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高级形式 ,创造性思维能力是人的最高层次的能力。迅猛发展的社会需要大批有创造性能力的人才 ,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应成为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在教学中通过联想训练、想象训练、发散思维训练、逆向思维训练等具体的方式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
2 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呼唤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指人在认识世界过程中能够反映事物本质属性和内在、外在的有机联系 ,具有新颖的广义模式的可以物化的思维活动。一般具有求异性、逆向性、多向多维性、发散性、系统性等思维方式。培育和开发创新思维 ,应着重注意五个方面 :一是积累丰富知识 ;二是养成多思、勤思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是进行想象和联想的训练 ;四是把握直觉与灵感 ;五是冲破思维定势束缚  相似文献   

3.
很长时间以来,许多现象像谜一样围绕着我们,使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我们是用什么思维方式看世界的?思考的结果是我们提出了“求真式思维方式”“求善式思维方式”概念,以为这就是揭开思维现象之谜的症结。从一定意义上说,揭开这个谜无异于从又一个角度看国人。如何界定两种思维方式?定义一:求真式思维方式排除主体的主观意志和价值倾向,排除对象的伦理内涵,以对象的本真为惟一注意点、审视点。这种思维方式是追问真的,性质上是哲学式的、科学式的,故谓求真式思维方式。定义二:求善式思维方式以主体的主观意志、价值倾向为出发点,…  相似文献   

4.
肖祥 《学术界》2023,(10):60-76
党的二十大提出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复杂现代性境遇中,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着自主发展与全球化之间、民族国家认同与人类共同体认同之间、世界现代化进程与中华民族复兴之间、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张力与挑战。为此,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思维创新以应对面临的张力与挑战,既强调某些思维方式的协调与并重,即自主思维与融入思维相协调、综合性思维与责任思维并重;也强调某些思维方式的转变与偏重,即逆性思维向前瞻性思维转变、纵向思维向横向思维偏重。  相似文献   

5.
写作教学应重视思维方式的传授和训练。思维方式有多种:联想思维、想象思维、系统思维、深入思维、扩充思维、逆向思维、侧向思维。在写作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创设悬念式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创设探究式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培养思维的发散性等三个方面阐述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怎样创设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并达到培养和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法律事实认定中强调"理无可疑"的方式与近代西方以来所流行的自由心证方式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但是中国传统法官在法律事实认定过程中所深具的"平民式思维"和伦理政治思维趋向,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强烈的实用主义的诉讼品格,从而导致中西之间法律事实认定方式存在着本质的差异,也是中国传统社会诉讼制度始终无法走上形式理性的内在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8.
物理学中的发散性思维及其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散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现代思维,它在教育、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具有创造性功能。本文详细讨论了发散性思维方式及其在物理学中的作用,探讨物理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传统思维方式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在汉语翻译实践中表现为极力寻求一一对应、见字译字、见句译句,翻译腔严重。发散性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它强调从多方面寻找答案,对汉译英表达具有矫正功能,促使译者从多维度、多方面去思考最佳的译文表达。在此主要讨论在汉译英表达时,译者在发散性思维的指导下,可以从遣词造句等维度来选择译语表达,从而提高译文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与西方哲学相比 ,中国哲学在思维方式方面有一个显著特征 ,即重直觉参悟、经世致用 ,而逻辑推理与为求知而求知的方面则欠缺。其中直觉参悟实构成中国哲学的深层思维向度 ,它可分为正负 (或肯定式与否定式 )两个方面 ,本文拟探讨否定式思维向度的必然性及其理论意义。一、“说”之对象——中国哲学的本体论否定式思维方式在中国哲学中有很多具体表现 ,其最典型的说法就是“无可说即是说也”。“说”即是用语言描述 ,“无可说”即无法用语言描述。“无可说”之“无”严格地说应是“不”,“无可说”也即“不可说”。如果这里的“无”不是“不…  相似文献   

11.
型塑法律思维是法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专业以实践性强为其专业特色,因此,它应当以对人才的从业技能,至少是依法行为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之培养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然而,我国法学教育长期以来缺乏对学生法律思维养成的自觉,导致法学教育型塑法律思维功能的失却。由之,我们必须努力变革现有的法学教育模式,实现法学本科教育教学观念由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学生职业法律思维养成的转型。这种转型虽难度较大,但必须为之努力。  相似文献   

