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玉明 《学术交流》2006,(9):158-161
松枝茂夫是日本著名的汉学家,在日本汉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他所翻译的百二十回《红楼梦》的出版问世,在日本红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个译本出现以后,日本才算有了名副其实的《红楼梦》全译本。在“日本红学”领域,松枝茂夫在《红楼梦》的研究方面,并没有投入多少精力,成果也不算十分突出,但也有一定的独到之处。他对红学事业的贡献,主要还是在《红楼梦》的翻译方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研究”有着漫长的历史 ,并在许多国家都获得了它自己的学术地位。因此 ,要求汉学家们证明它的合法性简直就是十恶不赦。面对呈指数增加的大量的关于中国的著作 ,人们很难再批判地看待这些出版物的作者的行动。我对大名鼎鼎的莱顿汉学研究所进行了考察 ,而我所看到的情况十分令人震惊 :皇帝竟没有穿衣服。在我看来 ,汉学家 ,即那些学习过 (现代 -标准的以及古文的 )中文并且阅读了各种有关中国的资料的人 ,其实是伪科学家。所谓“汉学”或“中国研究”的定义就错了 :它是用被关注的对象 ,而不是用对这一对象的观察来定义的。汉学家们研…  相似文献   

3.
殖民主义与西方汉学:一些有待讨论的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松建 《浙江学刊》2002,(4):191-196
西方的汉学研究一百多年来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但人们在为此而欢欣鼓舞之余,很少会平心考虑下述问题汉学作为兴起于十九世纪殖民主义语境中的一门学科,它所提供的关于中国的“知识”是否转化为西方列强殖民中国的一种“权力”?汉学家笔下的中国形象究竟是对于历史的真实表述还是权利关系支配下的人为的虚构?本文认为,在某种程度上,西方汉学可以说是西方帝国主义的殖民扩张的产物,而它反过来又服务于而且强化了这种殖民扩张的需要;通过对这种“知识”与“权力”的互动分析,西方汉学中曾经存在过的一些殖民话语因素有可能会清晰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4.
比丘林、科瓦列夫斯基、卡缅斯基、列昂季耶夫斯基、西维洛夫、沃伊采霍夫斯基是 19世纪上半叶著名的俄国汉学家。他们以扎实的汉、满、蒙语言功底对中国历史、语言、文化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促成了俄国大学汉学教育的诞生。这一时期俄国汉学从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到汉学人才培养机制都显现出鲜明的民族特性 ,俄国自此跻身于欧洲汉学大国之列  相似文献   

5.
孟庆波 《阅江学刊》2013,(4):60-65,101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孝占有显要位置。孝及总其大成的《孝经》一直是美国汉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1996年,戴梅可发表《汉代中国的儒孝和个人主义》,从中国文化内部出发,提出儒孝地位的上升、涵盖面的扩大最终导致汉代政权的衰落;1998年,侯思孟发表《孝在古代中国的地位》,在西方文化的背景下考察孝,以文献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孝在中国早期历史(商至两汉)中的演变,力图就中西文化进行对比。海外汉学的学科背景、问题意识、理论手段等,完完全全是西方的。研究海外汉学应当从西方学术文化的内部出发,对比比较文化的研究理路,审视海外汉学在外国学术体系中的发展历程,对西方学术史进行"外国学"研究。  相似文献   

6.
与北一辉一样 ,大川周明也是臭名昭著的日本法西斯思想家。由于其法西斯思想著述颇多 ,因而有“大东亚的论客”之称。他的法西斯思想 ,对日本法西斯运动的猖獗发展 ,曾起过具有煽动性的重要作用。一   1 886年 1 2月 6日 ,大川周明出生于日本山形县饱海郡的一个医道世家。自幼年起 ,便接受了“忠君爱国”、“君民一体”的启蒙教育。念小学时 ,就能读懂报纸社论。中学时 ,寄宿于著名汉学家角田俊次家中 ,受到较深的汉学熏陶。系统的“君权天授”和“忠孝”的儒学教育 ,对他日后思想的形成 ,起到了深刻的影响。大川周明是在横井小楠的故乡熊…  相似文献   

