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论语·述而》云,"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这句话是说,孔子在齐国的时候,曾闻听了《韶》乐,被深深吸引,以致三月不知肉味。韶,是雅乐的一种,相传为舜所作,主要是用来"明帝德",即歌颂并展示帝王之德。传说舜作此曲,是为了表明自己要继承尧的帝王之德。此后,《韶》乐就被作为祭祀或大典这些场合的音乐。孔子认为  相似文献   

2.
荐贤贤于贤     
正偶翻《韩诗外传》,看到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颇有发人深思处。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臣子算是贤臣呢?"孔子回答:"比如说齐国的鲍叔牙、郑国的子皮。"子贡表示不理解,说:"齐国不是有管仲,郑国不是有子产吗?他们的名气更大呀。"孔子说:"子产是由子皮推荐的呀。"子贡有点理解了。子皮即罕虎,郑国上卿。鉴于子产的才能,子皮把上卿的职位让给了子产。子产起初考虑到郑国是处在大国夹  相似文献   

3.
子夏,姓卜,名商,是孔子的高才弟子之一。他突出的学业成就,传承并创新的思想,一直到现在都产生着较大影响。笔者工作之余结合一些史料,简单梳理了一些对子夏的陋识浅见,不作学术之争。第一,子夏传播和解释古代文献的成绩最突出。"读书礼乐,定自孔子;发明章  相似文献   

4.
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鲁国的季康子,当时官衔正卿,也就是总理兼军队总司令。他手里掌握鲁国的生杀大权,向孔子请教政事时问:"如果杀掉坏人,亲近好人,怎么样?"尽管孔子在做鲁国政法最高领导的时候(官名司寇),曾亲自下令诛杀了当时很有社会影响的少正卯,但孔子是主张少杀人的。孔子反问  相似文献   

5.
孔子有名的学生,除了学术思想各有特点外,为人性格上也有各自的不同.仔细查阅材料,发现卜子夏有如下几点. 一、为人勇武 子夏以"文学"著称,一般人会认为他的性格定是柔和温顺、不敢多事的.其实不然,大量材料证明他和子路一样,性格爽朗,做事勇敢. 第一,他有武士之勇.孟子和公孙丑谈"勇"时说"北宫黝似子夏".北宫黝是怎样的勇呢?孟子说得很清楚,就是:"北宫黝的培养勇气,肌肉被刺,不颤动;眼睛被戳,不眨眼"(《孟子·公孙丑上》).那么,子夏之勇,也是如此了.另外《晏子春秋·内篇问》中也说,孔子根据实际需要叫人陪伴,当"德不盛,行不厚"时,"则颜回、骞、雍侍";而当"气郁而疾,志意不通,则仲由、卜商(子夏)侍".我们知道仲由(子路)是孔子的保镖武士,而这里把子夏和子路并提,可见子夏也是个勇敢的武士.  相似文献   

6.
孔子 (公元前 5 5 1-前 4 79年 )名丘 ,字仲尼 ,春秋时鲁国陬邑 (今山东曲阜 )人。他不仅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 ,而且经他编辑《诗经》 ,订正《礼》、《乐》 ,推行音乐教育和音乐思想方面 ,对后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是杰出的音乐家。孔子有很深的音乐修养。《史记·孔子世家》就记载孔子刻意寻求音乐的深刻内涵 ,追求准确掌握音乐形象的故事。孔子从师襄子处学习《文王操》 ,练了十日 ,不再向前推进。师襄子对他说 :“可以增加曲目了。”孔子说 :“我多次温习此曲 ,尚未领会此曲的意思。”一段时日后 ,师襄子又说 :“你…  相似文献   

7.
新书推荐     
《领导文萃》2013,(9):130-131
《孔子智慧101(全四卷)》韩胜男著商务印书馆2013年1月版孔子被称为"圣之时者",自然是因为他的思想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变迁。因此不管什么时候看孔子思想,都是"新"的,都足以作为我们生活与时代关系间的准则。该书不仅思考于时代潮流之上,而且发扬了孔子真精神,是了解并弘扬中华文化根本价值所在的重要门径。该书用现代的语言重新诠释、解读《论语》,帮助读者净化心灵!  相似文献   

8.
正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没有做到:仁德的人不忧虑,智慧的人不迷惑,勇敢的人不畏惧。"孔子说他没有做到,但是子贡认为他已经做到了,说:"老师说的其实就是他自己啊。"  相似文献   

9.
《论语·子罕》中说:“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说人生立世要杜绝四种不良习气,即主观臆测、绝对肯定、固执己见和自以为是。即使在今天,孔子的教诲对我们立德修身仍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悟性与尊重     
<正>《论语·里仁》里有孔子与弟子曾参的一段对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参即曾参,后世尊称为曾子。曾子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之一,他是在见识、学问和实践等各方面得孔子之道最多的一位。大道至简,再庞杂的学问其核心无非一句话或几则公式,洗练如E=mc2。那天,孔子回顾自己的一生学问与实践若有所悟,也只能叫来智慧最高的弟  相似文献   

11.
《领导文萃》2014,(11):66-67
正据说现在通行的,是什么都"秀"一把。古人不如此。《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里,记载了一个两位先哲当面交流心得的故事,其中就有这句和"秀"相反的名言,两位先哲是大名鼎鼎的孔子和老子。据说孔子到周王朝所在地,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学问。孔子先畅谈了一通,老子接着说:"你说的这些,说的人跟他们的骨头一样,都早已腐朽,只有他们曾说过的话还在。"他很实际,教给孔子两个重要的生活原则。一个是:"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意思是,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坐专车,干大事;如果生不逢时,就把自己深藏起来,随大流。  相似文献   

