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尊严已成为生命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新词汇.西方传统思想上对尊严的理解,因强调人与动物之间存在鸿沟、凸显人的独特地位和价值,使“人的尊严”概念盛行.但在当代动物解放运动中,“人的尊严”受到了质疑,引发了关于动物是否也有尊严的伦理争议.支持者将尊严的载体扩及动物,一种主张动物尊严独立于人的尊严;另一种则主张动物可以分享人的尊严.有感受能力的动物具有完全的道德价值,应当像对待其他人类存在者那样同等地对待动物.虽然动物和人均具有感受能力,但两者属于不同的物种,拥有不同的存在方式,动物无法享有与人相同的道德地位和尊严.从否定物种差别的利益平等考虑原则来论证动物尊严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2.
美国印第安文化是被西方殖民主义势力所瓦解的原生文化形态.大量的人类学资料表明,美国印第安文化敬畏生命的自然宗教传统造就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关系模式.各部族的神话传说、仪式庆典和狩猎生活习俗皆表达了印第安人崇尚动物灵性的神圣感受力和善待众生的生态道德信念.以美国印第安文化为例追溯已经消逝的生态文化传统,可为我们批判现代文化的人类中心主义倾向,消解人与动物关系的异化结构,实现人类与地球其他生命形态的协同繁荣提供有益的价值参照. 相似文献
3.
试论西方动物保护伦理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前的动物保护伦理发展缓慢。现代意义上的动物保护伦理可以追溯到17、18 世纪:洛克关于残酷对待动物会使人变得残忍的观点、边沁把感受苦乐的能力视为获得道德关怀的根据的理论,为当时的动物保护提供了思想基础;塞尔特扩展伦理共同体的思想开启了当代动物解放论学派的环境伦理先河;1975年,辛格的《动物解放》将动物保护伦理思想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4.
动物伦理学是环境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前沿领域。美国动物伦理学起源于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的荒野文学运动。荒野作家以文学为载体传递了对野生动物的关切 ,唤起了社会对荒野生灵的热爱。他们是拓展生态道德共同体的先驱 相似文献
5.
2 0 0 3年春天 ,一种后来被称作“严重急性呼吸综合症”(SARS)的传染病突如其来 ,全中国乃至全人类都被震惊了。由于党和政府的果断决策、医护人员的舍身忘我和全社会的通力合作 ,抗击SARS的战役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与此同时 ,社会各界包括人文社会领域展开了对于生命、伦理、环境、科技等方方面面的广泛思考 ,普遍认为 ,SARS对人们的挑战不仅在技术和社会层面 ,同时也在道德和伦理层面。本期以“关注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 :SARS的哲学警思”为题 ,邀请郝永平、刘精明、杨通进、段伟文、张羽佳、张立波等博士发表各自的观点。郝永平博士从哲学的视角对危机的内涵、特征及现代走向等问题进行探究与追问 ,以强化人们的危机意识。刘精明博士从对社会突发的危情事件处理入手 ,探讨了生活世界的逻辑和科学技术世界中的逻辑两者之间的平衡与策略性的优先时序问题。杨通进博士评述了环境伦理学就保护动物提供的四种由弱渐强的伦理理据 ,并就具体的实践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段伟文博士提出 ,为了应对当代社会的“非典型风险”或“非典型变局” ,需要具有前瞻性和动态适应性的公共政策 ,而这更进一步呼唤一种“责任的公共政策哲学”。张羽佳博士把理论探索与典型分析结合起来 ,着重思考了这样一个问题 :在一个 相似文献
6.
7.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人们在伦理与国际事务中的行为的相关性问题上一直存在着争论。这种争论在80年代日趋活跃,现在又因苏联和东欧的事变而变得更热烈了。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类贬损者,一种人认为在伦理与外交政策之间根本不存在任何关系,另一种人认为,在国际事务中讲伦理道德,是一种矛盾修饰(如:残忍的仁慈)。然而,通过对国际关系现实的分析可以发现,上述看法是不加思索的。在国际关系当中,如 相似文献
8.
9.
许多直言不讳的行动主义者、哲学家 ,甚至一些科学家 ,都反对用动物———其中包括兔子、鸟和老鼠———进行科学试验。这一运动中的极端分子希望立即结束所有用动物进行的研究。动物权利行动主义者袭击实验室 ,威胁科学家。在英国 ,他们甚至在网上公布了 1 0名将被行刺的研究者的名单。其他比较温和的动物权利行动主义者则希望大大减少目前的试验 ,并最终结束所有这类试验。尽管有这一片反对声 ,对于多数重要的医学研究来说 ,目前尚无可以完全替代动物的东西。如果禁止试验———或者对此实施更加严格的限制———那么人们在今后突然出现像… 相似文献
10.
