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康德美学体系中,最使人迷惑不解的是其崇高理论,著名康德专家R·W·巴雷特尔认为,康德的崇高理论“几乎不能被论述清楚。”然而全面的考察康德美学体系并昭示其崇高理论是通达自由本体的一种否定性取向时,康德崇高理论中的许多困惑便消解了。一在沉思崇高的构成时,康德不仅完全放弃了郎吉奴斯、柏克开启的通过对象的性质判定崇高特征的经验方法,而且改变了他在解析优美和艺术时所使用的综合视角,对崇高的界定,一开始便是分析的。康德发现,作为崇高判断的对象与其判断结果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流行一种看法,认为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说的“存心伦理学”和“责任伦理学”是相互对立的,而康德的伦理学是存心伦理学之典型。有人据此反对同时藉康德的“道德自律”及“存心伦理学”与韦伯的“责任伦理学”来诠释儒家思想。本文透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证明韦伯对存心伦理学的批评并不适用于康德的“存心伦理学”。康德的“存心伦理学”与韦伯所谓的“责任伦理学”不但不形成对立,甚至可以涵蕴它。本文也指出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主流思想基本上包含两个伦理学面向,这两个面向分别对应于康德的“存心伦理学”与韦伯的“责任伦理学”。  相似文献   

3.
侯敏 《学术交流》2004,(12):14-17
当代学界对牟宗三的哲学思想研究较多,但对其审美理论很少涉猎。牟宗三美学思想的特色在于:强调中国文化生命中有一种“综和的尽气精神”,即英雄的、艺术性精神。牟宗三用儒家的心性之学,改造了康德哲学美学,建立了自己的道德理想主义美学,认为审美固然是一种判断,但它更具品鉴或赏鉴性质。康德的审美判断理论既有洞见,又存在着矛盾。从中国美学角度来看,真、善、美虽各有其独立性,但三者合而为一,“即真即善即美”。三者合一的关键在于善,在于道德之心,即实践理性之心。道德实践之心是主导,是人们建体立极的纲维。牟宗三“消化康德而归于儒圣”的美学运思,有助于国人确立中国美学的独特品质,实现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相似文献   

4.
一、康德关于美的四个规定康德是根据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来分析审美判断的。在这四个方面中 ,其核心命题是美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美即“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是就对象与审美主题的关系而言的。所谓无目的 ,即没有客观的目的 ,就其外在的讲 ,就是审美不涉及客观存在 ,无利害 ;就其内在目的看 ,就是不涉及对象的内容和意义 ,即美不在于完善。所谓合目的性 ,是指合主观的目的。在康德看来 ,就是客观对象的形式适合于主体的想像力和知解力 ,引起它们自由和谐的活动 ,从而产生美感。从这一命题出发 ,康德引出了关于美…  相似文献   

5.
“自在之物”和“现象”是康德哲学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没有“自在之物”,康德的哲学体系就建立不起来;同样,没有“现象”,也就没有康德的认识论。郑听先生在 《康德学述》一书中指出:康德的哲学是“严格的现象论”①。这是很有道理的。我们认为,要正确掌握和评价《纯粹理性批判  相似文献   

6.
康德把直感判断划分为直感反思判断和直感感官判断。前者又叫纯直感判断、形式直感判断或趣味判断;后者叫经验直感判断或实质直感判断。把康德举的关于直感反思判断的例子:“这花是美的”和直感感官判断的例子:“这酒是香的”简化为更概括的形式,即为“这x是美的”和“这x是香的”。它们是复合的简单判断:“这x是美的”句式。当“x是不美的”或“这不是x”时,这个命题是假的。可见这种复合的简单判断只要属于上述其中的一种情况就是假的。换言之,“这x是美的”可以分解为要素的复合判断:“这是x”和“这是美的”两种判断。“这是x”属于经验判断,原来的直感反思判断的形式应为“这是美的”,按同样过程可以得出直感感官判断的形式是“这是香的”。  相似文献   

