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鲁迅与茅盾传统文化渊源与文化性格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马克思关于人们只能在“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自己的历史”这一基本文化哲学观点出发,从文化模塑论的视角,考察了鲁迅与茅盾传统文化渊源和文化性格的同中之异:一、在“刚健有为”这一传统文化总体精神的承传方面,鲁倾向于“独立不惧”,茅则倾向于“健止、大正”,在“厚德载物”的自律原则方面,鲁持“个体—群体—国家”思维方式,茅则反是;二、在传统人文主义的承传方面,鲁持“人本”观,表现为强烈的生命哲学意识,茅则关注社会的“人”,持“民本”观;三、在吴越文化影响方面,鲁性近“山”,多承越文化阳刚一面,茅性近“水”,多承吴文化阴柔一面,并由此而显示迥异的审美取向和美学风格。  相似文献   

2.
鲁迅和胡适是同时代的人,都经历了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历史阶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他们都是文学革命运动的倡导者和健将,以后又以各自的思想、学识与成就,吸引和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在我国现代思想史及文学史上,有各自的地位。“五四”以后,他们抱着各自的理想,走上两条不同的道路。鲁迅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性格是复杂而多元的,与越人的性格原型、越文化的精神气质上存在着沟通和承传.而越地文化的复杂内涵孕育出的越人,总是以矛盾的形式表达着自身的性格魅力.对这种矛盾复杂性的原始基因的追溯需要从多个层面的展开,尤其应注意从地理环境与历史变迁对于越人性格、越文化生成的意义这一层面来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4.
文化大师鲁迅和胡适,不仅有丰富的教育经验,而且有独特的教育见解,他们的教育理论无论对当时还是当下都有重大影响,不过他们的侧重点并不一样.鲁迅以立人救国为目标,关注全民教育,强调教育者的奉献精神;胡适的教育观带改良的性质,关注对象集中于青少年,强调教育设施、制度和管理方法的作用.他们的教育思想代表了知识分子对民族进步的思考,对其进行比较认识对新世纪教育有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鲁迅·周作人·胡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1年初,我在《鲁迅研究月刊》第一期发表了《两峰并峙,双水分流──胡适与周作人》一文;后收入美国李又宁教授主编的《胡适和他的朋友们》第二辑,台湾业强出版社1992年出版。1991年10月,我又在《文学评论》第五期发表了《鲁迅与胡适:从同一战阵到不同营垒》一文。这两篇论文近六万汉字,把胡适跟周氏兄弟的关系分别作了比较研究。这次我把这三位文学大师综合一起来谈谈。大家知道,在中国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周氏兄弟和胡适都是同开风气的人物,各自作出了为对方无法取代的历史贡献。从这个意义上说,不了解周氏兄弟与胡适,就不了…  相似文献   

6.
杨建民 《21世纪》2010,(12):27-30
各地中学语文教材从今年新学期开始纷纷做出调整,有网友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有《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遂名之为“鲁迅大撤退”。此说一出,舆论哗然。  相似文献   

7.
鲁迅的文章思深力遒、酣畅淋漓、纵横千古、形式活泼,而其好立异说与善骂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以尖锐锋利之目光和精密深刻的头脑著称的师爷气.鲁迅在魏晋士人特别是嵇康身上汲取文化素养,这一主动性选择激活了其与生俱来的地域文化基因中的师爷气,最终形成以冷峻、缜密、犀利、深遂著称的文风.鲁迅师爷气的形成是其与当时黑暗现实抗争的外在表现,更是其内心世界中对独立精神追求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9.
胡适和鲁迅同为五四时期文化思想战线上的开路先锋。到后来他们分别代表了两种思想文化和两类知识分子,成了现代中国文化战线上对峙着的两面旗帜。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胡适和鲁迅两位文化巨人的婚姻生活,并从中发现时代的投影在我们的先驱者身上留下了怎样的历史印迹,将是不无裨益的。 下面,拟从三个方面,也即他们婚姻生活的三个阶段,谈一下胡适和鲁迅的婚姻观及其婚姻状况所显现出来的异同。 一、家世(尤其是母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中外文化碰撞中的鲁迅与胡适哈九增中外文化的碰撞始于中外民族的交流,因此中外文化的碰撞及相互吸收也是自古以来就有的事。在鲁迅看来,一个民族越强大,越有民族自信心,就越有吸取外来文化的气魄,如中国的汉唐时期;相反,一个民族到衰弊陵夷之际,对外来文化就因畏...  相似文献   

