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时代产生了主体性美学,包括中国思想解放的新时期产生的实践美学。主体性美学是对古代客体性美学的超越,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和理论的缺陷。主体性美学认为审美是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和征服,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主客对立的格局内,主体性不能解决自由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可能也就是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审美是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关系,只有变主体性为主体间性,才能解决审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2.
生态美学得以存在的合法性在于其研究对象——与生态相关的审美生活,不仅是存在的,而且是完整的,这是生态美学的首要问题;它体现为审美主体在生态环境中的具体生活体验,在其基本的构成上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及其时间性三个要素,具体而言,是审美主体的体验奠基于生态环境诸物的质料之上,在时间性上的整体特征是审美主体“始终”指向生态环境;具体而言,这种时间性又有两种基本的可能性,其一是描述生态审美生活的内时间意识的静态构成,其二是从“意义”与“价值”角度,阐述此内时间意识得以形成的动力及其机制,并与艺术美学、设计美学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主要在于:中国传统美学是伦理型美学;中国传统美学倾向于审美主体的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哲学是审美直觉型的;中国传统美学的体系是潜隐的.这些主要特征是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之中积淀而成的中国民族审美心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4.
聂春华 《中州学刊》2012,(5):198-202
环境美学虽以"环境"为其学科名目,但在对西方传统美学的反思中,身体问题凸显为环境美学一个重要的理论支点。环境美学在阿诺德.伯林特那里是由主体走向身体的一元化思路,在艾伦.卡尔松那里则是从身体走向主体的二元分化思路,两者都是对传统意识哲学忽视身体的一种反思,使身体成为内在于环境美学自身的一个基本问题。身体的原始在场而非主体意识的在场成为环境美学各种讨论的前提,也激发了审美经验研究从感知的元素分析走向了注重各种感知之间的关联阈。环境美学对审美描述和元批评的关注表现了这门学科对传统美学的表述问题的焦虑,而审美描述与传统美学话语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它能激发感知者和读者的身体"在场感",并实现审美经验向审美理论的过渡。  相似文献   

5.
距离:美学研究的新起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学研究争议的焦点一直集中于美学的对象和方法等问题上。通常人们将美或艺术作为美学的对象 ,并进而探讨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所建立的审美关系。本文认为 ,审美现象是在人类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发生性现象。没有客观的美的事物 ,也没有纯粹的审美主体 ,审美的发生只是人类在征服并超越需求时形成的距离能力造成的。在人类生存实践中 ,主体意识和对象意识的形成造成最初的距离感 ,使人类从自然中分化出来 ;而超越了物质满足的精神性距离则使人类成为审美主体 ,获取心灵的自由。因而真正解开审美发生之谜的钥匙在于对审美距离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对于《文心雕龙·知音》篇的理论性质的界定,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观点,有认为是批评论,有认为是鉴赏论,也有认为是批评鉴赏论。然而,当借鉴西方的接受美学的理论来反观这一篇的时候,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丰富而有价值的接受美学的理论,同时,刘勰也提出了许多有独创性的不同于西方理论的接受美学的观点。本文通过对《知音》篇的理论内涵的描述和分析,从以下五个方面:审美接受主体的条件、审美接受主体的趣味差异、审美接受的本性和方法、审美接受与审美创作的互动性、审美接受的价值,展示了中国古代的接受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美学领域内,千歧百异的美学命题似乎从来就是相互排斥相互对抗的,能否寻找一片“超越”于美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层面,重新来审视一下传统美学中关于美的本性和根源的命题、关于美感的本性和来源的问题。本文从一种元美学的立场出发,对作为一种审美陈述的审美评价进行结构性的分析,并进而考查审美评价的形式结构和关于美是什么的命题的形式结构之间的关系。提出用审美语词进行三元化的描述,以指称三元化的事实,并把各种美学命题间的差异归结为概念和描述的差异,以此来在相互对垒的鸿沟上架设一座能飞渡的桥梁,把过去相互排斥对抗的关系转换成能够相互并行不悖的相容关系。  相似文献   

8.
膝守尧的新著《艺术社会学描述》,有着鲜明的特色。其一,从对美学产生和发展的考察中,阐明了艺术社会学在美学中的地位及其性质和作用。该著在第一章中就对美学的定义、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美的分类、美学与艺术社会学等问题作了具体的考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指出:艺术社会学属于基础美学,即一般科学美学,是一般科学美学的一个分支。一它认为:美学的基础是美的哲学,即哲学美学,主体框架则是艺术社会学和审美心理学。如果说,哲学美学在于给人以智慧,使人认识美的本源和本质;审美心理学在于使人进入心灵的迷宫,  相似文献   

9.
与先秦诸子一样,庄子虽然没有专门地探讨美学问题,但在其著作《庄子》一书中却仍包含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美学思想。现就其论美与论审美的思想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论美 美是什么?这个连柏拉图都感到棘手的美学难题,在庄子那里都有较系统的答案。庄子在他的哲学思想指导下,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美丑关系以及  相似文献   

10.
论审美与形上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考察中外美学史可以发现,凡是形成体系的美学思想或理论,无不涉及审美与形上追求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正是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历史上各种美学体系的基本面貌和性质。那么,建构当代形态的美学体系,包括建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是否可以回避这个问题呢?我认为不能。审美的形上追求,是植根于人类本性的追求;它将与人类的存在相始终,也将与人类的审美相始终。  相似文献   