7.
传统伦理学认为,康德在对行为的道德价值进行判断时,主要依据该行为的准则是否符合道德的最高原则,并且该行为是否是出于义务动机而做出的.这种观点会导致对“有爱好或欲望在场的行为”的道德价值问题的错误判断.当某人出于有效而主要的道德动机,即义务动机而行为时,该行为是可以得到道德辩护的,其行为者在道德上也是合格的.出于义务而行为的行为者不仅具有环境和需要的独立性,也体现着康德的“自由”理念.  相似文献   

8.
张大卫 《浙江学刊》2023,(2):161-170
康德、黑格尔以及马克思的革命思想标志着革命观在德国经历了一场重要演变。鉴于现实政治革命可能颠覆现存法权规范秩序,以及由此产生的“自然状态”的恢复,康德拒斥革命。康德之后的黑格尔通过“正义的扩充”理论,解决了康德的“规范体系断裂”问题,从而证成了革命的可能性。但是,黑格尔认为,随着历史的终结,革命也终结了。针对黑格尔的观点,马克思提出社会革命对市民社会革命的超越。借此,在一个深受资本主义影响的现代世界中,马克思为革命的再开启以及人类进一步的全面解放提供了辩护。  相似文献   

9.
学术界流行一种看法 ,认为德国社会学家韦伯所说的“存心伦理学”和“责任伦理学”是相互对立的 ,而康德的伦理学是存心伦理学之典型。有人据此反对同时藉康德的“道德自律”及“存心伦理学”与韦伯的“责任伦理学”来诠释儒家思想。本文透过对相关文献的分析证明 :韦伯对存心伦理学的批评并不适用于康德的“存心伦理学”。康德的“存心伦理学”与韦伯所谓的“责任伦理学”不但不形成对立 ,甚至可以涵蕴它。本文也指出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主流思想基本上包含两个伦理学面向 ,这两个面向分别对应于康德的“存心伦理学”与韦伯的“责任伦理学”。  相似文献   

10.
贺来 《求是学刊》2012,39(4):5-11
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思想来源在于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这种观点同时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历史领域的推广.俞吾金教授的《实践与自由》一书则揭示了马克思哲学的真正来源——作为现代哲学典范的康德哲学.马克思从康德那里继承并推进了“实践”和“自由”两大主题,其哲学体系的本质就是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1.
“理性”概念是康德整个“批判哲学”的理论基石之一。本文拟从康德“三大批判”入手,对“理性”的含义作一粗浅分析。 1 《纯粹理性批判》一书全面展示了康德的认识论。他认为:认识指在 经验范围内主体对存在的把握;认识的区间就是经验本身,经验之外的 “物自体”不是认识机能所能把握的;认识对象是经验到的“实存”;认 识主体运用主体的“感性直观”把握“实存”,形成了具有时空形式的“现象”,“现象”是“感性认识”的结果。而对“现象”的进一步抽象把握是认识的深化,表现为运用一系列主体概念、范畴系统地对“现象”进行分解、组合、…  相似文献   

12.
人们往往仅限于笛卡尔、康德哲学来认识近代西方哲学的“自我”问题,而忽视了经验主义“自我”观的历史作用。本文试图揭示经验主义“自我”观在从笛卡尔“我思”发展到康德“先验自我”的历史过程中的否定性作用,即洛克承继,发挥了笛卡尔“我思”经验的一面,经贝克莱这一中间环节,至休谟而推向极至。由此,“经验自我”完成了自身的否定,为康德重新确立先验“自我”开辟了道路。作者认为,我们今天在认识“自我”中重新陷入经验和理性的矛盾和困惑时,反思这段历史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13.
朱光潜的美育思想及其时代特征聂振斌朱光潜是中国现代著名的美学家,其美学思想丰富而系统,本文只论述其审美教育思想。(一)“超脱”朱光潜早年受康德、克罗齐的影响,认为审美活动超脱一切利害关系之上,美在事物的形式而与实质无涉,美感是形象的直觉。30年代转向...  相似文献   

14.
康德对上帝实存的本体论证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批判,他的一个主要论据是"实存"不是一个实在的谓词,因而从上帝的纯然概念中不能分析推导出他的实存.近50年来,以穆雷·凯特雷、J·威廉·福吉、艾伦·伍德为代表的许多学者,都对这个论据提出了质疑.但是,他们的理由和论证都包含着一些错误和混淆.同时,以塞西莉亚·魏与艾伦·伍德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康德的本体论批判不能一般地适用于任何形式的本体论证明,特别是笛卡尔与莱布尼茨的证明.这种观点割裂了康德的认识论批判和本体论批判,没有意识到前者构成了后者的一个基础,因此其结论也是完全不可靠的.  相似文献   

