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推动西藏对外传播研究,构建西藏对外传播研究中心,加强西藏对外传播研究平台和“西藏文化传承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建设,提升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学科建设水准,“首届西藏对外传播高端论坛”2013年6月29日在西藏民族学院举办.  相似文献   

2.
西藏对外传播在中国对外传播战略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是国家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央到西藏地方一直都十分重视西藏的对外传播工作。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对外传播工作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形成了特色鲜明、成效卓著的西藏对外传播“实践范本”,积累了宝贵经验和理念。本文在全面梳理和平解放70年来西藏对外传播实践历程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西藏对外传播的成功理念,以期为未来的西藏对外传播实践提供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国际著名记者伊斯雷尔·爱泼斯坦一生关注支持西藏的进步与发展,四进西藏,撰文著书,积极对外传播西藏。本文通过摘取爱泼斯坦涉藏作品中的西藏农奴制度与民主改革、驳斥“西藏独立”谬论、最大的人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文化与语言四个主题方面进行文献分析,研究发现爱泼斯坦在西藏对外传播中,坚持国际视野传播理念,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领域找到西藏对外传播与国际受众之间的“共情共鸣点”和“最大公约数”,在作品中融入国际受众熟悉的文化背景,做到了知己知彼,融通中外,取得了好的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4.
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政治原因,西藏时常会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西藏在西方人视野中的形象往往影响着他们对中国国家形象和“西藏问题”的认知与判断。目前,西方人视野中的西藏形象与真实的西藏形象有着很大的不同,甚至有的是对事实的歪曲。对此,中国应该加大针对西藏的对外传播力度,在西方人中建构真实、全面的西藏形象,主导西方的西藏形象话语权。本文认为,在对外传播中建构西藏形象,需要打破西方的西藏话语权和“想象中的西藏形象”,争取自己的国际话语权,以主动、灵活、多元化的传播策略和方式构建西藏对外新形象。  相似文献   

5.
作为国家对外传播战略一部分的西藏对外传播,面临西方政治偏见和意识形态“壁垒”、西方受众的想象心理与现实差异和本质主义与构建主义形象观的对立等现实困境,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和客观看待,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基础上,通过适当的“调适”,以恰当的方式消除中外、中西对西藏形象呈现和认知的鸿沟,实现西藏对外传播的战略目标,服务于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6.
针对西方某些新闻传媒对西藏民主改革的曲解和抹黑宣传,本文特别选取西藏民主改革期间,中外记者足履西藏所进行的现场采访报道,试图再现这场社会变革的历史真相,用历史事实证明西藏民主改革的伟大价值。同时,初步揭示西藏对外传播的若干特点。  相似文献   

7.
随着西藏的跨越式发展进程,广告已经不仅仅是其经济发展的一个方面,它日益成为西藏文化对外表达和传播的重要载体和手段之一.广告覆盖面广、到达率高的优势,使得在其中出现的西藏文化元素得以广泛传播和接收.本文选取近年来已公开投放的广告作品,提炼出若干西藏文化元素运用的角度,并主要从广告学的理论视角分析了西藏文化表达与传播的原因和独特优势,以期为提高西藏文化的传播效果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8.
哈丽丝 《天府新论》2011,(1):150-153
民族地区积极充分利用各种传媒资源,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介,努力创新传播方式和内容,加强对外传播渠道建设,扩大传播的辐射面,提高传播的质量和影响力,把民族地区真实的生存状态对外传播,引起外界的关注和支持,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9.
基于国际传播研究多元化范式,本文运用文献法对新世纪以来中国涉藏国际传播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发现相关研究主要有五个倾向:多视角考察和分析国际媒体涉藏报道、西藏作为涉藏国际传播主体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媒介中的“西藏形象”研究、国际传播视野中的藏传佛教及其文化研究、海外互联网涉藏舆情的相关研究等。同时本文通过对当前研究特点和不足的评析,尝试从学理层面就数字媒介趋势下民族宗教议题对外话语体系重构、多元媒介中的西藏对外形象修复和改善策略,提出方向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传播学的"传递观"分析了西藏60年交通运输事业发展的传播学意义,提出交通运输是传播的应有之义,并且是构成了信息传播的基础的观点。结合西藏交通运输发展的实际,分析了西藏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在"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以及西藏社会变迁、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西藏民族学院建校50华诞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分别发来贺信,总书记的贺信充分肯定了西藏民族学院的成绩,说西藏民族学院“为西藏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为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2.
“第二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第二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组委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联合主办,西藏民族学院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于2010年10月24—26日在陕西咸阳西藏民族学院举办,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成为学校近年来举办的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社会影响广泛的学术会议。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成为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中一个新的领域,逐渐引起学界瞩目。西藏民族学院在此领域居有突出地位。本文试图在对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历史回顾中,阐明构建“少数民族新闻学”的必然性、研究思路和学科构架,并简要说明中国西部、民族院校和西藏民族学院在“少数民族新闻学”学科建设中的历史机遇和责任。  相似文献   