家庭代际伦理的现实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际关系是一种纵向的家庭关系。它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由共同生活的几代人构成的重要的家庭关系。即由夫妻关系派生出来的最基本的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以及与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密切相关的婆媳关系,或隔代的血缘关系——祖孙关系。代际关系又是家庭内成员的人际关系,由家庭成员之间的频繁互动构成的。因此,代际伦理则成为调适这种关系的重要规范。正是这种规范使得人类的家庭关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并体现出久远性与普遍性。随着社会的变迁,代际关系也相应地发展、变化。“李亲”观念的淡化与老龄问杨的尖锐化传统代际伦…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决现代社会的伦理危机,哈弗罗斯从当代基督教德性伦理学的角度提出,必须剖析现代伦理学的关注点及其问题,改变其思维方式,实现伦理问题的转向,从行动、选择转到作为能动者的人,从普遍转到特殊.不应该把行动与整个自我分开,对行动的描述,是从个体在共同体的角色中获得理解."我们应该成为怎样的人"要优先于"我们应该怎样做".伦理学是关注特殊性的学科,所有的伦理反思都是相对于特殊的时空而发生.道德主体的自我也是特殊的.问题不在于我们必须做什么,而是如何去做.这个"如何"只有通过观看和跟从具体榜样才能学到.这是一种变革道德理智的努力,能够在更深层次上说明特殊榜样的重要性,指出了伦理困境的本质及新的解决思路,启发我们要重视对人的塑造.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来遗传学的卓著成就日益引起了各国科学界的注意。这不仅是因为现代生物学的惊人的发现,而且也由于它的发展前景与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特别是经济问题有着直接的紧密的联系。遗传学的发展在伦理方面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许多国际学术讨论会,各个国家的出版物都在讨论,其中美国最为突出。在分子生物学方面,美国科学界围绕遗传工程问题开展了活跃的讨论,提出了尖锐的哲 相似文献
13.
经济伦理问题是一种必然存在,是由经济主体本身存在伦理关系所决定的。研究经济伦理问题,对于贯彻中央关于以人为本和构建和谐社会、推动市场经济建设、发展生产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具有重大意义。当前研究这一问题应关注的几个方面是:明确学科性质;界定研究对象,确定研究原则;选择研究方法,定准研究目标。 相似文献
14.
七十年代,各大学的教育课程中,有一门文教部硬性规定的必修课——国民伦理课。内容分四个方面:第一讲人和社会,大多谈价值观,从社会伦理方面强调个人对社会应发挥的职能。第二介绍传统思想,以固有的民族思想和精神传统启发学生,提出“民主”问题,宣称这是维新体制的必然归宿。第三是批判共产主义。第四是以“民族前进的方向”为主题,强调和平统一和“新农村运动”的必要性。开设国民伦理课的时候,学者和教育界人士对此不无议论,许多人认为,之所以开设这门课作为大学教育修养课程,其中政治原因多于学术因素。最突出的表现是:朴正熙政权为达到延长执政的目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命名",导致对应的非物质文化发生了社会地位和权利归属的转折。与之相对应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命名,被命名的"传承人"和未获得命名的其他传承人的身份、角色以及对应的权利义务也随之发生了转变和调整。这种命名程序催生了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权,并在多方行为主体的不同利益驱动下分裂为若干不同功用的文化权利。当各方的权利主张无法达成一致时,矛盾也就出现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主体的传承人和大众传媒更是由此陷入难以抉择的伦理困境。 相似文献
16.
工程失败以对生命造成显在或潜在危害,投入和收效成反比,失误超过可控范围并造成人财损失以及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造成巨大破坏等等为特征;个体利益与职业伦理的矛盾、团体利益与社会公益的矛盾是导致工程失败的价值根源;工程师、施工团队、企业以及政府等不同工程主体的角色伦理冲突是导致工程失败的主体根源。对此,应以富有伦理和法律意义的责任概念为核心,从预防、监督、惩戒、伦理约束等方面着手,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关于科技伦理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检视国内学界讨论科技伦理若干问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一些有争议和有待继续探讨的问题做了相关分析,认为科技伦理的视野应不仅仅限于科学家,科技知识本身也存在伦理问题,在讨论科技领域中的责任问题时应注意区分科技伦理责任和非科技伦理责任、科学家的责任和非科学家的责任以及真实的伦理责任冲突和虚假的伦理责任冲突。 相似文献
18.
19.
关于全球伦理对话的方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孔汉思提出全球伦理的问题,在中国国内有何光沪等积极响应,几位先生学者的崇高志向与事业热忱是值得称赞的,他们把全球伦理这个大问题提出来是有功劳的.不过这样的事业,就其性质来说,实在同古代孔子、苏格拉底、佛陀、耶稣和保罗所作过的事情类似,并有过之无不及.因为人类只是到了当今这个现代性的全球化的时代,才第一次有现实的可能使人类本身及人性、伦理实现其真正的普世性.如果真的有一种全球伦理出现在当代,那么无论从实践和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上说,都应比古代的伦理智慧创造更有前进.因此欲从事它的人需要好好掂掂这项工作的份量,并且相应地好好思考为达到我们的目的所应采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