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由于生产的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由于原始积累的不断推进,由于机械化大生产的不断引入,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进入了一个机械化和信息化生产的时代。这种机械化生产在经济的发展中导致了"产能过剩",出现了"生产过剩"的危机。这种机械化的大生产不能不对文化生产产生影响。机械化的物质生产伴随着机械化的文化生产,而这种机械化的文化生产也会产生文化的危机。在机械复制的时代,不是文化满足人的需要,而是人满足文化再生产的需要;不是观众主宰机械复制的文化,而是机械复制的文化主宰观众。这种颠倒现象在机械复制的文化工业中是非常普遍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趋势的某些论述,后来逐渐被归结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并最终被形式化,成为数十年不变地被写进教科书的一个既定命题."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说"所依据的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趋势的推演存在逻辑漏洞.这一命题在方法论层面上忽视了社会历史发展的矛盾运动中的中介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消亡并非源于所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说",而是源于这种生产方式本质上是与人类生存环境内在对立的,而这种对立也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性和不可持续性,它必然消亡.  相似文献   

3.
罗贤娇  王瑜 《创新》2021,15(6):1-11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研究俄国等东方社会发展问题时,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列宁第一次把马克思这一理论设想付诸实践,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实践探索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跨越资本主义不可能一步到位.首先是通过革命跨越作为社会"制度"即上层建筑层面的资本主义;其次是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在经济基础层面跨越资本主义;最后是利用社会主义制度对"国家资本主义"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限制,以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从而实现全面跨越.二是在农业生产上采取"迂回过渡"策略,对农业生产进行了一定的"妥协".列宁的探索留下了宝贵启示:"跨越"需要以把握"世界历史"趋势为前提;"跨越"不是要从经济上全面"拒斥"资本主义;既"占有"又"避免"是跨越的基本原则;"跨越"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4.
罗贤娇  王瑜 《创新》2021,15(6):1-11
马克思以唯物史观研究俄国等东方社会发展问题时,提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理论设想.列宁第一次把马克思这一理论设想付诸实践,实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列宁关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实践探索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跨越资本主义不可能一步到位.首先是通过革命跨越作为社会"制度"即上层建筑层面的资本主义;其次是通过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在经济基础层面跨越资本主义;最后是利用社会主义制度对"国家资本主义"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限制,以避免资本主义的灾难,从而实现全面跨越.二是在农业生产上采取"迂回过渡"策略,对农业生产进行了一定的"妥协".列宁的探索留下了宝贵启示:"跨越"需要以把握"世界历史"趋势为前提;"跨越"不是要从经济上全面"拒斥"资本主义;既"占有"又"避免"是跨越的基本原则;"跨越"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5.
对沿着资本主义道路发展的亚非国家的社会经济进步来说,都市化的过程具有代表性.分析亚非现代资本主义城市的社会经济结构,可在其中划分出某些部分,其中最为独特因而值得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准传统部分.必须指出东方国家直接形成都市化过程的3种因素:工业化、第三部类的发展和农业人口过剩.前两种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是特殊的因素.它们反映了提高劳动生产力,特别是提高农业生产率的普遍趋势.这使愈来愈多的人口脱离农业生产,并集中在"城市"的经济部门.  相似文献   

6.
"凯恩斯主义"自本世纪三十年代出笼以来,一直被资产阶级吹捧为什么"凯恩斯革命",当作医治资本主义经济病症的"灵丹妙药".然而实践表明,采用凯恩斯主义不仅不可能避免经济危机,反而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使危机严重起来.近年来,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派为了进一步挖掘凯恩斯的武库,提出重新评价凯恩斯,认为他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还有一些"新的分析因素"遭到了忽视,企图把凯恩斯主义推进一步.对于美国资产阶级经济学界这一新的倾向,《每月评论》(1977年4月)发表了这篇专论,予以驳斥,指出企图用凯恩斯主义去挽救资本主义危机只能是一种"幻想与错觉",而真正的解决办法是,出现"一个为使用而生产取代为利润而生产的社会".对凯恩斯主义的批判,提到了这种原则高度,反映了美国激进经济学派的激进观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  相似文献   

7.
社会主义生产效率范畴应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一席中心位置.确定这个位置对于分析效率变化状况及其因素具有决定性的方法论意义.从一般经济原理来看,生产效率表示生产的自然成果(产品)和劳动总耗费之间的相互关系.但是在每一种社会经济形态中,生产效率表现为由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以及首先是生产的目的功能所决定的特殊形式.在对抗社会中,不论生产成果或者生产耗费,都具有同它们的一般经济的自然内容截然不同并且与之相矛盾的意义.比如资本主义生产成果表现为剩余价值,而耗费具有资本的形式.资本主义生产效率的尺度是利润率,价值规律规定的资本主义生产界限具体地表现在利润之中.  相似文献   

8.
从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视角看,贝尔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理论有四个特征:通过"资本主义文化矛盾"概念把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矛盾问题主题化,通过"后工业社会"概念将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空间问题时代化,通过"回归宗教"和"公众家庭"解决方案将哲学与社会科学研究中介化,通过"第二图示"将马克思对社会历史的分析微观化.这种时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观的文化哲学阐释呈现了贝尔独特的资本主义文化矛盾理论,既有助于我们理解贝尔这一思想的深刻性和局限性,又有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特质.  相似文献   

9.
八十年代,以资本主义为发展方向的独立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种战略是"追赶发展".众所周知,这种"追赶发展"战略是使发展中国家重走西方发展的老路,从而放弃泛民主主义的改造和反资本主义的改造.七十年代,这一战略的目标是达到平衡发展,以工业发展出口模式代替过去的进口替代政策,提高私人资本(其中包括外国私人资本)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到了八十年代,这种战略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其目标是完善分配关系.资产阶级自由派提出的"增加分配"论否定必要的政治的和激进  相似文献   