7.
日本汉文学研究的现状与课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汉文,原本指在接受以汉字汉语为基础的中国学术、中国文化的过程中日本人创造的独特的训读表现形式,同时也意味着通过训读法所接受的中国学术、中国文化的内容,进而在许多场合,还意味着将汉字汉语视为自家之物,在日本人手中随意使用的汉字文献.在近代之初,日本汉文具有东亚汉字文化圈中通用语言的特征,是日本所有学术及日本文化之主干.也就是说,我们所说的汉文学,是以整个学术、文化领域的日本汉文为对象的学问.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德国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卫礼贤的最后一部哲学论著《中国哲学导论》(1929)的翻译和研究,整理归纳了卫礼贤对中国哲学的核心词“道”的五种不同译法,深入剖析了他如何用“一词多译”的方法,对中国哲学史上不同文本、不同哲学家、不同时代及不同思想维度中的“道”进行诠释。同时,本文以术语学(Terminologie)为研究方法,聚焦于卫礼贤用来翻译“道”的几个德语哲学术语,并对这些词汇进行溯源。以此为切入点,本文分析了卫礼贤作为对中国哲学与德国哲学均有深刻理解的汉学家,有意识地从跨文化比较哲学的角度出发,将“道”转换为德国哲学中与之相匹配的哲学概念,并将其介绍给德国思想界的路径。重新审视卫礼贤对“道”的“一词多译”,在加强当今中外文化互鉴和中文著作外译方面具有积极且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部重要的<左传>注疏之作,日本著名汉学家竹添光鸿的<左氏会笺>深受中国清代考据学的影响.该著不但在书籍征引方面大量汲纳顾炎武等人的<左传>注疏及文字、音韵、训诂等成果,而且在注疏内容和方法上广泛接受清代考据学家的观点,借鉴他们的研究成果,濡染他们重训诂、崇实学、尚校勘等学术风气.竹添氏<左氏会笺>所受清人之影响,反映了江户时期日本汉学界在清代学风影响下考证之风的盛行,对认识清代学术与日本汉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多有裨益.  相似文献   

10.
法国的中国学研究由来已久,出现了许多举世闻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例如,P.德米耶维尔、于儒伯、M.格拉内、C.鲁瓦,李治华、程纪贤、A.列维、J.达尔和F.雅各布等,他们研究并翻译了大量中国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在翻译和介绍中国古代诗方面,首先应该提到的是法国最杰出的汉学家之一P.德米耶维尔,他曾于1957年翻译发表了一部法国读者很感兴趣的书:《中国古代诗选》(法国加利玛出版社).近几年来,有关中国诗的法译本虽然没有成批出版,但却日益增多.  相似文献   

11.
研究《淮南子》的力作刘金海《主术——中国古代政治艺术之研究》,是一部研究我国汉代典籍《淮南子》的学术专著。作者安乐哲(RogerT.Ames)是美国汉学家,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专攻中国古代哲学。安氏汉学基础深厚,著述颇丰,在东西方文化比较和交流领域...  相似文献   

12.
关于我国研究(包括文学研究和作品翻译)中国文学的情况,有必要作一全面性的回顾。首先,近15至20年来,这一领域的成果并未加以总结,分析也不够充分。全面回顾有助于突出最重要的问题和发现疏漏之处。另外一个原因是苏联的中国学研究(包括文学研究和作品翻译)日益受到世界汉学研究的注意,介绍苏联中国学(文学研究)的文章和评论在外国汉学研究出版物中相继出现。这些文章在内容的充实性和科学性方面水平不一,有时还带有一些有争议的、乃至错误的论点,看来这只能用文章作者缺少充分的情报来源或对苏联中国学的发展特点缺少明晰的了解来解释。本文的目的在于阐明六十至七十年代苏联中国学(文学研究)研究的概貌。  相似文献   

