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生活中,常会有亲友让你帮他出主意,这时候,很多人会急人之急,迅速拿出自以为行之有效的办法,而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因为要给宝钗过生日,凤姐找贾琏商量,要他帮着拿个主意。贾琏误以为凤姐真的遇到难题,于是立马就给凤姐出了个主意:"你今儿糊涂了。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  相似文献   

2.
陆永健 《领导文萃》2014,(13):124-126
正戊子春,重游浦城匡山。匡山因"四周奋起,而中窊下,形似匡庐"而得名。元朝末年,刘基等"浙西四贤"结庐匡山,他们在此著书立说,关注民生,纵横天下,后来辅助朱元璋建立了明朝,成为一代开国名臣。匡山也因此名扬天下。刘基工诗文,备受世人推崇。《明史》说他:"所为文章,气昌而奇,与宋濂并为一代之宗。"刘基曾在匡山驻留较长时间,赋有大量诗文,最著名的是《苦斋记》。《苦斋记》记述了他在匡山住苦  相似文献   

3.
对于赵普,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半部《论语》治天下",认为他是书读得少而精明强干的杰出代表。既然可以把"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理解为人们对他活学活用、聪明能干的赞美之词,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朝廷内外讥笑  相似文献   

4.
问责之思     
作为民主政体下有限权力和责任权力的一个重要实现途径,问责已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和政治亮点。新出台的《公务员法》在许多章节中引入了问责内容。此前,各地已尝试出台了许多问责制度,但目前来看,问责在执行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责任主体不清晰,党政之间、不同层级之间、正副职之间权责配比很不合理;责任定性不到位,常常是大责小问或一辞了之,以此逃避、隐瞒更大的责任甚至是法律责任;问责手段不全面,多他问少自问,他问又多内部问责,存在诸多袒护现象;责任追究不实,甚至瞒上欺下、阳奉阴违;问责机制不健全,往往是一阵风,紧时一顿板斧,平时轻…  相似文献   

5.
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开 始编纂,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一个难题,就是如何对待 林彪这个人物。首先是林彪能不能列条目上书?经过 反复讨论,我们认为,林彪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 有严重罪行,在历史上也有这样那样的错误,但在我 国军事历史上他毕竟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1983 年2月,经中央批准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民解放军 军事人物名单中列入了林彪的名字,但不是以元帅的 身份对待。因为军衔是军官的光荣称号,1955年经毛  相似文献   

6.
木棉 《决策》2013,(6):70-71
梳理外国政要们引用过的名句,不难发现以孔子等"领衔主演"的先秦典籍出现的频率较高,《论语》、《道德经》、《易经》都是政要们引经据典的"富矿"。国家元首出访,有一件事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在适当的场合做一场演讲。而在这个演讲的过程中,引经据典的事儿可不少。拿国家主席习近平此前的俄罗斯之行来说,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他引用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名言:  相似文献   

7.
郭冠英 《领导文萃》2009,(13):69-73
失之交臂 唐德刚曾说:“写一个人的传,你要比他自己还要了解他。” 唐德刚说的是李宗仁(他曾写下《李宗仁回忆录》)。遇到张学良.唐德刚当然视为难得的机遇。可惜,没写出来。但在写的过程中.他比“他自己还了解他”。  相似文献   

8.
《领导文萃》2014,(11):66-67
正据说现在通行的,是什么都"秀"一把。古人不如此。《史记》的《老子韩非列传》里,记载了一个两位先哲当面交流心得的故事,其中就有这句和"秀"相反的名言,两位先哲是大名鼎鼎的孔子和老子。据说孔子到周王朝所在地,向老子请教有关礼的学问。孔子先畅谈了一通,老子接着说:"你说的这些,说的人跟他们的骨头一样,都早已腐朽,只有他们曾说过的话还在。"他很实际,教给孔子两个重要的生活原则。一个是:"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意思是,君子如果遇到好时机,就坐专车,干大事;如果生不逢时,就把自己深藏起来,随大流。  相似文献   

9.
河之洲     
宽容天才但凡天才,总是不免要面对内部与外部的危机。苏轼在《贾谊论》里说",古之人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可谓一语断尽。苏轼自己就是一个天才,他完全知道天才的危机。在《贾谊论》里,他检讨了"天才"的缺点",不知默默以待其变,而自残至此"",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说透了天才们的毛病。他提出与此相应的人生对策,自然是"所取者远,则必有所待;  相似文献   

10.
想做皇帝的例子太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宣称他 想做皇帝的就是楚霸王项羽。当他遇到秦始皇的军队, 看到得意洋洋的秦始皇时,不由得激愤说"彼可取而代 之"。与项羽差不多同时,刘邦也见了秦始皇的车队,他 也激发了同样的想法,不过他脱口而出的是"大丈夫当 如此也",透露出其人格的卑琐。这种"皇帝迷"可以说是 充斥中国"二十四史"中。清末民初的学者张相文,写了  相似文献   

11.
正张一鸣,《今日头条》创始人,事业取得巨大成功。他曾在演讲中说,经过十年观察,他遇到的优秀的年轻人都有这五大特质。第一,有好奇心,能够主动学习新事物、新知识和新技能。第二,对不确定性保持乐观。  相似文献   