12.
林美芬 《领导文萃》2010,(10):43-44
<正>从内地民众对《阿凡达》的热捧,我们不仅再次看到美国文化"软实力"的威力,也看到了中美软实力的差距。《孔子》使命,输出中国软实力《阿凡达》1月2日起在内地正式上映,与1月22日紧接着上场的《孔子》,被视为是中西文化软实力的较量。  相似文献   

13.
李迎春 《领导科学》2012,(23):51-52
宋人赵普说:"《论语》二十篇,吾以一半佐太祖定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对孔子为政观的肯定,凸显了孔子领导思想的高妙.孔子一生积极从政为仕,虽身处乱世,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却积累了丰富的为政经验,凝聚在《论语》及其他儒家经典的精妙记述中,带给后人智慧的启迪.孔子说:"为政在人."作为领导者,知人识人是关键,孔子的观人术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时至今日仍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行为观人法 行为观人法,即从行为入手观察人.孔子的行为观人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言行是否一致.在《论语·公冶长》中,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这是孔子从自身经历总结出的人生经验.在《论语·阳货》中,孔子反复强调:"巧言令色,鲜矣仁!"满嘴讨人喜欢的花言巧语,满脸讨人喜欢的伪善神色,这种人的仁德是不多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善于伪装自己,表面上慷慨大方,实则吝啬小气;表面上正直清廉,实则虚伪贪婪.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曾经说:"现在有些干部,台上台下不一样,人前人后不一样,白天晚上不一样,说的做的不一样,就是群众所说的多面人."领导者用人,如果只听信其表面言行,而不注重由表及里探求其本质,必然会导致用人的失误.  相似文献   

14.
正士"士",是春秋时期介于大夫与庶民之间的一个特殊阶层。子贡问怎样才可以称得上"士"?孔子说:"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贡问次一等的"士",孔子说:"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子贡又问再次一等的"士",孔子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子贡问当今执政的人怎样?孔子说:"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子路》)看来"士"是有标准的:当官的"士"不辱使命;赋闲的"士"孝顺尊长;拘泥守信之人虽不通权变,但也可算得上是低一等的"士";至于那些度量和见识狭小之人,是算不上"士"的。孔子  相似文献   

15.
子夏道出了学习的关键:"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获得精深的学问和确立远大的追求,要结合自身的体会,从切身处提问、从接近处思考,也就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就连孔子也"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学习既怕赶不上,又怕遗忘。孔子还描画了一个好学者的肖像:"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安贫乐道,不求享乐,多做少  相似文献   

16.
正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阕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论语·为政》)孔子的陈国学生子张请教怎么能当官。孔子说:"多听听别人怎么说,把有疑问的地方放在一边,谨慎地谈论其他更多的东西,这样就能减少过失;多看看别人怎么做,把没见识的事情先放在一边,谨慎地去做除此之外的事情,这样就能减少懊悔。基本不说错话、不做错事,就能去  相似文献   

17.
<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说,孔子在处理问题时做到:"毋意"--不以主观的态度来处理事情;"毋必"--不强行推销自己的想法;"毋固"--不固执于一个判断;"毋我"--不以自我为中心,不谋取个人私利.孔子"四绝"充分体现了他处理问题时的作风和个人品格,对现代领导干部进行决策很有启发.  相似文献   

18.
肖永贵   《领导科学》2005,(2):32-32
领导素养《论语·为政》中有一句话是:“子曰:‘君子不器。’”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呢?器是一种器皿,是一种盛物品的工具,引申来讲,器是一种起限制、约束、定型作用的工具。因此,孔子说的“君子不器”应该理解为:君子不能像容器一样视野狭窄、思想僵化。孔子在《为政》一文中提出这样的观点,说明了他对为政之人的期望与要求。孔子的这种理念对于当今的各级领导干部来说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两个内容是没有止境的,是随着时代与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的,只有时刻关注并把握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19.
正子曰:"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论语·宪问》)孔子说:"郑国制定的法令,由大夫裨谌(音必晨)来起草,接着大夫世叔提出修改意见,然后由外交官子羽加以修饰,最后由来自东里的子产润色完成。"政治工作是一个由公务员集体合作完成的工作,一项政治工作的出色完成一定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而不是单打独斗的结果,所以当官要学会尊重与协作。春秋时期的孔子做工作就有民主的作风,充  相似文献   

20.
骂,指口出恶言和忿詈之语,是一种极端的负面情绪和暴烈态度的表达.骂人既失态,也容易失和,造成人与人之间的情绪对立甚至心理仇恨.因此,一般而言,领导不宜骂人. 但是,某种程度上,骂也是爱憎分明和激浊扬清的集中体现,是坚持正确立场和导向所必需的一种鲜明态度,运用得当就是一种高超的领导艺术和特殊的管理手段.即使是一贯主张温良恭俭让、崇尚文质彬彬君子之风的儒家,也不一概否定骂.孔子在《论语·里仁》中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不仅很善骂,而且骂得狠.《孟子·梁惠王上》介绍说,孔子对于殉葬哪怕是以俑殉葬的恶俗深恶痛绝,曾恶狠狠地骂道:"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弟子宰予学习不用功,白天打瞌睡,孔子斥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对于不长进的朋友原壤,孔子骂道:"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论语·宪问》)孟子骂人也很凶,他对不同政见者杨朱和墨翟就骂得很粗野:"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滕文公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