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术生命是以生命投入学术,以求生和求学为主旨,在求生存中求学术.生命学术的主旨是以生命转生学术,生命在学术交流、游泳的拼搏中所获得的生命的体验.生命在体验和反思学术生命和探索总结学术生命中,在学术生命走近生活、社会、现实中,在化解人类所共同面临的五大冲突危机中,以全球的视野,人类意识观照学术生命,以成转生命为智慧.这就要建构独具个性化、生命智慧的、智能创新型的理论思维体系,以求自己讲自己民族的哲学.  相似文献   

2.
生命视域中的学校生命道德教育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命道德是人与生命之间的道德关系,个体生命必须通过学习才能获得。从生命的视域看,生命道德教育主要具有生命性、开放性、感动性、促进性和叙事性。其中,生命性是最为根本的特征,它意味着教育要遵循与尊重个体生命的遗传独特性和体验表达的独特性,关注个体生命成长的经历与经验,顺应个体生命成长的时间性。在一定程度上讲,感动将个体生命中的道德情感激活,并呈现它自身及道德行为。生命叙事沟通与交流着生命感受,激活、生成生命需要,提供个体生命成长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生命教育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至80-90年代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推广的一种教育教学的门类。中国大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正式推展生命教育,全国有许多高校开设了生命教育的课程。基于目前许多大学生已经出现的生命困顿的情况,在大学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以及在各门课程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意识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从个体生命存在的形式、特征和目标分析入手,论证音乐教育对个体生命的价值,可以看出当下音乐教育的根本弊端在于与个体生命存在脱节,因此呼唤音乐教育生命化,应扩展音乐教育生命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从生命美学探讨生命教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青少年的生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展现出未来的希望与辉煌。而现实的教育主要局限于让认知和理性取代了生命的存在,往往忽视关注青少年的心灵世界。从生命美学探讨生命教育,实现生命本真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北方人》2007,(4)
我生命中的生命,你在我的眼内,好比苍白的橄榄树,或是褪色的玫瑰。不过你也不缺乏魅力,不论你在哪儿,你总给我带来了欣慰。不论你跟着我,还是远走高飞,你把我甜蜜地消融,溶化,捣得粉碎。我生命中的生命!意大利@塔索~~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命教育是回归生命本体的教育,其根本目的是激发生命潜能、创新生命价值、提高生命质量。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敬畏生命、追问生命意义、彰显人文关怀和确立人生信仰。高校应从转变教育观念、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和加强心理咨询等几方面开展生命教育,实现生命拓展。  相似文献   

8.
生命教育,是作为主体的“生命”(教师)以“生命”的丰富性与发展性为教育内容,对每一个个体之“生命”(学生及全体社会公众)的教育。生命教育中涉及三大重点问题:生命困顿问题、生命意义问题和生死问题,推进生命教育是提升学生及全体公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机械论知识为指导的人工合成生命实际上就是有机生命的机械制造,但机械论知识并不能涵盖“生命密码本”的复杂性、生命系统的有机性以及生命形成的自创生,导致人工合成生命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而,要全面预测人工合成生命自创生环节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进行预先处理以避免实验室事故的发生;要严格评估合成生命对食物链、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环境的影响,采取技术手段防范生态灾难的发生;要深入评判合成生命在进化过程中与自然生命进行基因交流的能力,采取有效措施阻止进化风险的发生。只有在机械论知识与有机体知识、生态知识、进化知识相结合的条件下,人工合成生命的实践才能走上合理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生命     
天地之间有许多鲜活的生命,生命总是不间断地在产生,繁衍,也在不间断地死亡,这就是生命永不消失的缘由,大地总是生机勃勃的根据。当一棵小草破土而出时,是充满活力的,她像一个不卑不亢的勇士正向世人展示她的活力,使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气息。小草的生命延续率是最高的,受到人们无  相似文献   

11.
困惑生命     
“困惑生命”在教育中已困惑了许久,这个话题总让我觉得有点沉重。二个月前,邻校的一名中学生因玩电子游戏机而输掉了用于注册的四百多元钱,最后留下遗书,结束生命。一时间,地方政府、教育单位、工商文化部门纷纷出动,网吧、电子游戏厅关门、停业、罚款、被砸……生命带来的震撼横扫街头巷尾的一切生活琐屑……生命既然是唯一的,是无价的,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理应成为教育价值取舍中超越一切的选项。然而,小学教材中许多涉及生命话题的篇章,在实际教学中生命的价值都被淡化了,被高于生命的道德标准所取代,以至于有很多的关于“视死如归”“舍…  相似文献   

