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州"花儿"与陕北"信天游"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是一部专门研究"花儿"、研究"信天游"进而研究民歌共性与差异的理论专著.专著确立的4个比较主题合理,所采用的"量化--质化"的研究方法科学,文本应用较好,这使得专著对于两种民歌的比较研究既有理论性的思辩,又有感性和诗意对人的熏陶.由于作者是个热爱民歌的民间歌手,同时对民歌又潜心研究多年,因而该书的见解独到,理论探讨有深度.专著虽有不足,但瑕不掩瑜,待今后修正、完善与提高.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梳理了现有关于"关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关系"研究当中的结构视角问题.并且从制度结构观和网络结构观两种分析视角审视了这两种结构路径与"关系"研究的契合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关系"自身的实践特性提出一种新的结构观--"关系"结构观,同时根据"关系"研究的分析单位指出深描是"关系"结构观研究的可行性方法.  相似文献   

3.
释"商"     
商文明到底起源于什么地方?商人为什么把自己称为"商"?"商"字的写法对研究商文明的起源有没有帮助?"商"字的写法对理解商文明的性质有什么启示?尽管前人已有了相当的成果,但笔者认为都不能令人满意.本文在分析前人研究成果和方法的基础上,尝试着提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三重证据法".运用这种方法,得出了新的结论,即商字的写法着重昭示了商民族是玄鸟崇拜的民族,字源上来源于东部地区的鸟图腾崇拜刻符.并在此基础上对几组东部地区的图腾刻符进行了全新的解读,同时对与商字在写法上有同构性、意义上有密切关联的辛字和帝字进行了新的释读.  相似文献   

4.
新闻传播学应加强质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发展,研究方法显得日益重要。我们不仅需要注重量化研究。也需要注重质化研究。因为在当今中国新闻传播的语境下,质化研究不仅重要,而且非常必要,同时我们在运用质化研究中还须注重科学规范。此外,质化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才能更好地研究新闻传播学中各种复杂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案例分析教学法在"民法"教学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民法"教学案例库的研究与建设的迫切性、现实性和深远性,并具体地阐述了"民法"教学案例库的设计原则与思路、内容结构与功能.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科学各学科研究中,经济研究与文学研究经常互相推动。经济学著作的煽情性与修辞技术,乃至结构框架常常来自文学及文学研究,而文学研究也从经济研究那里获得了很多模式化和规律性的启示。在文学创作实践中,现实社会中的"食货"等物欲世态常常与小说文本的叙事形态达成一种同构共谋关系,发生结构层面的置换。因此,在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我们应当冲破以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强势观念的束缚,不再一味地沿着"反映论"定律下的背景研究或投影研究的老路走下去,而应当别开生面地探讨小说叙述形态与社会物欲世态的同构关系,全面探讨以"食货"为重心的"物欲化"叙事形态及其结构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代、民国与现代学者在前后百余年间对《尚书》中"文"字的考证研究,首先由若干学者不约而同地独立提出,而后又经历数代学者持续递进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在论证的精确性上、在所关联学术背景的重要性上、在"小题大做"的选题范式上、在数代一流学者持续递进的研究范式上,都有典范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国内关于介词框架的研究成果还不是很多.该文主要从现代汉语中的介词"从"入手,研究与"从"相关的介词框架问题.主要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考察了"从"字结构和"从"字框架的分布、成因以及"从"字组近义介词构成框架异同等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
"唐宋诗之争"贯穿清代诗学和诗歌创作的全过程,绝大部分诗人和流派都涉及"唐宋诗之争".综观20世纪以来的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内容上有从"唐宋诗之争"出发对诗学基本问题进行分析的,有关于唐诗、宋诗研究的,有从清代诗坛风气、诗学演变立论的;研究方法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从一元到多元,从平面到立体的发展过程.本文对清代"唐宋诗之争"研究的历史及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考察其研究方法,提出研究中需要关注的问题,以期对清代"唐宋诗之争"的进一步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0.
论心理学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对立与整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观心理学发展历史,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长期对立,这既表现在方法论上,又表现在具体的操作技术上;但两种研究范式各有利弊,且恰好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因而两种研究范式间的整合是历史与逻辑的必然。该文归纳和分析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由对立走向整合的趋势,并总结了两种研究范式在心理学研究中的几种整合模式。  相似文献   

11.
日知先生与"封建主义"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历史的分期问题是为现代史学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之一.从20世纪30年代起,国内学界就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限界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及至50年代中晚期最终形成了三大主要学派,即所谓的"西周封建论"、"战国封建论"以及"魏晋封建论"."50年代初,苏联史学界关于古代东方的研究成果较多地介绍到中国来,一部分中国学者开始从世界史的角度重新探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逐步形成了魏晋封建论的系统见解."[1]  相似文献   

