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对“牺牲”的话题高度敏感.在《故事新编》中,他通过对古代神话、历史人物的重新塑造与“加工”,表达了自己对牺牲者被背弃、被包围命运的深切体认.其中《补天》《奔月》《理水》《非攻》在表现这一主题上显示出递进、延续的关系,前两篇表现的是牺牲者陷入被背弃、被包围的困境无法自拔,后两篇则塑造了两个力图从中挣脱出来的牺牲者形象.  相似文献   

2.
华夏悲剧的警醒——《药》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先生于1919年4月创作了小说《药》,由于这篇小说表现思想内容的深刻和形式的独特,在《新青年》杂志上一刊出,便决定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超越地位和引起的强烈反响。鲁迅的友人埃德加·斯诺认为“这篇被许多评论家列为中国‘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中国所产生的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药》所描写的人物形象和生活图画,为我们提供了一面认识旧民主义革命时期中国社会的真实镜子。从中可以观照辛亥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总结和探索革命成功的道路。鲁迅曾经这样讲述《药》的创作意图:“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因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如此高深的主题是怎样概括出来的呢?高尔基说过:“主题是从作者的经验中产生,由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思想,可是它蓄积在他的印象里还未形成,当他要求用形象来体现时,它会在作者的心中唤起一种欲望──赋予它一种形式。”即艺术构思。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继《狂人日记》之后,于一九一九年三月写了《孔乙己》。后来在一九二二年六月又写了《白光》。在这两篇小说中塑造了孔乙已和陈士成两个典型人物。鲁迅之所以要塑造这两个人物,其目的就是向人们揭露封建社会孔孟之道培育了一些迂腐、麻木、愚昧的读书人,最后旧社会又无情地把他们抛弃。就象秋风扫落叶一样把他们扫掉,以至无声无息的毁灭。《孔乙己》发表之后,鲁迅于一九一九年三月二十六日又写了一篇《〈孔乙己〉附  相似文献   

4.
王跃文官场小说《国画》是一部承接鲁迅国民性批判精神的力作;作品中主人公朱怀镜貌似堂皇的种种“官场智慧”中,隐伏的是严重的国民劣根性,这一灰色官员形象的塑造,集中体现了作者对国民性的批判;在中国当代文学国民性批判主题日渐被悬置的背景下,《国画》的国民性批判主题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鲁迅小说中,《狂人日记》与《长明灯》两篇是比较特殊的。这不仅表现在它们与其他诸篇的不同,而且还表现在它们之间的多处相似,这使它们在鲁迅小说中形成一个特殊的单元。更耐人寻味的是,它们又分属于两个不同的小说集,《狂人日记》为《呐喊》的开篇,《长明灯》则编入了《彷徨》,而这两本小说集又反映着鲁迅不同的心绪。如果我们对这两篇小说作一比较分析,不仅可以领悟到鲁迅小说更深刻的思想内  相似文献   

6.
莫言的《酒国》是在鲁迅传统及《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创作的长篇小说,由于"吃人"主题的再现从而与《狂人日记》取得了某种精神对应。两篇小说中的"吃人"内涵同中有异。第一层面都指向真正的肉体"吃人"。第二层面是指向象征意义上的"吃人",《狂人日记》侧重于文化文明层面的批判,《酒国》侧重于现实政治层面的批判。两者的"吃人"都具有巨大的同化性与普适性,启蒙者形象被彻底解构,表现了改造"吃人"文化的艰难。两者都表达了对未来的焦虑和渴望。第三层面可作普遍的人类学意义上的理解。产生于20世纪的《狂人日记》和《酒国》体现的人道立场、启蒙态度、民主观念与批判精神,使之和古代的同类"吃人"题材的作品划上一道分水岭。  相似文献   

7.
塔哈·侯赛因的《山鲁佐德之梦》与鲁迅的《故事新编》均重视从多个层面对神话人物进行塑造,并在其中凝聚作者的哲学、政治、思想以及对社会的关注,使神话形象言其所不能。这两部作品在形式上存在诸多相似点,而在主题和内容方面却大相径庭。利用神话人物反映现实生活的手法,在鲁迅和塔哈·侯赛因的笔下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正是源于两位作家杰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相似文献   

8.
在鲁迅内心,"示众"是一个挥之不去的痛苦意象。"看"和"被看"的二元对立和"被围观"的深层意象内蕴着鲁迅最痛苦的人生记忆和体验,这也正是《示众》的创作原点。而"幻灯事件"作为一次直接的刺激,是其直接的创造动因。随着对"示众"这一场景的不断表现,鲁迅内心郁结的痛苦的冲突使鲁迅对"示众"进行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表现,从而使《示众》这篇独特的小说具有了高度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9.
《羊脂球》是法国作家莫泊桑最具代表性的一部短篇小说,作品以普法战争为背景,塑造了一个处在社会最底层、被侮辱受损害的妓女形象——羊脂球。玉墨是华裔美国作家严歌苓的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中着力塑造的秦淮河畔娼妓领袖。笔者发现两位作家都多次涉猎娼妓题材,不论是男性作家莫泊桑站在"他者"位置塑造的女性形象,还是女性作家严歌苓发出的对同类观照的声音,对"女性的伟力"的探索,均展示了在一个国难当头的危机时刻来自于一群特殊女性的牺牲,由此而完成的对俗世的救赎。  相似文献   