11.
胡适倡导的以白话代替文言的语言变革最终导致了新文学运动的发生,他进行的语言研究对现代语言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普迅凭借其崭新的、独具内蕴的现代文学语言观念,成为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文章通过语言本质论、语言目的论、语言建设论三个方面分析胡适及鲁迅二人的语言观,并试图窥探中国现代文学语言观的变迁.  相似文献   

12.
人们大多注意到鲁迅性格的“横眉怒目”的一面,却忽略了鲁迅性格的另一面,即人情、亲情、诙谐、意趣的一面.实际上,鲁迅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内心生活和繁复的性格内涵的人.  相似文献   

13.
多年来文艺界在人物创造上,有一种单纯化(脸谱化)的倾向,而且要求绝对化:好人没有一点坏处,坏人一点好处也没有。现代文学史上,有些作品中的人物已具有复杂性格,当代文学史上,虽有人提出过英雄人物有没有缺点的问题,以及坏人出场是否一定得戴个“三花脸”?但由于没有作为人物性格是否复杂的问题来探讨,並未打破单纯、绝对比的老框框,因而文艺学上也並未增添新内容,批评家遇到一个性格比较复杂的人物(如巴金《寒夜》里  相似文献   

14.
以"立人"为指向,反复再现"看客"影像,展示老中国人间世相和国人生存状态——贯穿于鲁迅一生创作的全过程,凝成了鲁迅一生挥之不去的"看客"情结。这种情结,与鲁迅青少年时期独异、坎坷、苦楚、悲凉的生命感悟、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痛彻反省以及梁启超、尼采等中外先哲的思想启迪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对于国人性格的探讨,成为文化论争中的焦点。我想莘莘学子们的研究无非是使得国人在现代化变革年代更清醒地认识和了解自己,以求得更完善的发展自己。国人性格的形成是由历史文化、地理环境及民族变迁等多种因素统合作用的结果,本文无意于再次介入国人性格孰多孰少的论争,而只就似乎被人们忽略的一个侧面予以考察,以求得国人性格的图像更为逼真与醒目。我以为,中国人性格中有着典型的他人取向性,这种他人取向性贯穿于中国人的认知方式,行为习惯以及情感心理体验等各个领域。 他人取向性,其意是相对于自我取向性而言的,其价值取向的重心放在外界对自身的影响上,偏重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依存。自我取向,是一种以自我为重心的价值取向,表现为偏重个人的体验和感受,强调人与外界环境的相对独立性。曾文星先生在对中西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初,鲁迅、胡适作为思想启蒙者,大力提倡“个性自由”与“个性解放”,尤其是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中国女性给予了极大的同情。他们对封建传统伦理道德进行的抨击,对贞节观的批判,对两性关系的解读及对婚姻观的看法等,为中国女性的发展指明了出路。可以说,他们的女性观为唤醒中国女性思想觉醒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性格与家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的家庭和家族对他的影响不同于一般作家。他的家族命运跌宕,他所受的影响更多方面、更久远也更深刻。这是他的家族本身的状况和他自己的幼年、少年时期的生活所决定的。在这方面,我们在史实考订和研究上都作了不少工作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在这里,打算更集中地来叙述和探讨鲁迅的家族对他的思想性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鲁迅文学与左翼文学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文学有一种思想根基。鲁迅文学以他的“立人”思想为根基。鲁迅的“立人”思想有三块基石:一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二是19世纪末“非物质,重个人”的思潮;鲁迅步入左翼文学阵营,没有改变他的“立人”思想,而是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这是他的“立人”思想的第三块基石。在此前后,与文艺界进行了两次原则性的论争,存在三大分歧。鲁迅的抗争,使他“总觉得缚了一条铁索”;在近于和“文坛皇帝”、“元帅”、“工头”、“奴隶总管”的决裂中溘然辞世。历史表明,鲁迅文学比左翼文学的思想根基更深厚,美学品位更丰富,更具开放性,更有可供后人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19.
一 1929年七月鲁迅为叶永蓁的小说《小小十年》写了《小引》,指出小说描写主角“从旧家庭所希望的‘上进’而渡到革命,从交通不方便的小县而渡到‘革命策源地’的广州,从本身的婚姻不自由而渡到伟大的社会革命——但我没有发现其间的桥梁。”又说:“在这里,是屹然站着一个个人主义者,遥望着集团主义的大纛,但在‘重上征  相似文献   

20.
鲁迅和郁达夫都强调日记写实的重要性 ,但在日记的内容和文体风格上呈现出巨大的反差。鲁迅对国家和个人生活中的许多大事在日记中不记或者仅隐隐提及 ,而郁达夫则详尽地描写自己的所见所闻。鲁迅的日记简洁明快 ,郁达夫的日记优美抒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