11.
休闲美学不仅是马克思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其更能凸显以时间性为维度的实践美学所独具的介入生活的魅力。马克思美学在美学史上所引发的革命在于其彻底摆脱了主客二分的窠臼,使美学的研究对象得以本原地呈现,甚至改变了美学的语言风貌,其中根本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从时间性维度对审美生活中主体与客体关系及其结构所做的卓越描述,即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同时性地处在一个业已完成的实践感之中。正是由于马克思对审美生活的时间性存在方式的奠基,才使得马克思的美学思想被安置于社会时间之中,使得休闲美学在时间的角度既获得了结构清晰的内在构造描述,又获得了其根本的存在价值与意义,从而使得马克思的休闲美学显得尤为卓著。  相似文献   

12.
同情与理解:中西美学主体间性的互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西方美学走向了主体间性,它从解释学角度,以审美理解来沟通人与世界,构建主体间性;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价值论角度,以审美同情来沟通人与世界,构建主体间性。审美理解与审美同情是同一的,共同构成审美主体间性。因此,中西主体间性美学可以相容互补。  相似文献   

13.
“大众审美文化”的概念中内含着一个明显的悖论:它既是大众化的,又是个性化的,或者说它越是大众化的,就越是个性化的。这里所说的“大众”,已经不是那种无定性的、无名众生的集结,而是能够自由选择、积极参与和大胆创新的个性化的人的整合。因此在大众审美文化中,仍然是个体而不是群体作为真正的主体。这一点乃是由大众审美文化的本性、载体和机制内在地决定的。就大众审美文化的本性而言,从一开始它就是作为精英文化的对立面出现的。精英文化主要由极少数精英人物根据其价值体系、审美倾向和艺术趣味来左右全社会的文化潮流,决定倡导什么、扶植什么、贬抑什么、抵制什么,而大众却只能随波逐流地尾随那些本不属于  相似文献   

14.
休闲美学的内在理路及其论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美学视角研究体闲是由休闲、美学等各自特征以及交互关系所规定的.休闲在本性上是一种快乐,是一种追求日常生活意义的美;而美学的审美内涵实际上又与自由的游戏(体闲)特征极为一致.两者之间的内性关联为确立体闲美学奠定了合法的基础.当代休闲美学研究应着手于日常闲暇活动的审美关联,着眼于日常休闲体验的审美提升,并着力于日常休闲生活的审美建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学者为文艺美学命名情况与当年鲍姆加通命名美学时的境况是一样的,文艺美学在中国和西方事实的存在要比文艺美学这个称谓的出现早得多。中国传统美学或文艺理论的主要形态就是文艺美学。西方美学在对审美主体的审美体验、感受的研究中,逐渐从审美趣味、审美判断的核心问题,向审美意识的核心问题,再向审美经验的核心问题转变。这个转变过程可以说也是与西方美学从单一的哲学美学,向同时存在哲学美学和艺术哲学,再向同时存在着哲学美学、艺术哲学和文艺美学的美学学科格局的变化同步进展的。  相似文献   

16.
文艺的审美本性是什么? 我认为,文艺的审美本性是从文艺的审美作用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决定作用,作用体现性质。能使文艺产生审美作用的客观原因,就是文艺具备审美性质(主观原因是欣赏者有审美需要、能力、心境等)。文艺的审美作用,是文艺的主要作用、特有作用。如果文艺没有审美作用,它就不是文  相似文献   

17.
王峰 《学术论坛》2012,35(9):58-63
艺术本性问题一般有两种基本论证方向,一是时间性溯源,一是先验性溯源。前者集中于艺术人类学研究,后者集中于形而上美学研究。但无论哪种方向都无法证明艺术本性的存在。现象学将艺术本性问题悬搁起来是一种试图解决上述难题的现代思路,但它只是达到了隔离的效果,并不是真正的解决。推论剩余概念是从先验论证中演绎出来的,并且走向先验论证的反面,是一种否定性的论证,目的是将本性问题彻底从艺术理论中清除出去。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6,(4):14-22
回到美学作为一个学科建构之初,通过分析鲍姆嘉登和康德美学所代表的不同范式,对生态美学进行定位。从康德美学所奠定的现代美学来看,审美与伦理之间并非如当下学界通常认为的是互相隔绝的,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以感性的方式研究文化与伦理的问题,生态美学以生态伦理或哲学介入审美并非对审美自律的背离,而恰恰是当代美学走向深化的体现。当代美学最重要的问题在于让人们思考"如何才是美好的生活途径",由此涉及到将自身的审美判断建立在生态的哲理思想基础上,也就是说人类的良善之美好生活这个伦理学所考量的基本问题从根本上就包含生态美学的向度。  相似文献   

19.
尼采的美学人生观探析吕占华尼采的哲学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其独特之处在于把美学和人生联系起来,试图用美学解决人生问题,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他的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就是一部阐述美学人生观的著作。据他说,该书的任务就是“用艺术家的眼光考察科学,又...  相似文献   

20.
审美主体论在 2 0世纪以来逐步走向终结。中国当代美学应当从审美非主体的理路着手 ,以知识论的态度切入美学研究。本文阐述了审美非主体论包括的实质性内容 :⒈代码信息作为审美对象 ;⒉阐释是另一种审美生成 ;⒊审美创造的途径化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