10.
张盾 《浙江学刊》2005,2(5):87-94
萨林斯是美国著名文化学者,他的<文化与实践理性>一书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提出诘难,认为马克思把"生产"概念自然化,忽视了生产过程中文化象征图式的重大作用,从而在深层逻辑上支持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意识形态.本文依据马克思原典指出,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最本质的内容,是马克思根据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原理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批判.因此马克思的生产概念首先是一个意识形态的批判性概念,它要颠覆的不是生产力本身,而是生产的资本主义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1.
<正> 《资本论》及其手稿揭示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于前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具有国际的性质",即它不是存在于一国之内的生产方式,而是从事"以国际分工为基础的商品生产"的世界经济体系.《资本论》还说明资本主义国际分工是中心外围式的,即它的一部分是"机器生产中心"区,这是"主要从事工业的生产地区;"另一部分是为中心区发展工业服务的"主要从事农业的生产地区."恩格斯形象地说:"英国是农业世界的伟大的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着它运转."这  相似文献   

12.
资本主义是一种社会形态,是一种仅有的历史形态,在这种社会中经济是独立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作用要受经济"规律"的支配.这种规律的产生,既是由于资本竞争的相互作用,也是由于资本家与雇佣劳动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存在、也不需要总的指导方针:只要资本家最大限度地牟取利润,并利用这些利润扩大资本,这个制度就会自行运转.这并不意味着这种经济独立于国家之外,国家作为基本的产权制的保证人和竞争原则的实行者必然要参  相似文献   

13.
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践的推进,股份制在我国大量出现。而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股份制早已存在。那么,这两种股份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 社会主义股份制与资本主义股份制比较起来,有一些共同点是两者都具备的。 第一,两者都是社会化的市场经济。 从它们的产生看。“还在资本主义生产初期,某些生产部门所需要的最低限额的资本就不是在单个人手中所能找到的。这种情况一方面引起国家对私人的补助,……另一方面,促使对某些工商业部门的经营享有合法垄断权的公司的形成,这种公司就是现代股份公司的前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43页)到了19世纪20—60年代,随着产业革命的发生和发展,资本主义生产从工场手工业向大机器工业过渡。大机器工业要求进行社会化生产,社会化生产的扩大,要求交通、能源、原料、公用事业等基本设施先行发展。而这些方面的投资数额非常大,不是某一个资本家所能负担得起的。这样,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股份制经济。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其巨著《资本论》中开篇明义地指出:“资本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们研究就从分析商品开始”.从历史的角度看,在这个商品世界中,有几种特殊商品对资本主义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苏联《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杂志1985年第11期载文介绍联邦德国的科技区域联合体,文章说,联邦德国的科技区域联合体是指在与大学、科研中心密切联系的基础上,为生产最新产品或开发最新技术而创建的一种科学工业联合体.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不以生产最新产品为必须坚持的方向,因而科学和生产的机制作用是科技区域联合体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建立的区域"工业中心"的分水岭.一些专家认为,热衷于出售研究专利的一些大学(高等  相似文献   

16.
王玲 《学术交流》2001,34(4):6-9
马克思第二种设想的核心思想是俄国和东方各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利用资本主义的"肯定成果",缩短落后国家向现代社会发展的历程,其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跨越卡夫丁峡谷后的社会主义,必须是建立在现代生产力基础之上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二种设想,不仅从理论上提出了利用资本主义的一系列观点,而且在实践上创造性地摸索出了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  相似文献   

17.
资本主义的空间批判——从晚年列斐伏尔到大卫·哈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众所周知,列斐伏尔在晚年由对日常生活批判转向了对资本主义的空间批判,从而开启了马克思主义空间问题研究之先河.列氏在他那具有巨大理论效应的<空间的生产>一书中开篇就批评了近代以来将空间理解成一种严格的"几何学概念"这种笛卡尔主义式的错误.  相似文献   

18.
一、马克思、马克思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在马克思本人的论述中,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是日益国际化的过程,它是由现代工业推动的。“现代工业”指的不是某种特殊的技术类型,而是指以劳动真正从属于资本,以促进技术和组织在增强社会劳动中的生产力的突出作用,以及以贸易和流通从属于生产的规律为特征的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与建立在蒸汽机和电气基础上的交通和通信的科技进步一起,马克思看到了工业社会和资产阶级一起推动世界市场超越了欧洲和北大西洋的发源地,朝着日益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但是这种扩张同样包含了一个冲突和转变———马克…  相似文献   

19.
生产责任制的出现与存在,是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的。马克思说:“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要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凡要进行生产,就必须使他们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会结构区分为各个不同的经济时期。”(《资本论》第2卷,第44页)在各个不同的社会形态(经济时期)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实行结合的方式和方法各自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自由工人和他的  相似文献   

20.
<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分析马克思空间思想的重要著作,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总体上是按照"货币关系与空间-资本关系与空间-人的发展与空间"的逻辑主线展现空间的经济之纬的.现代货币经济促进了交换关系的空间解放,使交换的范围扩展到全球,同时也潜藏着空间的对立和剥削.在由货币转化为资本的过程中,"空间"既是经济活动的载体、资本流通的条件,榨取剩余价值的手段.也使"空间的资本化"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必然产物.空间的资本化既促进了人的全面能力体系的形成,也强化了人对于这种物化空间的依赖,人的积极存在必定是对这种物化的扬弃,以及"空间"作为人的发展的重要维度的充分彰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