13.
据意大利汉学家、威尼斯大学汉语教授.L兰乔蒂1978年10月在意大利举行的“中国向西方开放”的大会上介绍:意大利的汉学研究在西方是最早的,第一个欧洲汉学家便是意大利人利玛窦(1552—1610年),但是利玛窦之后却出现了很长一段时期的空白,直到上世纪末,才由卡尔洛·普伊尼在佛罗伦萨开设了一个汉语讲座班。普伊尼于1924年去世。此后直至1966年才在威尼斯开设了另一个汉语讲座班。  相似文献   

14.
贺中 《青岛画报》2012,(11):88-90
"我有幸在中国度过了生命中的25年光阴。像每一个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许久的人一样,我学会了爱这个国家,爱它的人民。"这是一个德国人在自己的书中写下的一段话,他叫卫礼贤(Richard Wilhelm),20世纪欧洲最著名的汉学家,被誉为"马可波罗第二"、"德国的孔夫子"。他所翻译的我国著名典籍《论语》和《孟子》,至今在世界各地流行甚广。他在中国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美国著名汉学家华兹生的生平、汉学研究与译介的成就等方面介绍了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西传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日本汉诗是用中国汉民族文学语言和传统诗歌创作形式表达日本诗人思想感情的诗歌作品。它是日本汉文学艺术宝库中最主要和最有价值的文学珍品。日本汉诗,跟至今活跃于日本书坛的汉诗文书法一样,昭示了借助中国艺术语言表现日本艺术家审美理想的可能性。这个特殊的文化现象,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如果抛弃“淮北生枳”的陈见,从比较学的角度进一步研究和正确评价日本汉诗,对了解日本汉文学,研究诗歌创作心理学,甚至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诗家作品,无疑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本文拟从不同的发展时期对日本古代汉诗作一初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浙人对经学的研究在宋元以来,不绝如缕,大凡著名学者都通此学问。进入清代之后,经学研究的风气达到极盛,出现了所谓“汉学”思潮,即主张以训诂名物考据的方法治经,推崇汉儒经说,反对宋明以来以义理说经的风气。这股思潮在乾嘉时期风靡整个学术界。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说:“清学(主要指汉学)之发祥地及根据地本在江浙。”又说:汉学“最后之壁垒”亦在浙江。汉学思潮在浙江极富代表性。  相似文献   

18.
周黎平 《社科纵横》2007,22(2):172-173
奈达被誉为“翻译界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家之一”。他的翻译理论将翻译问题纳入了语言学的研究范畴,从而对翻译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理论模式和翻译技巧。奈达翻译理论思想对中国译学界有划时代的影响力,开创了中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又一个新纪元。  相似文献   

19.
从哲学方法上来看,汉代强大的集权制政体虽然实现了经济上的繁荣,但是同时却造成了思想上的贫乏,充满睿智的先秦学术的创造性被扼杀了,“经学”取代了百家争鸣的诸子学术,注经的时代取代了理论创造的时代。这种对经典进行诠释,并且遵循着“注不破经,疏不破注”的规矩的学术方法,就成为汉代以后学术研究的基本方法。虽然传统上一般认为有“汉学”与“宋学”的对立,但是就研究方法而言,“宋学”并没有超越“汉学”,“宋学”用的主要方法仍然是以章句、训诂为主干的“汉学”方法。只有陆九渊曾提出过“六经皆我注脚”的宏论,而真正贯彻了陆九渊这一精神的则是王阳明。顾宪成在《小心斋札记》卷三中说:“当士人桎梏于训诂词章之间,骤而闻良知之说,一时心同俱醒,况若拨云雾而见白日,岂不快哉!”正是对于“训访词章”之研究方法的突破,使王阳明的哲学体系呈现出崭新的面貌,宣告了理学方法的终结。  相似文献   

20.
陈亮,字同甫,号龙川,浙江永康人。他是南宋浙东事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陈亮的事功之学,以“知学孔子”、明“六经之大旨”为治学的脉络,并由此形成了它的基本特点。本文想就这个问题作些粗浅的分析。力排汉学宋学,主张经世致用研究儒家经典,历史上有所谓“汉学”和“宋学”这两种脱离实际的学派。汉学热衷于文字考据,繁琐而不着边际,陈亮向来不赞成。他在《经书发题》、《传注》、《类次文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