12.
创新思维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灵魂。创新又是思维的结晶。本文从创新思维的意义、性质 ,创新思维的准备条件 ,创新思维的发端机制 ,创新思维运用的基本思维方法 ,创新思维方法运用的原理 ,创新思维基本程序的角度来研究创新思维 ,对于创新思维学科的建立和提高人们创新思维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最小思维过程单元"及思维科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物质科学深入到基本粒子世界、生命科学深入到分子水平的高科技年代,成熟的学科一般都有其基本的最小研究对象,但目前思维科学尚缺少自己的最小研究对象.思维科学中的"基本粒子"最小研究对象--"最小思维过程单元"及其相应的思维旋回的提出,不但为思维学科的建立创造了一定条件,而且通过对其中所含的五个思维过程要素的排列组合分析,提出了15种、也是仅有的15种创造性思维引发机制.教学实践表明思维过程旋回中15种机制,即是分层次地、由浅入深地、全面系统地培养训练人们创造性思维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目的的活动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反映 ,也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而思维科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着重讨论灵感思维在我们生活中的表现及作用 ,特别提到在侦查活动中的艺术运用 ,从而启发人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 ,并将其运用到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15.
金顺福先生主编的<辩证逻辑>一书在一些内容上存有值得商榷之处,具体地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根据"辩证逻辑乃是研究人类辩证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科学"的共识,辩证逻辑的对象应是辩证思维形式及其规律而不是思维形式的辩证法;2.确实存在着与普通思维形式不同的辩证思维形式--辩证概念、辩证命题、辩证推理等;3.概念、命题(判断)等确实存在着辩证法,但这是思维形式的辩证法,它属于辩证法研究的对象.辩证逻辑的对象是辩证思维形式,不是思维形式的辩证法.辩证逻辑必须从哲学中脱离出来.  相似文献   

16.
思路论纲     
苏富忠 《齐鲁学刊》2002,2(1):60-67
思路是思维赖以展开的旨在建构一定新成果的观念性途径 ,是思维者根据既有的知识经验 ,遵循特定逻辑规律 ,运用特定思维方法 ,操作相应心理工具 ,有时还运用相应外部条件 ,在思维过程中瞄准思维目的而拓通、建构起来的观念性途径。思路结构是思维成果统一着的不同方式地搭配、联合思路的不同构成部分的主观—客观性结构 ,是通过运用不同方法操作不同心理工具而展开的思维所建构起来的结构。思路功能是思路结构孕育了的建构与结构思维成果的观念性功能 ,是在思维过程中发挥并在思维成果中保持着的功能。思路分类体系是以运用要素分析的分类类别为第一层次 ,分别统帅不同亚层次的二元对立分类、节段分类等分类类别而共同构成的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7.
辩证思维·矛盾思维·和谐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思维、矛盾思维、和谐思维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从逻辑上看,辩证思维是总概念,而矛盾思维、和谐思维是这个总概念下的两个子概念,是辩证思维的两大类型。从历史发展看,矛盾思维与和谐思维又是辩证思维发展中不同的历史形态。和谐思维具有矛盾对立性,矛盾思维也具有和谐统一性,这是它们作为辩证思维不同形态的共同本质。但作为辩证思维的两大形态,其中对立斗争与和谐统一的地位和价值趋向又是不同的。在和谐思维中,矛盾对立是隶属性的,而在矛盾思维中和谐统一是从属性的。在矛盾思维中,着重从矛盾出发,经过解决矛盾,在达到暂时的和谐时,又出现了新矛盾,然后又重复着从矛盾到矛盾的新的螺旋。而在和谐思维中,着重从和谐出发,经过缩小矛盾化解矛盾,达到更高的和谐,然后再开始由初步的和谐到新的更高的和谐的持续发展。一个着重从矛盾始到矛盾终,一个着重从和谐始到和谐终。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是当今时代的呼唤和现代教育的要求。为了培养创新人才,现代教育应以人为本,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注重非逻辑性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赵杨 《琼州学院学报》2012,19(4):136-137,142
本文认为注重英语思维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有助于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20.
张西立 《齐鲁学刊》2001,3(4):105-110
知性思维是有限的思维,它没有能力把握事物的整体和全貌,因此需用辩证思维来把握事物的整体和全貌。辩证思维与“存在”的同一,不是抽象的同一,而是具体的同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