考的是北大历史学系欧美史专业美国史方向。因导师齐文颖教授到牛津访学.故招生事宜由罗荣渠教授代办。罗老师那一年招的是拉美史方向,曾一度想把我转到拉美史,而且来复试了。  相似文献   

14.
<正> 我自大学毕业后,曾有幸多年在高亨先生身边,进修中国古代文学。老师对于我,有严格的要求,也有殷切的期望和耐心的开导。下面,试就自己感受较深的几点,结合个人的体会,简单地谈一谈高亨先生在治学方法上给我的一些启迪和教诲。(一)记得在我刚刚开始进修不久,高先生就反复叮嘱,要我踏踏实实地真正“读通”一种重要古籍,把这作为走向治学之路的第一步。高先生认为,多花些气力把一种古籍读深、读透,  相似文献   

15.
数学和社会科学方法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这个题目,我希望能够跟数学系的同学交换一下看法,写了二十多页讲稿,但是还没想好怎样讲。从什么地方开始讲今天这个主题呢?这个主题太大,“数学和社会科学方法的关系”。然后,我在来紫金港的路上,突然受了某种启发,决定修改一下思路,想先讲讲我自己在数学系读研究生的一些感受,然后带出来今天报告的主题。我们教室很大、很空旷,比较适合讲述我的感受。从1977年到1985年,我在数学这个专业内整整学习了近8年。先是在北京师范学院,现在改名为首都师范大学,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学生。然后,我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那里原来只有一个数学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里生了根的人”——缅怀黄炎培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敬的“珐琅博士” 我认识黄炎培先生,始于1928年。那年夏间,我在镇江润州中学读满了初中一年级的课程,因病随同大哥揆生到上海就医,入冬,同往中华职业教育社拜谒先生,请求作转学指导。先生听大哥说,我们兄弟姊妹共十人,如果都要读满高中,则费用浩大,双亲不胜负担。他们指望我初中毕业后,只须有一艺之长,能就业自立就可以了。先生立即建议我转入陆家浜中华职业学校,在铁工、木工、商科中任择其一。大哥为我选了铁工科。入学  相似文献   

17.
严肃谨慎,意在“求实”——忆谭其骧先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肃谨慎,意在“求实”——忆谭其骧先生史为乐谭其骧先生字季龙,是著名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我于1962年在复旦大学历史系本科毕业后,考取研究生,师从谭先生研究历史地理学,有机会经常聆听先生的教诲。我感触至深的是,不论先生从事研究、撰写论著,还是指导...  相似文献   

18.
王守华教授和日本哲学研究王守华教授,1938年生,江苏常熟人1961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旋师从著名哲学家朱谦之先生,读东方哲学研究生,1965年毕业,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胜利油田工作,1982年来山东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副系上任、研究室主任,现为...  相似文献   

19.
○严教授,记得八年前您访学加拿大回国不久,我曾约您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作过聊谈,主要了解国外学术动态和研究状况,使我受益匪浅。今天又作访谈,主要谈您的学术道路、治学体会,相信一定会使更多人受益。 ●我的学术道路应该从我如何会志愿学历史讲起。可以说,没有“文化大革命”,我是不会读历史学科的。“文革”前我正在读高中,与当时许多青年学生一样,大学理工科是未来的首选,但这一切都被“文化大革命”改变了。“文革”结束后研究生招生开始,我便毫不犹豫地报考历史学科的研究生。我之所以这样做,第一,在“文化大革命”中,我个人、家庭和亲友,以至整个国家、民族的命  相似文献   

20.
张远山先生的文章我向来是喜欢读的.读不懂的<通天塔>我没有资格说,读懂了的寓言杂文也不必说,张先生已经把道理说得很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