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黑茶,中国传统制茶工艺里一种深发酵茶品,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大家公认的功能茶之一。从过去到今天,它一直是边疆地区民族同胞生活的必需品。如今,它更是走进千家万户的茶间雅室.成为爱茶之人的上品。作为全国黑茶生产重要基地的临湘.也因其黑茶深远的历史和品牌.更因满山云雾的茶香.助推了其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4.
茶马古道及其历史文化价值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20 0 2年 6月 1 7日 ,由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和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联合主办的茶马古道综合科学考察活动在拉萨胜利结束。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为期 1 5天的大型考察活动。参加此次考察活动的有来自国内十余所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方面的专家学者 ,同时国内和香港主要新闻媒体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香港《大公报》、香港《中国旅游》、《中国国家地理》等也随队参与了考察和采访报道。此次考察活动中 ,笔者参加茶马古道川藏线的考察 ,由成都出发 ,经雅安、康定、道孚、德格、昌都、类乌齐… 相似文献
5.
7.
"茶马古道"的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茶马古道"是一条主要穿行于今藏、川、滇横断山脉地区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是以茶马互市为主要内容,以马帮为主要运输方式的古代商道.它作为一条连接内地与西藏的古代交通大动脉,历经唐、宋、元、明、清,其历史作用和现实意义不可低估.它在历史上不仅促进了"茶马古道"沿线高原城镇化的发展,为汉、藏以及其他民族间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更重要的是历代中央王朝通过"茶马互市"和"茶马古道",更加巩固了西南边疆,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在今天,"茶马古道"无论在自然资源还是文化资源上都是一条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古道,因此它的旅游品牌效应具有不可复制性,拥有巨大的国际旅游市场潜力. 相似文献
8.
9.
<正>黑茶,这个从丝绸之路上伴随着驼铃声走来的千年神秘之茶,再次在21世纪香溢天下。白沙溪,这个从1939年走来的老厂,以其执著、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引领着湖南黑茶的盛世崛起。茶之情:事在人为绝地反击安化,小淹镇,白沙溪。茶 相似文献
10.
“茶马古道”是当代中国提出的原创性学术概念,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体系作出了贡献,在日本、韩国等东亚国家以及西方英语世界产生广泛影响。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域来看,该概念的传播是文明交流互鉴的例证。20世纪初“茶马古道”概念通过图书和期刊、摄影和影视作品、社会团体的各类活动、周边产品的开发与消费体验等媒介传播到日本后,很快为各界所接受。日本研究者利用各种历史文献资料开展茶马古道的本体研究,还到茶马古道遗址现场亲身体验、调研和勘测,并从多个学科维度开展茶马贸易研究。“茶马古道”概念在日本的传播至今方兴未艾,并在话语范式、传播形式和样态、传播主题等方面呈现一定的规律和特征。 相似文献
11.
<正>眼前这个瘦削而儒雅的中年汉子叫简伯华,初次遇见他的人,也许会把他当作某所大学里的一位老师——当然,他在市场营销以及茶叶方面的学问和造诣足以胜任老师这个职业。不过,他的自称却是"三农":生长农村,毕业农大,干的农业。其实,他真正的身份是湖南省怡清源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茶业协会副会 相似文献
12.
茶马古道在历史上曾经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唐宋时期,它是政府军需马匹的重要来源通道;在民间交往中,它是农牧区、边境内地之间的商贸走廊;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它是多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分化与重组的大舞台。由此,茶马古道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发展史上功勋卓越。 相似文献
13.
费孝通先生基于中华民族形成与走向的考量,数次提出民族走廊的研究命题,其中对藏彝走廊研究就有涵义递进的公开五论之说。沿着费老指出的门径,中国大陆学界近40年来对各个民族走廊做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有学术价值的观点;其中,“走廊”概念泛化到各个相关学科,从人文地理学、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化学、社会学、政治学到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民族经济学、边疆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角度看,藏彝走廊的成形与茶马古道密切相关,即出现南方丝绸之路时藏彝走廊已经形成,并因其茶马古道功能而使该走廊长期保留着内部的延续能力及其与外部的沟通活力。随着研究的进展,费老提示的该走廊的蕴涵被学人不断发掘;进入21世纪,中国“一带一路”的愿景与行动将焕发出这个走廊的新活力,国家决策层所命名的藏羌彝走廊,扩展了该走廊并注入了新的内容,对该走廊的研究将有更多的含义被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14.
藏茶,是指具有悠久历史,与藏民族以及我国西北部蒙古族、维吾尔族、回族、羌族等民族同胞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茶叶。藏族同胞有宁可三日无粮,不可一日无茶、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病的谚语。 相似文献
15.
桦树皮制作技艺是我国鄂伦春等少数民族独特的民间传统技艺,体现出该民族特有的信仰、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情操。随着生活环境的变迁,桦皮制品渐渐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属性,技艺本身也随之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桦皮制作技艺后继乏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须保护其所根植的社会生活基础,培育其生长的土壤。应对掌握这项技艺的少数民族整体文化生态进行保护,建立起桦皮文化所属的民族文化生态圈,让鄂伦春人民群众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习俗与技艺,从而培育和激发起他们的文化自觉,让其生成主动传承、发展桦树皮制作技艺,保护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意愿,从而推动包括桦树皮制作技艺在内的民族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05年,黎族树皮布制作技艺被海南省政府公布为海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2006年5月20日,该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从此,树皮布一词开始受到世人更多的关注,有关黎族树皮布技艺的文章也屡见报章或网络。对黎族树皮 相似文献
17.
这里所说的知识共享伙伴,是指介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时各相关主体或各利益相关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用术语)在知识上形成的共享关系。而这里所说的知识,包括地方性知识和分析性知识(借用阿兰·邓迪斯的概念术语)。民族志立场,则特 相似文献
18.
马头琴,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婉转,音量较弱。作为蒙古族的代表性乐器,马头琴不但在中国和世界乐器家族中占有一席之地,更是民间艺人、普通牧民最为钟爱的乐器。由马头琴演奏出的乐曲,或深沉粗犷、激昂雄壮,或迂回婉转、意蕴悠长,充分展现了蒙古族同胞生产、生活的真实场景和颇具民族特色的草原风情。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