10.
《过客》是鲁迅《野草》里的一篇散文诗剧。它具有戏剧的要素,又兼备散文诗的风格,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构思和形式的作品。长期以来,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吸引了许多读者和专家的注意。但是,由于作品的构思和表现形式上的独特性和深刻性,使大家的理解还不一致。本文想分析一下《过客》这篇作品的思想内容以及戏剧冲突在塑造人物、表现主题方面的意义,以供读者参考。一《过客》的背景是某一天黄昏,某一处荒野,东边有几株杂树和一堆瓦砾,西边是荒凉破败的丛莽,其间一条似路非路的痕迹通向一间小土屋,屋门侧有一段枯树根。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塑造了一个“困顿倔强”、不顾饥渴、不舍昼夜地奋然前进的“过客”形象。这  相似文献   

11.
铸剑》的主要人物不是眉间尺 ,主题亦非赞扬古代人的抗暴牺牲精神。从《铸剑》中对黑色人外貌、姓名、语言、行为、精神等方面分析 ,鲁迅写黑色人是自况 ,表现了鲁迅“韧”的战斗精神  相似文献   

12.
《颓败线的颤动》在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中是非常独特的一篇。无论是其修辞手法的运用还是思维方式的展现都有其鲜明之处,特别是对照与对立并举的运用。这种手法和思维的运用对于表现整篇散文诗的矛盾主题——牺牲与杀戮、绝望与抗战,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13.
一九二○年到一九二四年,鲁迅以辛亥革命为背景,陆续发表了一些关于农民题材的小说,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农民形象。在他们身上,鲁迅既倾注了满腔的同情,又对他们“暂时做稳了奴隶”便心甘情愿地忍受压迫和役使的“奴性”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同时,通过对这些众多的农民形象的刻划,真实地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社会生活和阶级关系,深刻地批判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这里,试就《风波》、《故乡》、《阿 Q 正传》、《祝福》四篇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来进行一些分析。鲁迅这四篇小说取材于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农村。即在人们天真地以为赶跑了皇帝,  相似文献   

14.
《上甘岭》与《金刚川》都以奇迹呈现的方式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英雄主义精神,但叙事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就作品主题而言,《上甘岭》的主题是胜利,《金刚川》的主题是牺牲;在叙事方式、人物塑造、意识形态投射上,二者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两部不同时期出品的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都体现出中国电影人对时代主题的主动回应,反映出国家意志下主旋律电影的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在他写的小说、杂文、散文中塑造了农民、地主、知识分子、古代神话传说中的英雄等多种艺术形象,有些已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但在研究鲁迅的作品中,也使我们非常感兴趣地看到在他写的《无常》、《女吊》等回忆文章中,给我们塑造了一些男女鬼魂形象。鲁迅塑造的这些鬼魂形象,无论在思想上或者在艺术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不仅使我们在思想上受到启发与教育,而且在艺术上也是个享受,当然,对于创作也是具有指导意义的。可是,在研究鲁迅的文章中却很少有人涉及,只是在二十多年前刘有宽、许钦文两位同志在介绍“绍兴大班”于纪念鲁迅逝世二十周年去北京  相似文献   

16.
鲁迅与果戈理曾分别以同名《狂人日记》震动世界文坛。两篇小说取同一篇名,用同一体裁,皆塑造了“这一个”狂人形象。二者是模仿还是借鉴,是类同还是发展,本文从比较文学角度,分析了两篇小说各自产生的本土化背景、人物特征、艺术优劣以及消长变化、发展流向,从而廓清了两位不同时代的作家对所处时代的文学所作的不同贡献,并对其文学地位分别给予了历史的肯定。尤其是对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在20世纪中国现代小说创制中所表现出的民族特质和艺术特性,以“史笔”方式给予了客观而准确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7.
《左传》塑造了很多形象鲜明的人物,在这些人物身上往往反映出中国古代传统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至今仍对我们为人处事有着指导意义。本文着重选取《左传》中《僖公二十三、二十四年》这两章,试从贤人智臣,巾帼豪杰,"隐君子"三个方面来简要分析这两章中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君子形象。  相似文献   

18.
自从鲁迅的《狂人日记》问世后,已经有许多对这篇短篇小说的比较研究。斯威夫特的《一个温和的建议》以十分辛辣的讽刺,揭露英国当局“吃人”的嘴脸,其一本正经背后的荒谬和鲁迅先生《狂人日记》主人公满嘴胡言背后的真实,在表现同样的主题上有异曲同工之妙。两位作家的艺术追求反映了各自的文化传统,殊途同归,都很好地体现了“救救孩子”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是作者撰写的对鲁迅生死观研究的系列论文之一。总论已发表于1992年《鲁迅研究》月刊。这篇《反抗死亡:牺牲与拯救》着眼于鲁迅生死观个性色彩探讨,旨在阐明鲁迅生死观的本质特征就是牺牲与反抗,受难与复仇的悖论式共存。  相似文献   

20.
《邶风·谷风》与《卫风·氓》篇,是《诗经》中两篇著名的“弃妇诗”。它们产生在同一个时代、地域与生活背景之下,而却有着不同的思想主题、性格表现与艺术手法。本文从背景、主题、形象、艺术四个层面对这两首诗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