14.
以张骞出使西域为开端的古"丝绸之路"虽成为历史,但其促使中西文明第一次碰撞,并在以后的历次接触碰撞中相互激发、学习、滋润,互相从对方的体系中汲取本文化发展需要的养分,进而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张骞通西域开始的对外传播,掀起了中国对外传播史的扉页,成为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对外文化传播、交流的开端。而从传播效果研究方面来看,张骞的"凿空"无一不体现着传播主体、传播对象、传播内容、以及传播技巧等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关系。本文试从传播主体西汉王朝、传播对象西域各国两个方面对张骞"凿空"之行的传播效果来进行审视,浅析其传播实践及在中国传播史上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5.
西藏现代高等教育的开拓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民族学院的建立意义重大。西藏民族学院是西藏的第一所大学,从她成立到现在应该说走过了艰难曲折的道路。现在看来,在古都咸阳创办西藏民族学院是很合适的,既便于联系西藏的实际,又便于借鉴内地办学经验。现在的西藏民族学院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层次在不断提升,在民族教育界的影响在不断扩大。回想当年,西藏民院的创建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开始的。  相似文献   

16.
2005年9月,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周德仓撰写的《西藏新闻传播史》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我国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其新闻传播在西藏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在特殊的历史、社会、政治、地理诸因素的共同制约下,西藏新闻传播形成了极其独特的格局和品质,成为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历史长河中独有的景观。该著系统研究了西藏自原始时期至公元2000年信息、新闻传播的历史存在,探究其发展规律,是国内第一部系统研究西藏区域新闻传播的著述,引起学术界…  相似文献   

17.
8月1-3日,华东师范大学与西藏民族学院横向联合课题“佛教文化与西藏和谐社会建设”第三次学术研讨会在我校成功举办。西藏民族学院民族研究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对外合作交流处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觉群佛教文化研究所共同承办了此次学术研讨会,我校民族研究院、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等单位的教授、专家和来自德国、中国香港、北京、上海、河南等地的二十余名学者参加了学术研讨。课题组总负责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潘德荣教授作大会主题发言,西藏民族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乔根锁、王学海分别致开幕词、闭幕词。  相似文献   

18.
在众多大众传媒对西藏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中,电影(包括故事片和纪录片)扮演着其他大众传媒不可替代的重要角色。本文将建国后的国内西藏题材电影创作进程分为"1950-197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两个阶段,对国内西藏题材电影中西藏形象塑造和传播的历史和现状进行梳理和考察,认为这些国内西藏题材电影塑造和传播的不是西方式的虚拟的、想象的"香格里拉",而是立足历史和现实基础上的真实而又完整的西藏形象。  相似文献   

19.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29(6):I0001-I0001
西藏民族学院:值此贵校建校50周年之际,谨向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西藏民族学院是西藏和平解放后中央在内地为西藏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建校50年来,学院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面向西藏、服务西藏的办学宗旨,践行爱国、兴藏、笃学、敬业的校训,  相似文献   

20.
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民族地区发展的基本法律保障,也是民族地区新闻传播的政策依据,对新闻传播事业发生着根本性影响。本文试图从国家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视角,阐述其对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力,并解析民族地区国家认同传播与民族认同传播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