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前我国农村宅基地资源利用存在严重浪费现象,其中宅基地使用权继承主体不明确是原因之一,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构建合理有效的宅基地继承机制。宅基地使用权继承主体的明确能够有助于这个问题的解决,宅基地使用权继承主体按照是否有继承主体资格进行分类方式,不符合继承主体条件的,可以有偿获得;符合继承主体条件的,可以有偿退出,以达到权责清晰,可以使宅基地资源得到合理高效的利用。  相似文献   

2.
陈一萍 《老友》2021,(4):56-57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一大批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工作,变成城镇居民。与此同时,也有部分人在城镇奋斗久了,想回乡过田园生活。与返乡潮相对应,农村宅基地及农房继承问题颇受社会关注。前不久,有读者来信,反映其退休后想回乡居住,却因乡下祖屋继承一事,与同胞兄弟发生纠纷。本刊现邀请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农房继承问题进行答复,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陈凯 《百姓生活》2012,(5):26-26
王女士的丈夫在车祸中丧生,他的QQ邮箱里保存着大量两人恋爱、结婚期间的信件和照片。王女士想整理这些以留作纪念,但不知道账号密码。王女士向QQ所属的腾讯公司求助,腾讯公司称QQ号码所有权归腾讯公司,用户只有使用权,不属于遗产继承范畴。  相似文献   

4.
在制定农村宅基地的确权和登记发证的规则中,“农村村民”的内涵应该是广义的;“一户一宅”应理解为对宅基地使用权初始取得上的限制,而不是运行中的绝对限制;农村宅基地的超标问题应该分类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5.
我国《继承法》颁布实施十年了。作者根据调研发现,农村遗产继承问题相当普遍地靠亲族会议解决。这种会议有一定程度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诸多谬误。本文在介绍亲族会议的基本情况后,通过分析其根源、谬误和效力,探讨性地提出一些观点,以引起更广泛的讨论并更好地加强对亲族会议的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6.
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在重塑农村宅基地的概念的基础上,阐释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一种与身份紧密相关的特殊的用益物权。针对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缺失,设想建构以身份分配为主,按需分配为辅、有明确的存续期和消灭原因、并在一定条件下须有偿使用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认为,应坚持城乡一体化原则,允许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在城乡居民间自由流转,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完备的规范化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  相似文献   

7.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析论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农村宅基地问题是我国物权立法中“具有中国物色”的一个问题,对于其是否可以流转,近年来学者颇有争议,本文立足于中国农村宅基地转让的客观实际,比较分析各方观点,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允许宅基地自由流转的理由,并设计了宅基地流转的相关制度,以期能对宅基地流转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农村宅基地立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与完善中国农村宅基地法律制度具有现实必要性和法律空间。农村宅基地立法要遵循一定的思路与原则,并应注意处理好几个方面的关系。农村宅基地的立法工作可以从四个方面考虑:逐步建立健全宅基地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和完善宅基地管理的执法体制和手段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宅基地管理人员及农民的自觉守法意识;加快立法步伐,尽快制定国家《农村宅基地管理条例(草案)》。  相似文献   