12.
《秘书之友》2014,(3):F0003-F0003
正张旭(生卒年不详,一说是658年—747年),字伯高,是中国唐朝中期的知名书法家。吴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工于书法,有"草圣"之称。唐朝开元年间官至常熟尉,后又为金吾长史,世称"张长史"。张旭以豪饮而知名。在杜甫的诗作"饮中八仙歌"里,张旭亦是其中一位被描写的人物之一,与其他人被称为"饮中八仙"。张旭以书法中最为奔放自由的草书闻名,据《新唐书》记载,张旭喜欢在酒醉之后书写作品,称之为"狂草"。他的书法多以奇形怪状、粗细对比夸张以及充满情感的线条相连,在《旧唐书》中赞  相似文献   

13.
用危而求安     
<正>人人都以滟堆为作恶的巨兽,然而,苏东坡却认为它是力挽狂澜的中流砥柱。他在《滟堆赋·序》中说:"世以瞿塘峡口滟堆为天下之至险,凡覆舟者,皆归咎于此石。以余观之,盖有功于斯人者。"非但无咎,实则有功,原因何在?他在《赋》中解释道:"蜀江远来兮,浩漫漫之平沙。行千里而未尝龃龉兮,其意骄逞而不可摧。忽峡口之逼窄兮,纳万顷于一杯……毕至于其下兮,城坚而不可取。矢尽剑折兮,迤逦循城而东去。于是滔滔汩汩,相与入峡,安行而不敢  相似文献   

14.
另一个吴晗     
<正>对于一般人而言,知道"吴晗"这个名字,大约就是因为他上世纪60年代写下历史剧《海瑞罢官》,"文革"中遭迫害含冤而亡。按理说,这样的形象,似乎应当得到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的同情和尊重。然而,在  相似文献   

15.
<正>"彼得原理"是指"在一个等级制度中,每个职员都趋向于上升到他所不能胜任的地位"。具体点讲,就是每一个职员由于在原有职位上工作成绩表现好,就将被提升到更高一级职位;其后,如果继续胜任则将进一步被提升,直至到达他所不能胜任的职位。由此得出的推论是,"每一个职位最终都将被一个不能胜任其工作的职员所占据。而层级组织的工作任务多半是由尚未达到不胜任阶层的职员完成的"。"彼得原理"被《行政管理学》《企业管理学》等研究  相似文献   

16.
凭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的小品《不差钱》,小沈阳终于以说话娘娘腔、穿粉花裤衩的形象成为超级笑星。然而,正如火如荼进行中的全国巡演似乎印证了人们的质疑:表演高度雷同,翻来覆去只有男扮女装、特色方言和模仿唱这“三板斧”。甚至有人认为,巡演严禁拍摄,就是担心为数不多的招数曝光,观众会失去新鲜感。  相似文献   

17.
訾其伦 《领导科学》2012,(23):53-54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十分重视人才,他把人才视为"国家之珍"、"社稷之佐"(《墨子·尚贤上》,下引《墨子》只注篇名),认为"入国而不存其士,则亡国矣"、"缓贤忘士,而能以其国存者,未曾有也"(《亲士》);把推崇、任用贤能之人视为为政之本,认为"夫尚贤者,政之本也"(《尚贤上》),主张"尚贤事能为政"(《尚贤上》).墨子在《尚贤》篇中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关于人才选拔、使用及管理的策略和举措,在当时的人才思想中可谓独树一帜,对历代统治者选拔人才、治理国家有很大的启示,对当今社会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墨子的选人标准和原则 1.崇德尚才的选人标准 墨子在选人上坚持崇德尚才相统一的标准.墨子认为,人才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尚贤上》),即包括德行、能力和学问三个方面.三者中,墨子把德行视为首要的、根本的,"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修身》),建议统治者"列德而尚贤"(《尚贤上》).在墨子看来,其一,人才应该德行敦厚,怀兼爱之心,行仁义之事,且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能"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爱中》).  相似文献   

18.
窦明浩 《经营管理者》2013,(26):123-123
从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到《形而上学》中对第一推动者的论说,论述亚里士多德从自然哲学观点到形而上学哲学观点上的转变,说明亚里士多德的"神学"是他的哲学体系的必然结果和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正>魔鬼常出现在细节中,"表格太短"就是这样的一个细节。近日,广东省某央企机构的副处级干部黄某遇到一件尴尬事。单位郑重其事地要求干部进行个人财产事项申报,但是表格发放后,他和同事却没有得到具体的指导。而且,申报表格上的房产信息一栏,要求填写名下房产套数、面积等,但表格上只有三四行空。而黄某和他的直系亲属的住房并不止三四套,怎么办?他随后与几位同事向领导请示,而同样遇到疑惑的领导则指示:  相似文献   

20.
采英拾贝     
正我时不时会遇到一个20多岁的"数字化原住民"在阅读报纸,我立马认为他拥有光明的前途。——《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迈克尔·斯卡平克说,美国的研究表明,如今仍然阅读报纸的人的收入更高,受教育水平也更高。当人们使用手机阅读时,只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但看纸质报纸时,会看到一些之前不知道自己会感兴趣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