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海市与国际港口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一流港口城市,是上海城市建设的目标。本文选择新加坡、香港和鹿特丹等世界一流城市为参照城市,依据近十余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数据,开展上海与世界一流港口城市在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方面的现状与历史动态变化的比较研究,以揭示上海存在的差距幅度,从一流港口城市发展中吸取有益经验,为上海城市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文化产业是21世纪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深圳作为一个文化的后发城市,迅速抓住文化产业的发展契机,使文化产业硕果累累。深圳要想成为国内一流、亚洲领先、全球知名的文化产业先锋城市,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采取新对策,坚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世博会"与上海城市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中国举办的世博会在上海召开,这个以“城市”为主题的世博会充满着对人类未来生活的向往,并有望将上海推向世界明星都市的地位。从20世纪国际城市化经验和都市发展理论出发,指出上海需要走出城市偏好、以农村对照城市的传统思维定式,而是以全球化与社区之间的纽带来定位城市。作者强调全球化、移民文化、市场化是构成上海海派文化的基本要素,举办一个“海派”世博会将是全球的期待。  相似文献   

4.
音乐不仅可以增加城市的艺术魅力,而且可以增强城市的经济实力。自从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区人民政府提出建设“文化广西”的战略目标以来,各地市都竞相举办各自的文化艺术节,但有些地方的艺术节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却收获无几。因此,我们有必要以南宁国际民歌节这一成功范例为参照,进行机制创新,打造品牌,共同为建设“文化广西”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上海“设计之都”建设提升了城市国际影响力,营造了社区创意氛围。面向未来,上海“设计之都”建设面临着海派文化主体性传播的新挑战。本文基于海派文化的源流与定义,结合国外“设计之都”建设经验,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比较分析等方法,深度调研与剖析国外“设计之都”建设过程中的文化传播经验,提出上海“设计之都”建设中的海派文化推广策略,这有助于海派文化“走出去”,并打造国际一流“设计之都”。  相似文献   

6.
关于上海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上海经济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已经觉察到经济与文化之间的对峙与矛盾,并且越来越感觉到上海的经济与文化之间出现了某种非平衡、不协调的现象。加快上海城市文化建设,开拓上海城市文化的新途径正在成为上海城市发展极其迫切的任务。笔者认为,推进上海城市文化建设的步伐,使之赶上上海经济的发展水平,一个十分关键的问题便是上海文化产业的拓展。这既是一项现实的任务,也是一个学术的课题。  相似文献   

7.
上海正在建设成为一个真正的国际大都市。因此,上海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现代化城市对各方面人才的要求,目前就读于中专、职校、技校的学生将来会有更多人选择进入高校深造。  相似文献   

8.
陈英 《社区》2011,(24):26
近日,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习溪桥街道居民迎来了第二届社区文化艺术节,艺术节除成功举办了开幕、闭幕晚会以及"永远跟党走"、"爱在社区"、"共建风采"三场专场文艺演出,还举办了"红色故事会"、"红色电影展"、"红色文化知识竞赛"、"激情广场大家唱"、"社区才艺表演"、"戏曲欣赏"、庐陵文化大讲堂、书画摄影展等共16项活动。一系列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社区文化活动,形成了健康高雅、文明和谐、独具特色的社区文化景观。文化艺术节,成为干部职工的"加油站"为把社区文化艺术节打造成社区文  相似文献   

9.
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助上海城市形象提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注意力经济时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程度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城市综合竞争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借鉴国外城市发展的经验,上海应立足本土以文化创意产业为抓手,从2010年世博会、创意园区建设、创意人才培养、国际性节庆活动等多层面发展创意产业,从而实现城市形象的塑造与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一个成功的城市必须拥有一个极其鲜明的城市文化主题作为坐标和轴心,上海应打出“江南都市文化”的旗帜。北京应该走欧洲模式,而上海要多靠近一下美国模式。上海要建“国际文化大都市”,在具体路径和战略上都要有具体的跟进保障措施。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至少要对2020年的目标有所打算,这与上海的“国际大都市”应该是同步的。以长远发展目标计,上海的文化目标应当提“国际文化都市圈”。把会展中心城市发展目标和“四个中心”相结合,通过市场引领、品牌培育恢复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地位。制约中国电影“走出去”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是发行,上海目前非常缺乏有这方面意识的发行方。在文化大发展中如果只是讲赚钱不讲普世价值,那么危机的因素是非常大的。  相似文献   

