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 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的主要根源 英山县1995年末人口数为39.4万人。从进入九十年代初开始,外出打工的人员逐年增加。据计划生育部门统计,英山1993年流出人口约3万人,1994年约4万人,1995年约5万人,1996年春流出约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5%,给计划生育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难,原因在于:(1)流动人口中几乎100%的都是中、青年育龄人群。据登记查出,英山流出人口中未婚育龄人员约占55%,其中未婚女青年约占20%,已婚育龄人员约占45%,其中已婚妇女约占15%,流动人口的结构和性别比为计划外生育滋生了条件;(2)流动人口的迁徙性大。英山的流动人口分布在全国除台湾在外的各地城镇或开发区。流动人口为何流动、何时流动、流向何处,不受  相似文献   

2.
控制计划外生育是一个地区实现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也是衡量计生工作水平高低的关键指标。近年来,虽然我市计划生育在各级组织的高度重视下,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计划外生育的势头在少数地方仍僵持不下,针对这一顽症,我们对1996年以来繁昌县161例计划外生育进行了一次回顾性的问卷调查,多方面地分析计划外生育的成因,试图探索一条控制计划外生育的途径和措施。1调查结果与分析1.1计划外生育的孩次分布调查结果反映:计划外一孩出生率为0.04%。,计划外二孩出生率为0.26‰,多孩出生…  相似文献   

3.
七十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开展,我国在人口控制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以妇女总和生育率为例,六十年代平均值为5.68,七十年代平均值为4.01,八十年代前八年八个年份的平均值已下降到2.46。但是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  相似文献   

4.
1986年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开始明显回升,其原因有二:一是育龄妇女数量不断增加,婚育人群持续扩大,形成生育高峰;二是大量的计划外生育,使妇女生育水平提价。育龄妇女的数量,是过去人口发展的结果,是无法改变的现实。而计划外的生育,却是由人们生育意愿所决定的,是出生人口增长的主观因素或可变因素,必须严加控制,使其按计划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城乡人口急速流动。流动人口的增加,打破了社会劳动力结构的僵化状态,从而加快了社会经济的历史进程和现代化步伐,推动了商品经济和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但是,也带来了一些值得注意的社会问题,其中之一是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问题。本文就这个问题依据常德地区的情况和数据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城乡流动人口计划外生育严重常德地区1986年城乡流动人口(以有长住和临时居住户口为准)共476,000多人,占全区总人口的7.4%。1986年全区计划外超生9,313人,其中4,720人是流动人口超生的,占总超生人数的51%。同时,据1986年12月对常德、桃源、汉寿三县调查,三县共有流动人口5,500户,三年内有3,100户出现过计划外生育,占总户数的56%。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商品意识和谋求发展意识的不断增强,流动人口数量逐年增多。流动人口绝大多数处于育龄期,流动会带来正、负两种效应:一方面有利于劳动力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促进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人们婚育观念的更...  相似文献   

7.
笔者在农村从事计划生育和人口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发现,计划外生育处罚中存在不少问题,严重影响着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近两年多来,创无计划外生育村的活动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有些问题还处在摸索和探讨之中。 (一)全省创无计划外生育村活动形成的基本过程 党和国家所确定的生育政策,是既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又照顾群众实际困难的生育政策,它充分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从多年的计划生育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只有正确处理好控制和照顾的关系,才能保证党和国家的生育政策得到全面贯彻落实。基于这种认识广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于1985年在黑河市、富裕县完善生育政策试点时提出了“以  相似文献   

9.
河北大学人口所王洪春在来稿中介绍了发达国家的“后家庭生育计划”。所谓“后家庭生育计划”(Post-Family Planning)是指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之后所采取的家庭生育计划。具体包括两个方面的工作:(1)宏观生育政策由控制生育转向稳定或适当鼓励生育。这是因为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后可能会续续下降,为防止人口规模缩小,  相似文献   

