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世纪人类社会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决定了我国婚姻家庭与社会经济发展将在更高层次上趋于统一。高校的特殊地位决定了正确认识和切实提高高校婚姻家庭质量对提高整个社会的婚姻家庭质量有示范、带动和渗透作用  相似文献   

2.
建设一支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过硬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关键。以高职院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内涵为切入点,对当前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建立高职教师培训培养机制、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和高职教师人才引进机制;创建提升职业能力的良好工作环境、营造参与技能竞赛的文化氛围;强化教学科研融合、创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优秀教师团队以及深化校企合作促进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三大举措,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3.
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道德、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如何关系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稳定程度和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的问题。通过对新疆五所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现状的问卷调查,列联表的相关性检验和相合性测度,详析模式的分层检验,给出了不同分类变量对相关问题的态度、观点、立场。得出目前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思想基本稳定,对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体制能够理解并积极支持,指出了高职院校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对进一步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思想道德建设水平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建立一支具有高职业素养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因为高职业素养的高职院校教师队伍是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此,提高教师职业素养,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已成为高职教育当务之急。此文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探讨新世纪下高职院校教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明确高职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内涵,分析目前存在的不足,找出相应的提升途径,以期能对教师自身各种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对推动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我国在 2 1世纪的全面发展 ,不仅对我国婚姻家庭及婚姻质量的提高提出了新的要求 ,而且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不断为婚姻家庭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2 0 0 1年 4月 2 8日颁布实施的新《婚姻法》深刻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婚姻家庭发展的客观现实 ,是维护婚姻家庭稳定和提高婚姻家庭质量的重要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听评课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是高职院校的中心工作,课堂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组织各种形式的听课改及评课是促进现今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在实施听评课制度时,因教师认识不到位、学校无法对听课的质量进行检查等,以致存在诸多问题。为此,应提高对高职院校听评课本质的认识,并从制度上保障听评课的质量,使教师能够做到自觉听课、积极评课。  相似文献   

7.
高职大解剖     
解剖一:“高职和大专到底哪个层次高? 解剖二:“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院校哪类院校好?”解剖三:“高职的教师质量如何?”解剖四:“高职毕业生的出路如何?”解剖五:“社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评价如何?”  相似文献   

8.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存在于社会各个行业中的普遍现象,在高职院校教师中正逐渐的显现出来。笔者通过对成都市几所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状态的调查分析,试图找到预防和治疗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和途径,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抗倦"能力和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9.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高职教师转变角色的同时,对高职教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而高职教师素质的提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需要政府、社会、学校与教师共同努力。国家政府部门应为高职教师素质提高给予政策支持;高职院校应提供条件和帮助;高职教师更应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同时,社会各界也应为高职教师素质提高提供条件,只有多方努力才能真正提高高职教师的素质,以便更好地胜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教学工作。  相似文献   

10.
高职院校教师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文章采用SCL-90和自设量表对江苏省内6所高职院校108名教师进行随机调查,发现高职院校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不容乐观。针对此,文章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高职院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1.
高职生综合素质低的问题已经引起各职业院校的重视,但是还没有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去。人文素质提高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最佳的途径,而其中,文学教育的作用不可忽视。文学教育能改变高职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能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生活质量,能培养他们用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人生和社会的能力,因此,对高职生进行文学教育无论对学生还是对高职院校,都是一件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事情。  相似文献   

12.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之一,对提高高职院校的育人质量和水平有重要的作用;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依然是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的薄弱环节,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系统地探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基本范式,是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外聘教师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一支不可缺少的重要队伍,加强外聘教师师德建设是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通过对外聘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进一步推进外聘教师师德建设的若干建议和对策,形成良好的师德师风氛围,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监控应根据当前高职教育改革与院校内涵建设的要求进行调整,以适应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提高高职院校整体办学水平,增强竞争力,建立具有高职特色的多元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形成政府、社会、学校齐抓共管的态势,从而促进其自身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落实技术兴校,关键在教师队伍质量的提高,教师个体素质的高低和整体水平的强弱,直接关系到生源多少。在高职院校全面绩效评价管理,并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主要手段。文章在分析高职院校教师岗位现状基础上,梳理绩效考核面临的困境,并尝试提出技术为重心、灵活指标设置、定性考核为主、及时的物质激励和考核成本控制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6.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类型属性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的集中体现。专业化的“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培养经济社会发展所需复合型、高素质、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基础。厘定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内涵以及总结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点,是确立高职院校教师培养目标和理清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完整逻辑的前提。分析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发展的现状,为探寻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有效策略指明了方向。因此,面向未来的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路径,需在“分段、分类、分层”设计原则的指导下,以“双师型”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特点为参照,对现有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体系进行多维度的优化和重构,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陕西省现有37所高职院校,已在全省高等院校中达到40%.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不断扩张,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和建立一套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办学模式势在必行.当前陕西省高职院校面临着社会认知度低、办学定位不清楚、师资水平低、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等困难.为了进一步提高我省高职院校办学水平,应明确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定位,突出特色办学;完善教师师资结构体系,完善教师评价和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政府部门要加大对高职院校政策上的支持力度,让我省高职院校享受到同普通本科院校一样的生均拨款标准,进一步减轻我省高职院校财政压力.  相似文献   

18.
论地方高职教育面临的困难与改革的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高职院校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随着高职院校的蓬勃发展,高职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很好满足社会需求,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严重缺乏。在现有条件下,学生难以掌握实际操作技能;政府和金融部门对高职教育的财力支持不足,有关政策导向对高职教育发展有负面影响;缺乏相应的机构协调学校与企业间的关系;轻视高职教育的现象比较普遍。使得高职教育资源和生源双重匮乏,教育质量和学校发展在低水平上徘徊。改革的方向是:政府应提高高职教育的办学层次,建立科学的高职教育融资体制;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强化行政目标管理,使地方人民政府成为职业教育的导航者;高职院校要充分依靠政府和企业办学,增加"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建立一流的实训基地。  相似文献   

19.
构建高职院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高职院校科技创新是高等教育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认清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地位与作用,确立高职院校科技创新的目标与任务,积极实施高职院校自主创新的策略,努力提高高职院校自主创新的能力,是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实现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修养建设对学生自身提高及社会发展均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加强学生文化修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加强高职学生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