12.
"於"字是<马氏文通@介字>中论述最全面、最充分的介词之一.马氏主要从语法功能的角度对其作了系统而细致地分析.本文拟从语法特点、"於"字结构的位置、与"乎"于"二字的区别等方面来加以评述.<文通>对"於"字的研究,既有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批判继承,又有所发展、创新,并且对后人也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当前,劳动教育成为教育理论界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因此,对我国"劳动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需要有更深度的反思和意义重构.文章以中国知网收录的公开发表的30篇CSSCI类期刊文献和32篇硕士学位论文为研究线索,对我国"劳动教育"从研究成果分布情况和学术维度中关于"劳动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进行剖析,指出以往"劳动教育"研究成果的局限,即劳动教育的内涵研究存在分歧、劳动教育的概念研究缺乏实践层面的重视及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为此,需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完善,进一步明确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的价值和地位,要将"劳动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哲学命题来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1980年代以来的当代中国,先后出现了三类"五四论述",一是思考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断的原因,其中又可以分为外因论和内因论.二是批判五四新文化理念自身,批判者分别受到新儒学和后学的启发.三是梳理五四新文化理念的知识谱系,其中又有自由主义和新左派之别.这三类"五四论述"为"现代文学研究"提供了多样的研究立场和评价标准,使"现代文学研究"获得了"当代性",但也存在着当代性与历史感脱节以及理论的当代性与现实的当代性错位等问题.为了推进现代文学研究,我们还需深入研究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新的"五四论述".  相似文献   

15.
"国家观念"视野下的国家政治安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政治安全是国家安全研究体系中的核心问题之一。运用交叉研究的方法,借鉴国家安全学界、政治学界以及国际人权研究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国家观念"作为逻辑主线,深入研究包含社会认同、社会政治意识形态、民族意识以及宗教信仰等因素在内的国家观念与国家政治安全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辩证关系,有助于开拓国家安全学和人权法研究的视野,为国家长治久安与社会和谐提供基础理论上的支撑。  相似文献   

16.
语言符号"任意性"与 "象似性"辨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任意性"作为语言符号的本质特征,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引发了诸多研究者的质疑,有学者主张用"象似性"取代"任意性"。"象似性"作为认知语言学的核心概念,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索绪尔结构语言学中对"任意性"原则的反动。"象似性"对理解人类认知本质有重要推动作用,与之相关的隐喻研究经历了从修辞手段到人类认知工具的发展。认知科学的发展催化了象似性与隐喻研究的融合,尤其是在分析书面语篇中两者可以体现出极其强大的解释力和创造力。混合模型将隐喻与象似性结合起来,提供了分析语篇的一种新范式。尽管这种认知语篇分析法揭示了书面语篇的高度象似性,可是它依然不能推翻索绪尔有关语言符号任意性特征的论断。"象似性"不能取代"任意性",从事认知科学研究的学者存在对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的误读和片面解读。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有相对任意性和绝对任意性之分,两极之间存在一个连续体,二者并非二分对立。"象似性"早已包含在索绪尔的"相对任意性"之中,它不可能作为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的对立面而存在。  相似文献   

17.
10种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相关论文显示,2008-2017年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最近发展区、支架、中介等核心概念不断被运用到教学研究和实践当中,并创造性地与"动态系统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内容不断拓展与深化,涵盖二语习得各个方面;研究方法朝着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未来研究的重点应当是社会文化理论如何更多地与心理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新近理论成果相结合,全面关注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内在、外在因素,关注教育环境中发生的对话及其对学习的影响;采用更多样的统计方法,加强个案研究、微观研究、纵深研究。  相似文献   

18.
邵燕祥的新诗创作具有明显的"宏大叙事"的"时代"特征.这种"宏大叙事"在其创作早期主要表现为"为政治服务",被政治权力所限定和本质化了的"革命叙事",在后期则体现了向个体主体意识苏醒和突破思想禁锢的"启蒙叙事"的转变,创作者启蒙意识的增强也使得诗歌的这种"宏大叙事"本身面临诘难并走向了解体和停滞.纵观邵燕祥的诗歌创作,可以看到一名知识分子被时代潮流裹挟而下以及个人主体挣扎、觉醒、挣脱的悲剧性的"找灵魂"过程,这其中包含许多值得认真思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一部好的文学史不是一劳永逸地静止存在,它始终处于完善、补充、淘汰、新增的过程中,以文学的发展、进化和开放的格局作为內在依据而不断推陈出新.美国文学史与西方(欧洲)文学史一样,虽然相对稳定但仍受到"当代性"的挑战.美国文学史应对"当代性"的挑战,不仅仅限于那些权威性著作的范围,更重要的方面是随着文学研究的深入和各种不同流派文论的诞生,一个更大规模、更多层次的文学评论与文学史编写的热浪悄然涌现,它们从根本上颠覆了以往单一的独语式的文学史模式而重构了一个多声部的文学史体系.其主要特点就是不再以大历史式的框架来通达文学发展的全景,而倡导一种个性化的、专题式深入研究的方式来突破被他们视为教条古板的局限.所有这些,表明了美国文学史的写作正向纵深发展,呼应了"当代性"的时代要求.这种以人文精神为立足点,以当代的眼光为基准,以不同文学形态为对象的研究方法,根本性地解构了以往独步天下的传统文学史格局而呈现出百家争鸣、众语喧哗的"复调"态势.美国文学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从"独语"走向"喧哗",经"当代性"反思而前行,形成了一种多元文本模式互补、并存的趋向,在整个西方文学史申相当突出.美国文学史撰写的成功经验无疑给中国编写的美国文学史提供了有益借鉴和启迪.  相似文献   

20.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特色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阐述了如何通过科学地制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实验室和教师队伍,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办特色专业、发展学科建设的可行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