9.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之法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权利和利益的合理配置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在我国目前法律框架下是不受肯定的,但是事实上存在的地下流转市场呈失控状态。出于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农民合法利益的保护,流转是十分必要的。因此,立法宜“改堵为疏”。应通过实践、配套政策、立法来完善这项制度,使之更符合我国市场经济的需要,以维护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宅基地是我国农民基本土地权利,具有福利保障性。从宅基地权利性质、取得制度和退出机制三方面分析了现阶段宅基地制度存在的问题,并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明晰宅基地权利性质,建立宅基地一、二级市场和完善宅基地退出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农村宅基地退出增加了耕地后备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为土地整治和农村发展筹集了资金的同时;还存在宅基地退出复垦效率低下、复垦资金筹集困难、复垦宅基地土质差利用率低、偏离复垦目标、导致农民缺乏安全感等问题。结合我国其他地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实践和经验,提出健全农村宅基地整理、置换、复垦机制,设置宅基地退出复垦为耕地的质量评价标准,制定合理的宅基地退出利用规划,完善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以及完善宅基地退出后的社会保障体系等建议,激发农民宅基地退出热情,提升复垦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2.
对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产权问题是土地制度的核心问题。本文剖析了我国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的基本特点:集体所有,村民使用;依法拥有,集约利用;保障安居,限制流转;揭示了我国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的局限性:与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意愿相冲突,与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取向相冲突,与集约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相冲突。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完善农村宅基地产权制度,推进农村宅基地流转市场化,开放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市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保护耕地资源、实现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对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文针对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宅基地土地浪费现象,分析了造成农村宅基地土地浪费的原因、以及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的动力问题,最后提出对农村宅基地土地整理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颜东岳 《百姓生活》2014,(11):30-30
读者问:我老伴因病去世后留下一套房产和一家公司,这家公司是他和另外两个朋友合伙投资的,公司的经济效益一直不错。丈夫去世后,我找到公司的那两位股东,要求继承丈夫的股份,可是他们要么不理我,要么说股份不能继承请问公司的股份可以继承吗?  相似文献   

15.
对农村房屋及宅基地管理与利用的调查和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律规定农村村民“一户一宅”,房屋及宅基地是农民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农村房屋与宅基地有关的权利与农民的利益息息相关,与农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有密切关系,对其管理与利用更受到广泛的关注。2009年1月至2月,中国海洋大学“中国农村房屋及宅基地研究项目组”就相关问题进行了实证调查,试图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们对宅基地及建设用地的需求都在急剧增长,而我国人多地少,土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探索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的挂钩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应认真研究宅基地使用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现象,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途径,促进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7.
薛晓红 《21世纪》2013,(6):64-65
问题:王家有同胞姐弟四人,父亲王某生于1915年7月1日,生前在某医院担任院长职务,于2001年1月24日因病去世。母亲韩某,生于1938年7月3日,因病于2003年10月7日在美国去世。二人生前未立遗嘱。父母去世后,留有位于某区306室楼房一处,现登记在父亲王某名下,并由排行第三的儿子王三居住。王三主张其对父母尽了主要甚至全部赡养义务,要求多分;其他兄弟姐妹未尽照顾父母义务,应该少分或者不分。请问:父母生前未留有遗嘱,其遗产  相似文献   

18.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新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阐述中国城市住房制度改革中经营性国有土地使用权市场化的基础上,分析目前不允许农村宅基地上市流转的管理模式引发的问题,阐明构建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新模式的必要性,并提出保证这一新模式推行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文章结合宁波市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调查,认为目前宅基地流转的主要方式有出租、出售和置换等三种。宅基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宅基地流转的现实需求与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性矛盾十分突出。因此,必须建立以“单向流转、有序实施”为总体框架的农村宅基地流转新机制,形成以镇(乡)为单位的宅基地统一审批机制、农村宅基地统一管理使用机制、农村宅基地有偿使用流转机制和城乡一体化的宅基地流转机制。为保证新机制安全、有效、健康地运行,还应该修改《宁波市农村宅基地管理办法》,建立以多元投入为核心的农村宅基地流转保障基金,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农民进城(镇)、居民进村的门槛,建立规范、有序的农村宅基地市场,从而推动和谐有序的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0.
宅基地制度是保障农民住有所居的基础性制度。本研究梳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宅基地制度变迁历程与演进脉络,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构建了宅基地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并对宅基地制度历史变迁的基本进程进行了理论化阐释,总结了宅基地制度的历史变迁规律与演变特征,探讨了宅基地产权配置调整是宅基地制度变迁的不变主题,多方主体共同影响着宅基地制度变迁的内容和方式,宅基地权利配置能否有效嵌入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到制度变迁的可持续性及宅基地制度的活力,提出了未来宅基地制度变迁的发展趋势,为未来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