15.
提起18世纪德国杰出的大哲学家康德,便会令人想起他的“哥白尼革命”。这一“革命”的巨大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显示出来,其影响也远远超越了他的时代。今天,面对危机四伏、风雨飘摇的世界,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理解康德,理解他的深刻和失败。 然而,在理解的同时,误解也象影子一样始终缠绕着康德,罗素就是一例。这位赫赫有名的实证主义哲学家在他的《人类的知识》一书的引论中写道:“从康德到现代,也许更确切点说从贝克莱到现在,哲学家当中一直存在着一种我认为是错误的倾向,那就是让对于世界的描述不适当地受到从人类知识的倾向得…  相似文献   

16.
在学术界,人们对合理性的界定因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大体上有七种合理性的概念,即慨念的合理性、逻辑的合理性、认识论的合理性、方法论的合理性、本体论的合理性、价值论的合理性、实践的合理性。本文拟就“实践合理性’非专门探究。一、“实践理性”的复兴一谈到“实践理性”,人们首先就想到康德关于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的二分法:理论理性运用先天的知性范畴形成普遍必然的科学命题(先天综合判断);而实践理性则是支配行为的法则,使人的行为合乎理性,即合平普遍性、必然性的需要,这就是道德实践的要求。按照康德的…  相似文献   

17.
张敦福 《社会理论》2008,(1):234-246
谈到社会形式,最容易让人想起的就是齐美尔(1858~1918)。实际上,齐美尔关于社会形式的理论很可能得益于康德(1724~1804)。关于形式和内容(formversuscontent)的区分是康德哲学的重要贡献。康德把在知觉中呈现给我们的东西称之为“现象”,“现象”由两部分构成:由于对象的部分,他称之为“感觉”;由于我们的主观装置的部分,则是“形式”,它把杂多者按某种关系整列起来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西方马克思主义学界,对诸如马克思道德概念、共产主义理论等一些核心思想中始终存有“应当”与“是”的涵义之争。解决这一争议需要我们追问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并进一步考察实践概念在德国古典哲学观念论转向中的内涵转换、演进的过程。康德划分了现象必然世界(“是”的世界)与道德自由世界(“应当”世界)之间的界限,将人类的道德实践诠释为“应当”按照自我颁布的道德法则去行动。谢林“绝对同一”打破了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德国古典哲学由先验向绝对观念论的转向。黑格尔哲学中继续秉承了实践概念“是”的内涵规定,并将其进一步演绎为主观道德外化为客观伦理的人类精神历史运动。马克思以实践辩证地统一了主客体,赋予实践概念以“改造世界”的全新内涵,但其“本质对象化”的生产实践中仍然保留了“是”的内涵范式,并将其融贯于道德意识形态、共产主义联合体等其他核心理论之中。  相似文献   

19.
对当代政治哲学的深入理解,离不开对其根基之一的康德政治哲学的研究和关注.康德政治哲学的主题是:确保人类自身能够自由、有尊严地生活,人类应该由自然状态走向法治的自由状态,从而实现人类永久和平的世界图景.为此,康德从对人的理性认识能力的先验分析中,界定了人在道德领域中的自由本性;在对人的自由本性的扩展和演绎中确证国家存在的合法性,由国家的合法性存在推出不同国家之间组成国际联盟,最终促使人类走向永久和平.在康德的政治哲学中所体现出来的先验主义特点、政治与道德的结合以及永久和平的构想在当代政治哲学的研究中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20.
市场经济与恶穆纪光在历史哲学中,“恶”充当着一种类似英雄的角色。康德把人的的个体化倾向(追求个人利益而违背普遍立法的个体性倾向,即“恶”的倾向)同人的社会化倾向的对抗,看成唤醒人的全部才能的动力,认为人从野蛮到文明的第一步正是从人对荣誉、权力、财富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