11.
城市作为一种人类的聚居形式,是工业文明催生下的产物,首先表现在建筑空间的多样化上。因此谈及程乃珊作品中的上海形象,自然离不开对于上海都市空间的展现;而真正能够塑造一座城市的形象、体现城市文化性格的市民,则是城市的中坚力量,日常生活、喜怒哀乐、思维方式最终沉淀为城市的文化结构。研究上海,探究程乃珊作品中的上海城市形象,需要透过城与人的共生关系来发现其深层意蕴,在城与人的碰撞之中,上海形象逐渐走出文本,转化为直观的体验。  相似文献   

12.
把北京建设成为一流的世界城市,是北京市提出的城市建设新目标。世界城市是世界经济系统的中枢,北京建设世界城市必须首先建成经济中心和首位城市,其次必须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还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最后,北京世界城市建设必须由北京市民和京郊农民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3.
梨园子弟是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他们的播迁对中国的戏曲文化、对迁入地的社会风气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由于苏州府本身在经济、文化上具有较高地位,所以苏州府梨园子弟播迁的主要方向是与它对等或地位比它高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如扬州、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且引起这些城市社会风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金陵瞭望》2007,(1):30-30
阿拉伯艺术节南京分会场活动由国家文化部、外交部、南京市政府、江苏省文化厅主办.由中演公司和市文化局共同承办.主要活动为4场文艺演出及1个阿拉伯艺术展。17名阿拉伯国家的文化官员及50名阿盟科教文官员、13名记者和228名演职人员参加了艺术节。艺术节让南京人民欣赏到了阿拉伯风情艺术.了解了阿拉伯文化.同时也向阿拉伯来宾展示了南京城市形象.增进了相互间的友谊。  相似文献   

15.
在很多人的传统观念中,中职生往往具有一技之长,但缺乏文化底蕴和艺术才能。其实不然,现在许多中职生不但学有所专,而且多才多艺。"我们的艺术节,我们来作主。"为了给同学搭建展示自己风采的平台,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上海南湖职业技术学校、上海工商信息学校等中职学校每年都会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在这期间,热爱艺术的同学们积极配合,热情参与,精心布置,营造了高品位的校园文化。  相似文献   

16.
《中华魂》2006,(9)
龙城街道为适应城市化发展要求,提出把龙城街道建成21世纪街道的新标杆。具体讲就是争创七个一流,即:一流的城市建设、一流的社区服务、一流的治安形势、一流的文化品味、一流的人居环境、一流的安全管理、一流的机关作风。通过争创“七个一流”。使龙城街道的工作走在全区乃至全市的前列,打造成全区乃至全市的样板。城市建设。在稳定现有企业的基础上,通过推动重大项目、旧改项目的实施,实现城市建设和社区集体经济的跨跃式发展。社区服务。提高社区管理服务水平,构建平安稳定、文明和谐的社区是今后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全面完…  相似文献   

17.
香港迪斯尼因地域狭小等条件的限制令人头痛,从而引发在中国大陆兴建迪斯尼乐园的争议.若立足于迪斯尼公司的经济利益,兼顾兴建城市未来的发展,长沙成为除上海外另一个颇具文化、经济、传媒优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九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的态势已经十分清楚地表明,二十一世纪将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世纪,世界经济中心正在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的城市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到本世纪末,将我国各大城市逐步建设成为具有发达的经济、金融、商业,崭新的城市面貌,良好的社会秩序,先进的科技教育水平,高效的政府管理系统,稳定的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高度精神文明的世界一流城市。这是历史对我国各大城市发展的要求。 建设一流城市,不仅应当注重经济、市政建设等蓝图的描绘和实施,更应重视政府法制建设蓝图的描绘和实施。纵观世界一流城市建设的经验与教训,尽管各国的基础、传统、环境等因素不同,其建设过程和成功经验各具特点。但是,注重政府法制建设,应用法律手段来推动一流城市建设,发挥法制在城市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导向作用、保障作用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随着上海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的实施,上海人才中介机构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已从最初的113家发展到现在的500多家,Kornferry、Hudson、Manpower等多家世界级的一流“洋猎头”纷纷登陆上海并加入行业协会。随着这些国际品牌公司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正在重新探讨“海派”文化,尤其在上海,“海派”已经成为文化研究的一大热点。应该说,这种反思“海派”文化思潮本身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自我超越的勇气;展示了上海人重构城市文化的决心。然而从整体看,“海派”文化是特定历史条件和地域环境下产生的一种文化认同,即上海城市近代化的产物。笔者认为,这种近代城市的文化认同渗透到上海社会各个角落;表现在文化各个领域。即使就上海的传统戏曲而言,不仅表现在剧目内容、表演技术、舞台设施、道具服饰等方面的变革,而且更重要的是这些地方戏曲在经营管理上的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