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茶道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人们每每谈及“茶道”,自觉会联想到樱花之国——日本,似乎“茶道”的故乡在日本。其实,早在唐代我国便形成了饮茶之道。唐代茶道,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茶道”包括茶树的种植、茶叶的采制、分类、煮茶技艺、饮茶用水和茶具的选择等;狭义的“茶道”,仅指在茶屋饮用过程中一整套严格的规范。本文将给唐代茶道以广义性地赘述。一、唐代饮茶的普及茶从被发现到成为日常饮料,大致经历了祭品、药用、菜食和饮料四个阶段,距今至少也有四千年的历史。相传“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神农本草》)  相似文献   

2.
日本茶道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建立 《日本学刊》2004,(5):91-103
古语云 :“橘生淮南则为橘 ,橘生淮北则为枳。”日本茶道虽源于中国茶文化 ,但它并非中国茶文化的简单翻版。日本茶道集固本之食道、长智之书画道、积勇之武道、增美之花道和清神之香道、乐道为一体 ,是日本独特的生活文化。自古以来 ,日本茶道人口分属的社会阶层就很广泛 ,既有皇室贵族政客大贾 ,更不乏地位低微的普通民众。众多的日本茶道修习者 ,或将茶道视为其不为无益事且度有生闲暇的娱乐手段 ,或将茶道视为创造交友之缘的工具 ,或将茶道视为修行得道的指月之指。总之 ,日本茶道一直在方方面面影响着日本人的生活。从茶道的角度研究日本文化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滕军 《日本学刊》2001,(1):140-150
茶道是日本文化的代表与结晶。在日本,有关茶道的研究已十分深入。但不能否认,其中就茶道而论茶道的偏主观性的研究居多。如对日本茶道中的美意识——“わび”(可译为闲静)的研究,大都在日本茶道的道具中去取证,最多也不过追溯至中世的文学。1本文力图放开视野,用客观的眼光从中日文化交流史中,即从中国文物的东渡及其对日本茶道的影响中来取证,以探讨“わび”美意识形成的物质基础。中国与日本有两千年的交流历史。在这两千年中,中国文物的东渡始终不断。随着日本社会文化的繁荣发达,日本人对中国文物的认识愈加深入,其喜爱程度也愈加执着…  相似文献   

4.
论日本传统艺术的特性——基于艺术学的视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滕军 《日本学刊》2007,(1):112-126
日本传统艺术内容丰富,形式纷繁。笔者用艺术学理论的分析方法,阐述了日本传统艺术的五个特性:“崇尚原始自然信仰”是其生成特性;“主客体浑然合一”是其创造特性;“意蕴深远”是其作品特性;“重在感知和体验”是其接受特性;“重在复制模式”是其传承特性。在阐述中,笔者从日本的雕塑、雅乐、大和绘、能乐、庭园、茶道、花道、歌舞伎、浮世绘、煎茶道等传统艺术的历史和实践中,引用了大量的事例作为实证的材料。  相似文献   

5.
李绍昆先生为著名美籍华裔学者,1987年12月22日应邀来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讲学。在《痛论人的价值与尊严》的总题目下,李先生共讲了六个问题:(一)从题外的两篇文章说起;(二)墨子的人生观;(三)新马克思主义者的人生观;(四)傅伟(勋灬)的“中西互为体用论”;(五)欧美人士的人生观;(六)个人的一得之愚。因篇幅所限,本刊选取其中第(二)、(五)、(六)三部分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6.
“和敬清寂”与“禅茶一味”辽宁大学窦重山茶道是日本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夺葩。其产生、发展、定型的全过程,处处折射出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印痕,并与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结下了不解之缘。最能体现茶道思想及审美意识的是"茶圣"千利体(1522-1591)提炼出的四...  相似文献   