12.
生命关怀视野下的高校生命教育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阐述了我国生命教育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了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提出了实施生命教育的建议,指出高校应挖掘生命教育的潜力和优势,构建和谐校园:转变观念,树立生命意识;将生命教育融入课程内容,变"知识课堂"为"生命课堂";生命教育实践化;生命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生命教育教学研究化;生命教育机制化,从而构建全方位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构建和谐校园.  相似文献   

13.
生命美育论     
来自生命科学、生命美学的生命美育,具有独特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值得高度重视和发扬光大。情感性、形象性、愉悦性、自由性的生命审美价值特征,寓感性于理性,自然性与社会性共存,既有形象性又富趣味性,从过程性到动态性的生命美育特性,以及青春性、智慧性、审美性、创造性的生命创造原则,是生命美育的核心理念。要关注当前社会倡导生命美育的紧迫性,强调将生命负状态审美纳入生命美育的必要性。生命力、生命美、生命美化等生命美学与生命美育理念,应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热爱生命     
生命是什么?这是一直困扰我的问题。随着我一天天长大,我渐渐懂得了,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因此我们要热爱生命。  相似文献   

15.
生命与教学     
教学是有生命属性的,它蕴涵着丰富的生命意蕴,即教学是生命的完整和谐,是生命的体验,是生命的生成,是生命的互动,是生命的超越。就我国而言,当前教学中存在着生命缺失现象:教学的控制性;科学理性至上;教学的知识本位性。教学应以提高人的生命质量、体现人的生命价值为其终极意义,教学必须回归生命,这意味着教学是对话、交往、理解和共生。  相似文献   

16.
生命     
天地之间有许多鲜活的生命,生命总是不间断地在产生,繁衍,也在不间断地死亡,这就是生命永不消失的缘由,大地总是生机勃勃的根据。当一棵小草破土而出时,是充满活力的,她  相似文献   

17.
生命价值观概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是价值的本源没有生命,所有利害等价值问题便无从谈起.生命是价值的基础一切客体价值都是生命价值的外衍、对象化;主体所有高层次价值类型都是生命价值的衍生和提升.生命是价值主客体的统一.个体生命价值就是自我价值.要防止自我价值自发扩张,导致个人主义;也要防止社会价值异化.生命价值是一切生命体共有的,区别于低等生物、植物和动物的人,应追求更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68年,美国学者唐纳.华特士开始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生命教育很快波及到许多国家和地区,形成了一种新的教育思潮,本文作者提出了生命及生命教育的内涵与结构,尝试用体验来内化生命教育的内容,让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积极响应叶澜教授的教育命题——"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1]由此感发生命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应以生命教育为核心。  相似文献   

19.
基于生命特性的生命价值及其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的教育在学生的知识增长方面抓得很有成效,但在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方面存在着缺陷,这是我国生命教育提出并推广的深刻的历史背景。2010年7月29日正式公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第一部分《总体战略》中的第二章《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提出: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进行生命教育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的战略决策,这也是在国家教育改革文件中第一次载入了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在全世界勃兴了一门新的教学门类——生命教育。这是培育学生生命成长的一条新途径。为此,本刊约请了海内外四位学者就有关生命教育历史、现状、未来展望、生命教育主要性质与内容展开讨论,以期推动生命教育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析生命神圣、敬畏生命与生命尊严,以及人格个体之意义,以回答若干生命伦理学的课题。本文首先申论主张一切生命神圣的史怀哲固然使我们对一切生命都赋予道德地位,但不能具有神圣之意义,且实不能平视一切生命,否则会窒碍难行。本文亦引述辛格对于人类生命之区分,即生物或物种意义的生命(homo sapien)与人格个体(person)之不同,杀害一物种意义的人类,如胎儿、胚胎、干细胞等,并不一定是不道德的。只有杀害一有自我意识的人格个体,方是不道德的。本文进而依康德的分析,说明人类不只是有感知能力,更有由义务而行的道德表现,自身为一目的,建立人性的尊严。一般由此建立人权固然有助对个体人格的保障,但却区隔人与人之间的独立性和不相干性。因此,本文认为儒家将仁心所指的生命之间的同情共感作为道德价值的根源,由义务的取向,更可以拉近和建立人际间的亲密感,由此以建立一道德社群,对于生命伦理的课题,有更合理和恰当的解决,如长期照护的政策和施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