10.
<正> 依马大队位于辽源市梨树公社的西南,六个生产队座落在两条大山沟里。有耕地3,490亩,多数是零散的山坡地和“挂画”地。全大队180户人家、923口人。这个地处偏僻山区、社员居住分散的大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公开信》的精神指引下,认真贯彻计划生育的方针、政策,连续三年做到无计划外生育、无大月份引产、无早婚、无应采取措施而未落实节育措施的。计划生育率、独生子女率、节育率和晚婚率都达到100%。依马大队的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11.
12.
1995年2月我们在山西省运城市金井乡谢家营村对20—40岁妇女的生育状况进行了调查。这个村地处平川,它的社会、经济、文化水平在山西省处于中上等水平。从表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这个村一孩生育者占总生育人数的27.7%,其中70%属于25岁及其以下年龄的妇女所生,95.6%属于28岁及其以下年龄所生,在20—40岁这83个妇女中,有23人只生育了一个孩子,并且这23人中,年龄处于25岁及其以下的就有16个,占一孩生育总人数的70%,年龄处于26—28岁之间的有6名,26岁的3人,27岁的1人,28岁的2人。超过30岁只有一人,而且是抱养的。这个村除20岁一个,21岁一个生育两个孩子的外,普遍生两个孩子的开始年龄为26岁,即自26岁开始至29岁止,每个年龄上都有,且在这个年龄组中占绝大多数的妇女生育了两个孩子。所以,按照这一规律,这25岁以下的16个生育一孩者,随着年龄的增长也有很大可能步入二孩生育者的行列。  相似文献   

13.
<正> 家庭生育计划正在世界范围内普遍展开。美国人口危机委员会汇总了世界上110个国家和地区的计划生育调查资料,按照避孕药的使用情况、性教育程度等涉及10个项目,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别进行评价,并排列了先后顺序。发达国家中英国居首位,联邦德国第二,没有解除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生育计划及未来人口发展是许多中外学者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很多,个别预测结果相去甚远。有些外国朋友提出,在中国普遍实行一对夫妇生育两个孩子、一、二孩间规定一定间隔的办法可使中国2000年人口控制在十二亿以内,引起许多争论。因此,西安交通大学人口研究  相似文献   

15.
一、生育心理的基本特点人的生育行为是由一定的生育观念所支配的,生育行为的改变取决于生育观念的转变,而生育观念的转变是生育心理调整的结果,可以说生育心理是生育观念的微观分析。根据人们在生育上的思维轨迹,可以将生育心理分为预期生育心理、预备生育心理和当前生育心理。1.预期生育心理。它是指人一生的生育心理准备,即个人在自己整个人生当中对生育时间、生育数量、生育性别、生育质量的总的想法和愿望。预期生育心理具有三个特点:一是继承性。预期生育心理通过代代相传,使下一代人继承上代人的生育心理的某些特质,使下代…  相似文献   

16.
本文所说的计划外怀孕,是指不符合地方(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的生育政策而妊娠的现象。近年来,在辽宁省城区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中,发现有一种特殊的计划外怀孕现象。这种计划外怀孕者怀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超生,而明确或不明确地持有其它目的。这种现象笔者称之为“非生育目的”型计划外怀孕。在大、中城市,这种“非生育目的”型计划外怀孕,发生例数尽管很少,但呈上升趋势,并且已经成为城区计划外怀孕发生人群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这种“非生育目的”型计划外怀孕是目前城市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经济的正常发育,社会经济发展定会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改变人们多生育的需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替代“计划经济”的经济体制转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我省农村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计划生育工作却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旧的婚姻陋习又有抬头,早婚早育现象增加,不登记就同居,未婚先育日益增多,特别是在边远山区尤为严重。1988年10月,我们在子长县、石泉县各抽选一个乡,进行了人口典型调查。从中选出100户有“计划外生育”情况的家庭户进行分析,发现“计划外生育户”在距县城较偏远的地方,户数和  相似文献   

19.
三孩政策将人们的生育空间扩大至三个孩子,但以往的调查数据难以识别三孩政策的生育释放效应。基于第三期“湖北百县生育调查”,本文考察了城市青年的生育偏好、生育计划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城市青年中具有二孩生育意愿的人群占比13.85%,具有三孩生育意愿的人群占比2.31%,一孩家庭的生育潜力和人口规模均高于二孩家庭。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更想再生育一个孩子,尤其体现在三孩生育上;生育水平较高的地区往往具有良好的生育氛围,因此居民有再生育意愿的几率也越高;在不愿再生育的原因中,相当一部分城市青年主观认为已经达到理想的生育规模,而非受到客观因素限制。与以往的“男孩偏好”不同,城市青年群体中出现一种新的“女孩偏好”。在性别期望上,想再要女孩的意愿远强于想再要男孩的意愿。研究城市青年的生育偏好和生育计划对进一步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计划生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令人欣慰的。据有关部门统计,从1978年到1987年,少生了1亿4百万人。如果按1986年的消费水平计算,节约养育费用达几千亿元之多。无疑,计划生育对提高人均生活水平,起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面临的形势相当严峻。超生问题特别是农村十分严重,而未来庞大的育龄妇女队伍更令人忧虑。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