7.
中日文化交流使者的新奉献──读千宗室《<茶经>与日本茶道的历史意义》南开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刘岳兵千宗室先生是日本茶道奠基人千利休(1522~1591年)居士的后裔,现为日本茶道里千家第15代家元。他重视茶道文化的学术研究,提倡“一碗茶中出和平”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日本模式”的基本特征是 :(1 )“日本模式”的核心是“追赶”(注意 :不是赶超 ) ,目标是以实现重工业化学工业化为开端 ,赶上欧美先进工业国 ,或称之为“追赶型现代化”;(2 )“日本模式”的基础是“后发效益”;(3)以市场失败论”作为理论根据 ,加强政府干预 ;(4)以引进技术为主的技术政策 ,是追赶欧美的主要手段。战后日本的落后首先是技术上的落后 ,从而导致其产品的落后和产业结构的落后 ;(5)坚持“贸易立国”和“出口主导”,以保证“追赶型现代化”所需的外汇 ;(6)实行统制金融 ,以保证“追赶”所需要的低成本的巨额资金。“日本模式”…  相似文献   

9.
近20年来,中国的日本学界对日本文化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在总体文化的研究方面,抑或是在文化专题史研究方面,陆续出现了一批令人瞩目的论著。其中滕军女士(北京大学日本学系副教授、日本神户大学博士)撰著的《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可以说是,我国学者、也是世界日本学界关于日本“茶文化”的第一部系统的概论性论著。它标志着在表现日本民族精神形态的“茶文化”领域中,我国学者的研究已经站在了国际日本学界的前沿了。《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以下简称《概论》),全书227万字,图片431张,由东方…  相似文献   

10.
自明治维新以来的对外开放政策,使日本这个华夏文明边缘上的东方古国已经相当西方化了。例如在东京,除了皇宫和几处神社保留着传统的建筑风格外,鳞次栉比的摩天大楼,纵横交错的高架公路,几乎使你分辩不出与西方的现代都市有什么区别。而且,“西化”已经渗透到日本人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日常生活之中。例如在政治上实行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在经济上废除家族财阀而实行股份公司制;如此等等。也许正是由于“全盘西化”,才使得“国际化”的目标成为普通日本人的生活观念。然而,“全盘西化”外衣下的日本人又特别崇尚传统文化。有一位美国人曾说:“日本缺少文化传统而又崇尚传统文化”。这句话的前半句似乎有些偏颇,而后半句确  相似文献   

11.
研究日本文化往往要涉及神道、花道、茶道、香道、书道、武士道等等,研究“道文化”现象,对于日本文化研究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拟通过考察“道文化”的历史演变及内涵,构筑“道文化”的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我们发现许多青年朋友有十分强烈的反传统意识。过去似乎不堪回首,谈起祖先便觉脸上无光,为了现代化,不妨将传统彻底抛弃,从头干起。这其实是一种很天真的想法,从文化、心理的立场看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过去”和“现在”是互相渗透的,即使最彻底的反传统主义者,也不能脱离传统所造成的现实条件与基础。“五四”时期,评价“娜拉”为时代女性、有独立人格的胡适,他本人的婚姻却被他的母亲所安排。最敢批判的鲁迅,他的老师章太炎的学术观点有很多保守的地方,但他从来不去批判章师。在吸取西方思想文化上表现得最为激进,甚至提出进口西方妇女来改良和民族人种的日本,却保留下比中国还多的传统的文化和习俗(如木履、和服、“榻榻米”以及茶道、花道……)。可见传统是个难以分割的东西。它本身倒并没有什么可怕,可怕的是在貌似激烈的言辞下对于传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日本学会于1991年11月29日至30日在该市举办“走向21世纪的中日关系学术讨论会”。来自上海、北京、山东、河南、浙江等地的40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此外,还有两位日本学者应邀专程从东京前未  相似文献   

14.
李甦平 《日本学刊》2001,(5):108-121
一关于日本朱子学的分类 ,可谓众说纷纭。日本学者阿部吉雄将日本朱子学分为两个系谱 :(1)主知博学派 (主气派——知识主义派 ) ;(2 )体认自得派 (主理派——精神主义派 )。源了圆则将其分为两大学派 :(1)经验的合理主义 ;(2 )思辨的合理主义 (价值合理主义 )。1 中国学者朱谦之将日本朱子学分为 :(1)京师朱子学派 ;(2 )海西朱子学派 ;(3)海南朱子学派 ;(4 )大阪朱子学派 ;(5 )宽政以后朱子学派。2 王家骅将其分为两大派系 ,认为其中一派浓化了朱子学的唯心主义色彩 ,更加强调其封建伦理学侧面 ,并进一步密切了与神道的同盟关系。这一派以山…  相似文献   

15.
日韩儒家文化背景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畅和 《日本学刊》2001,(3):89-105
一近年来 ,很多人把日本经济的成功原因归结于所谓的“儒家资本主义”,如认为 :“日本是东西合璧的儒家资本主义”、“应重新考虑支持日本人行为方式的儒教性因素”、在日本“儒教是最具优势的传统文化 ,至今仍作为重要的秩序原理而生存”、日本有“一亿孔孟之徒”,等等。这种评价从表层上看不无道理 ,但究其实质并非如此 ,特别是同韩国 (以下需特指时将称朝鲜 )相比较就更为明显。笔者认为 ,日本和韩国文化在貌似相近而实质上大相径庭上极具典型意义 :两国在古代同为“东亚儒学文化圈”,但一为“西方”,一为“东方”;一个是举剑的“武士文…  相似文献   

16.
浅析日本新闻媒体中的厌华情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赢 《日本学刊》2005,(2):32-36
一 充溢于日本新闻媒体中的厌华情绪近年来 ,新闻媒体日益成为影响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留意审视一下日本的新闻媒体 ,便可以发现那里充溢着一股浓厚的厌华情绪 ,对中日关系的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仅从 2 0 0 4年来看 ,可以说日本新闻媒体中反映出的厌华情绪集中表现在四个方面 :( 1 )唱垮对华经援 (ODA) ;( 2 )唱“酸”“中国特需” ;( 3)唱高中国反日情感 ;( 4 )唱恶东海油气开发。其特征也可概括为两点 :一是参与的新闻媒体多 ,除了长期反华的右派媒体外 ,连一些原来持中间立场或以往对华态度友好的新闻媒体也加入…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2 0年代以后 ,“传统”一词开始在日本广泛使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到战后 ,以“传统”为题目的著作不断涌现 ,“传统”成了论述日本历史、文学、民俗、文化时涉及的基本概念。关于“传统” ,2 0世纪 30~ 40年代的务台理作、小林秀雄、柳宗悦、河上彻太郎、肥后和男、  相似文献   

18.
据日本《读卖新闻》1987年9月14日报道,由日本《读卖新闻》社等单位赞助、日本青少年研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日青少年问题学术讨论会",于9月2日至3日在东京的青年馆召开.这次讨论会研究的主题是中日青少年劳动观和价值观的变化,对两国青年工人的现状作了比较研究.在进行调查时两国学者发现,日本青年工人多数认为在自己的工作单位(1)可以得到教育和进修的机会;(2)大多数人工作认真;(3)没有迟到及怠工现象;(4)有固定的工作内容;(5)受到人的待遇.中国青年工人大多认为在自己的工作单位里人们(1)为社会而工作;(2)工作量很大;(3)人际关系融洽;(4)对提高生产率有强烈的关心;(5)厂方出现亏损个人并不担心失业.对于中日青年在工作、人际关系、工作环境等问题上所做的不同回答,两国学者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认为日本青年工人关于"大多数人工作认真","没有迟到和怠工现象"的回答,说明日本企业十分重视生产率,日本青年工人比较勤奋.而中国青年工人的工作欲望并不是很强烈,在劳动理念与实际之间存在差距,对这一差距如何解释,是两国学者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一、制约日本未来的十种因素展望21世纪初以前的世界形势,有以下十个重要因素:(1)美苏逐步由“对立”趋向谈判;(2)爆发包括使用核武器在内的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不大;(3)美苏两国对其他国家的影响相对减弱;(4)美国在西方的领导力量下降,但也不会出现取代美国的领导力量;(5)经济和技术问题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增强;(6)世界进一步走向信息化;(7)西欧在经济上的统一取得进展,东西欧的关系加强;(8)西  相似文献   

20.
罗斯福“新政”时期,为了缓和经济危机和遏制工人运动,美国国会通过了许多法律,其中包括劳工立法,使美国资本主义在动荡中仍然获得某种程度的发展。本文作者以比较翔实的资料,论述了罗斯福“新政”时期的劳工立法问题。全文分为三个部分:(一)“新政”时期的劳工立法的内容;(二)“新政”时期劳工立法产生的背景;(三)“新政”时期劳工立法的实质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